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熊月之:清末新政何以成“溃政”?

熊月之 · 2011-08-04 · 来源:《社会观察》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熊月之:清末新政何以成“溃政”?
 
摘要:清末新政改革步伐不可谓小,方向不可谓窄,但执行者缺少通盘考虑,不知道先后缓急,不考虑百姓能否承受,尽夺其资生衣食之必需,加上官治腐败,与劣绅勾结,剥夺压抑,甚于强盗,于是,“无论行何良法,立何善制,适皆成为杀人之具而已”。于是,新政反成了恶政!清末人的新政观,对于今人如何分析新政,不无启迪!

(文/熊月之    《社会观察》杂志2011年8月号特稿,观察者网首发)

   所谓“清末新政”,是学术界对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对于清末新政,国内外学术界近些年研究成果相当繁富,既有从新政总体思路、官制、立宪、新军、工商、铁路、地方自治、教育等具体门类或具体问题入手的,也有从总体上进行综合研究与评述的。对于清末新政的成效与意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认为新政是敷衍,欺骗民意;或认为新政是真心改革,成效显著;或认为假如不是革命打断了新政进程,中国可能会走上顺利转型的道路。

新政始末

清末新政启动的标志性事件,是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在1901年1月29日发出的新政改革上谕。那时,慈禧尚在西安,还未还京。上谕在一开始就强调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世有万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上谕批评此前进行的变法,只是习西人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徒袭西人之皮毛,未得西学之本源;要求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实情,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上谕对于如何变法,也提出了基本思路。这是清廷实行新政的动员令与总纲领。

   为了推动新政,清政府在1901年4月21日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办理新政的协调与管理机构,以庆亲王奕、大学士李鸿章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参与其事。随后,督办政务处制订开办规条,调集人员,开始运行。

   在清廷的推动下,各级各地官员纷纷提出变法主张,其中,意见比较全面、系统、特受时人重视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的折稿。其折稿包括三折一片,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与《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统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简称江楚三折。

   江楚三折提出的变法意见极其广泛,约略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治改革。包括改善用人政策,重视真才,不计资格;行政运作要提高效率,省却繁文缛节;清除吏治腐败,停止捐纳,去除胥吏,用警察代替差役;改良司法,严禁勒索讼费,反对刑讯逼供,改造监狱,改善罪犯生活环境,教给罪犯生活技能;革除弊政,裁汰有名无实的因漕运而设的屯田与卫官,逐年裁汰早已无用的绿营;调整满汉关系,允许旗人自谋生计。

   二是军事改革。包括用西法练兵;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式军官;设法自造新式军械。

   三是经济改革。包括改良农业,兴农学,修农政;发展工业,设立工艺学堂,设立劝工场,奖励良工,保护专利;制订经济法规,编纂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等。

   四是文化教育改革。包括建立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励留学;广派游历,出国考察;多译外国书籍。

   刘坤一、张之洞是李鸿章之后地位最高、最为熟悉洋务、熟悉官场运作规则的封疆大吏,二人幕府中通晓西学和能干实事的人才济济,所以,他们提出的意见,气象宏大,目光敏锐,思路清晰,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三折上达以后,慈禧太后认为“事多可行”,要求各省疆吏,一律统筹,切实举行。三折实际上成为1905年以前全国新政的指导性文件。

   新政的内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增添和变化。1905年以后,新政增添了许多江楚三折所没有涵盖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1912年2月,清廷覆灭,新政随之终止。

新政内容

新政是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领导的规模最大的变法运动,上自中央政府,下至省府州县,从沿海到内地,都被卷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风俗习惯都有所涉及。新政的影响相当广泛,在不同领域有所不同,有些领域是翻天覆地,有些领域是清风徐来;有些领域是浅尝辄止,有些领域是层层递进。新政的实施与效果,可分以下六端:

   一是政治改革。

   分布新与除旧两方面。布新方面,适应形势需要新设一些机构,包括在1902年将先前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在1903年设立商部,班列外务部之后、其他各部之前;设立练兵处、财政处。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其中,外务部之设,既是为了适应纷杂的国际关系,也满足了列强的要求。商部不仅管全国商业贸易,也管工业与农业。后来工部并入商部,改称农工商部。

   除旧方面,裁撤归并了一些旧衙门,这些裁并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简机构,名副其实。比如,因黄河改道,直隶、山东两省修守黄河的工程早归督抚管理,加上运河长期淤塞,漕米改折,运河无事,河东河道总督已没有多少实事可干。詹事府原初职能是辅弼东宫太子,实际上自康熙之后取秘密建储法,不立太子,詹事府成为词臣迁转之地,翰林叙进之阶,早已成为虚设的机构。通政使司原先职能是掌管收受各省题本,实际上在1901年清政府已改题为奏,各处奏折经折子处径直传达宫中,通政使司无事可为。

   与行政制度改革同步,清政府在整顿吏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裁汰欺上瞒下、病民蠹政、舞文弄法、朋比为奸的书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裁革陋规,酌定公费。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惩治腐败,都有积极意义。

