对阶级范畴的再认识
古月清华
[内容提要] 阶级是总体性的,是个体人的经济、政治权利及文化观念的集合与分层次规定。处于相同权利层次或社会地位者,就构成一个阶级。从阶级的存在、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到阶级势力、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阶级概念体系,成为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关键词] 阶级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阶级”这一范畴是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为推翻封建统治而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继承并深化了阶级范畴,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使阶级范畴广泛流传,成为20世纪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关于阶级概念,列宁作过明确规定:“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与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P.11)这一规定影响深远。不过,列宁在这里用了“集团”这个词,其涵义并不是很确切,似乎统治者构成了一个集团,被统治者也构成了一个集团,是两个集团在对立、斗争着。实际上,历史上除了向农民起义这样的特殊条件下,被统治者阶级并不构成关系紧密的集团,也就是说,没有“集”与“团”的涵义,仅仅是在于其社会地位层面上生存着。如果被统治者能够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集团的话,统治者就很难统治了。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而且,在阶级的规定上,只注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非生产资料的财富所有权和对劳动力的所有权。而且,把劳动力所有权引进阶级分析,比只从生产资料所有权进行阶级的划分更为全面。
葛兰西在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指出,阶级作为社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内容,经济是基础,但政治、文化绝非可有可无。片面突出哪一方面或单独从哪一方面去规定阶级,都是不全面的。在探讨阶级构成的时候,经济、政治、文化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如果对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阶级划分的话,标准还应该是他在经济上的地位与权利。总之,划分阶级的标准,不仅有经济上的标准,还有政治、文化上的标准。因此,阶级的存在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即阶级的经济存在、政治存在和文化存在。其实,这种分析思路在马克思那里已经有了明确表述。
首先,阶级的经济存在,以及从经济角度对阶级的划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马克思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2](P.547)而且,马克思认为,“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3](P.533)列宁的阶级定义也是从经济角度来规定的。但是,基础的方面并非等于关键或决定的方面,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起关键或决定作用的也并非都是基础方面,这也是马克思和列宁的本意。但不容否认,20世纪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有片面强调阶级的经济性的倾向,现行许多教科书仍有类似的表述。其实,仅仅把阶级看作一个经济范畴,看作一个经济实体,既不全面,也不准确,而且,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对社会主义运动已经造成了相当沉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阶级的政治存在,马克思也有明确表述:“一切阶级运动本身必然是而且从来就是政治运动。”[2](P.596)而且,马克思认为:“从工人的零散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政治运动。”[2](P.604)在阶级斗争中,经济运动是与政治运动不可分割的,而且,“阶级与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4](P.193),只有在阶级斗争即政治斗争中劳动者阶级才能够成长起来,才能够从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马克思说:“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他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4](P.193)实际上,阶级的政治存在就表现在政治权利上。政治权利是在经济权利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政治权利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所有的被统治阶级都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些阶级还不是“自为的阶级”。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工人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会。工会是以劳动力所有权为依据的,从此意义上说,工会是一种经济权利的集合体。当经济上的权利集合起来以后,就形成了政治。工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更进一步的就是政党。政党是依据劳动者已经争得的政治权利中的结社权形成的。从政党的发展史来看,最初资产阶级是不容许工人成立政党的,所有工人的政党都是非法的。但是由于工人拥有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并据此联合起来斗争,这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并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的政治存在就是政治权利的存在。
再次,阶级的文化存在,最重要的就是阶级意识。关于阶级意识,卢卡奇在理论上的贡献可谓重大。卢卡奇深受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启发,他把阶级意识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这对于深入认识阶级这个范畴十分必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有被统治阶级,但没有被统治阶级的主体意识,就是说,那时的劳动者没有本阶级的主体意识,只有劳动者的个体意识,例如奴隶意识、农奴意识和小农意识。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农奴和农民,没有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也就形不成自己的阶级势力,就无法与统治阶级势力进行抗衡以争得自己的政治权利。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有阶级的文化统治、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有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但谈不上文化上的阶级对立,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对立,因为这时的被统治者阶级既没有本阶级的文化自觉意识,也没有本阶级的实际政治权利。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比如奴隶起义、农民起义时,才能显示出被统治者阶级的政治存在,但在平时是表现不出来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者形成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即争取本阶级政治权利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黑格尔语),同时这个阶级意识也是使雇佣劳动者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马克思语)的重要条件。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和论述的。这样才有了近二百年来真正意义上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即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阶级冲突和自觉自为的阶级斗争。
阶级是由个体人所集合而成的,阶级意识也是由个体意识所集合而成的,也就是说,阶级的文化存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阶级意识,一个是个体意识。从个体意识过渡到阶级意识并不能简单加权,更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它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这些个体人应该在权利和社会地位方面有共同点,也就是说,必须是在权利和地位上处于同一社会层面的人们中才能产生同一阶级意识;第二,要有一个阶级的对立面,这样才能有一个参照,使处在相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意识到“我们”是相同的,是与那一部分人,与“他们”不同的。最近,有学者提出一个观点,即“拒绝‘我们’”。认为“我们”一词具有很强的宰制性和话语霸权,这个词实际上是用“我”的意志遮蔽和扼杀了“他者”的意志。这种说法虽然貌似尖锐深刻,但仍不免流于偏颇,经不住推敲,也缺乏理论的抽象和概括;第三,在同等权利和地位的群体里,还必须有一部分人有能力对本阶级个体人的意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工、概括,以形成阶级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人系统地在理论上概括这种阶级意识,继而阶级意识才会传播于本阶级成员之中,得到本阶级成员的认同。如果没有能够概括出本阶级意识的人,没有他们对本阶级意识的理论概括,阶级意识也无法形成。事实上,这三个环节已经暗含在黑格尔对于奴隶问题的分析中,直到马克思,才对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利益和意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加工、概括,形成了成熟的阶级意识并被雇佣劳动者全面认可。卢卡奇在马克思和列宁之后,对阶级范畴加以规范,明确提出了阶级意识概念,却遭到当年苏联人的批判,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在他们看来,阶级意识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只是阶级存在的“反映”。而卢卡奇认为,没有阶级意识就没有阶级势力,或者说,阶级意识是阶级势力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卢卡奇关于阶级意识的这些观点,恰恰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阶级是一种“认同”。葛兰西也十分重视和强调“认同”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要构成一个阶级,不仅要有在权利和地位上的共同点,还要在意识上认知这些共同点,并且还要有一个或几个带头人把这些共同点做出理论上的概括。如果对这些共同点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初级的、个体意识的层面上,就不会形成阶级意识,不会形成阶级势力。除了黑格尔所说的奴隶意识以外,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小农意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古代农民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了,但是却始终没有一个思想家对这个阶级的整体意识做出概括,因此,中国的农民并未形成一个阶级势力,也就是说,旧中国的农民群体只是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但却没有作为一个阶级势力而存在,而只有一个阶级形成了阶级意识,才会形成阶级势力,才能够与对立阶级向抗衡。因此,从阶级意识的角度分析,可以把阶级划分为三类,即自在的阶级、自觉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所谓自在的阶级,就是没有形成阶级意识的阶级,不能形成一个集合的阶级势力。所谓自为的阶级,就是自我行动起来进行斗争的阶级。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自觉的阶级,也就是具有了阶级意识的阶级。
有人说,阶级意识和阶级势力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只是对被统治阶级、劳动者阶级才有意义,其实不然。就像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所讲的,统治阶级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联合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更先觉悟到了阶级的存在。而恰恰是这些很早就意识到了阶级存在的人,又在否认阶级。历来的统治阶级都不承认自己的阶级性,而是以全体人的代表者,或是神的、天命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作为阶级统治的重要条件,经济上的统治和政治上的统治都是必要的,而文化上的统治即“文化领导权”则在阶级意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阶级势力,就在于他们能够通过阶级意识达到内部团结。中国的官僚地主阶级之所以能够维持这么长的时间,管理社会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用比封建领主文化更高级的集权官僚文化当作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来维持内部团结,强化阶级势力。这样,从阶级的存在、阶级意识和阶级势力,再过渡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阶级的概念体系。
关于阶级矛盾和斗争,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描述过阶级矛盾和斗争的事实,叙述过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历史发展。梯叶里在研究法国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时,阐明了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基佐把18世纪法国革命史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从土地关系上研究了阶级形成的原因;米涅认为,阶级斗争贯穿了中世纪以来法国的社会历史,法国革命就是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等等。与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仅仅揭示了某一时期存在的某种具体的阶级斗争的事实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阶级斗争便贯穿于一切社会的历史中。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72)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阶级斗争的意义。马克思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5](P.104)马克思、恩格斯宣布:“将近40年来,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6](P.685)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把阶级斗争对于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列宁给阶级斗争下过一个定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者、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7](P.169)如果按照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可以把阶级斗争分为三类或三个阶段,即自在的阶级斗争、自觉的阶级斗争和自为的阶级斗争。在这三个阶段中,被压迫的阶级分别是自在的阶级、自觉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而统治阶级却始终是自觉自为的。在马克思看来,在被压迫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即雇佣劳动者阶级才真正具备了自觉自为斗争的条件和能力,即该阶级既具备了本阶级的主体意识,又具备了本阶级的势力。但是,“无产阶级”这一称谓,虽然是指无资产的雇佣劳动者阶级,不过与资产阶级的称谓比较起来,“无产阶级”的称谓并不十分准确,好像“无产阶级”是一种相对被动的称谓,以“你有我无”的方式跟“资产阶级”这个称谓相对应,就像“是与不是”、“好与不好”的提法一样,用“有与没有”的称谓去规定一个概念,在逻辑上也不够严密。而且,“无产阶级”的范围是很难界定的,它要比工人阶级的范围大得多。用“雇佣劳动者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应,可能会更准确些。正是“无产阶级”的概念不够准确,人们才又引出了“中产阶级”这样一个同样不够准确的概念。其实,用“雇佣劳动者阶级”就可以把“无产阶级”和所谓的“中产阶级”中那部分出卖劳动力使用权的高工资的“打工者”都涵盖进去,又把小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与这些“打工者”相区分。“中产阶级”作为概念之所以不准确,就在于其提出者是以收入数量为标准的,是“中等收入阶级”,而忽略了其所有权以及阶级的存在方式。
总之,阶级是总体性的,它是个体人经济、政治权利及文化观念的集合与分层次规定,对阶级范畴的规定,首先集中于对个人权利的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共性。从这个角度说,阶级就是个体权利总体层次的界定,是从个体权利所规定的总体社会地位的层次。处于相同权利层次或社会地位者,就构成一个阶级。而阶级这个范畴,从阶级的存在、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到阶级势力、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成为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参考文献]
[1]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 列宁全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