   政治改革方面最大的举动,是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其直接导因是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是小国,俄国是大国,但结果以日胜而俄败,俄国因此诱发了国内革命。这一战争对中国政治改革走势影响很大。日本是立宪国,俄国是专制国,舆论将小国胜而大国败的结局归结于立宪与专制的优劣,于是,要求立宪的呼声陡然高涨。

   早在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使日本大臣李盛铎等人就已注意到立宪问题,李盛铎还在奏折中明确提出此事,但未被采纳。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重提此议,引起社会重视。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端方等均吁请朝廷考虑立宪问题。慈禧太后徇其请。8月,派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设立考察政治馆。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并规定从改革官制入手。此后,围绕着官制改革、立宪期限、内阁人选等问题,发生了一波又一波纷争,引起了强烈的政治震荡。

   二是军事改革。

   清朝军制屡经变迁,自清初至道光、咸丰以前,清朝军队主要是八旗与绿营,咸丰年间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从地方团练中兴起湘军与淮军,洋务运动期间又增添了北洋海军。经过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师覆没,湘军淮军不堪一击,暴露出清军的严重问题。甲午战争以后,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开始用西法编练新军。新政开始后,清廷在军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901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武科科举考试制度,命令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同年,要求所有各省原有之绿营防勇,限于本年内裁去十之二三。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处,负责练兵事宜。1904年,颁布《新军营制饷章程》等相关章程,将新军常备军编制分为八等:军、镇、协、标、营、队、排、棚,每级各辖下一级别编制若干,此外,还有一种混成协,类似于日后的独立旅。这使得全国新军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编制。练兵处提出拟于全国编练成36镇新军。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1907年,陆军部对全国新军编练作了统一规划,将应编36镇分配到各省。到1911年,全国共练成陆军26镇。

   与此相适应,清政府建立了一套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将全国陆军学堂分四级,即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与大学堂,还有一些速成军事学堂和专门学堂;委派留学生到英、法、德、日德国学习军事,尤以日本为多。新练的军队,在编制、军械、操练、兵源诸方面,均与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等旧军不同, 因此被称为新军。

   三是经济改革。

   这方面总的趋向是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贸易,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下设四司一厅,即保惠司,专司商务,保护商人,奖励兴办工商企业,分发专利权;平均司,专司垦荒、蚕桑、造林等事;通艺司,专司工业、铁路、轮船、采矿管理等;会计司,专司税收、银行、通货、工商交易会、度量衡和工商诉讼等;司务厅,负责收发文件、监用印信、缮译电报等事项。

   同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1904年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矿务暂行章程》;1906年颁布《商船公会章程》、《破产律》;1907年颁布《农会简明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钦定大清矿务章程》。此外,关于银行、币制、财政均各有章程。

   这些章程,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一扫千年贱商陋习,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在政府鼓励、扶持与保护下,中国民族工矿企业在清末发展很快。

   据统计,1901年,中国有工矿企业(包括官办、商办、官商合办与中外合办)11家,资本总额128.4万元,到1910年,上升到89家,资本总额1985.8万元,其中商办企业由9家上升到76家,资本额由57.4万元,上升到1063万元。铁路、航运、商业、金融业都有相当可观的发展。

   四是文教改革。

   1902年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实行。1904年1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以日本为蓝本,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作了具体的规定,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教师选用、学生考试与奖励,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由此确立。1905年8月,宣布自明年起,所有乡试、会试、各省岁、科试一律停止,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12月,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科举废除后,清政府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给予学堂毕业生以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等相应的科举功名。

   废除科举与奖励学堂出身,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出现了全国性的办学热潮。1903年新式学堂的数量为769所,学生31428人,到1909年学堂数上升到58896所,学生为1626720人。

   与教育发展同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大增,既有公派的,也有自费的。1905年至1906年,留日学生就有8000人之多。

   与教育发展同步,面向社会的宣讲所、新闻馆、图书馆等也有所发展。1904年湖北省设立图书馆。1905年,张謇向张之洞建议设立图书馆,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1906年,学部在所拟教育会章程折中,提出筹设图书馆、陈列馆、宣讲所等以普及教育。同年,湖南巡抚庞鸿书奏设图书馆。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办。自1901年至 1911年,中国开办的图书馆有40多个,其中国家级图书馆1个,省级图书馆17个,市级图书馆4个。

   五是法制改革。

   1902年3月,清廷决定修订法律,要求根据形势的变化,参照各国通行律例,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随后任命沈家本与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1904年5月正式成立修订法律馆。修律工作分两个方面,一是修改旧律,二是制订新律。沈家本等参考西方律法,废除了旧律中的凌迟、枭首、戮尸和刺字等酷刑,并禁止刑讯。

   1906年至1910年,陆续颁布新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新刑律草案》(1907)、《大清新刑律》(1910)、《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1911)、《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1911),还有其他民法、商法与行政法等。

   在中央司法机构改革中,将刑部改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并明定立法、行政、司法权限,规定司法独立。在地方司法机构改革中,规定各省按察司改为提法司,按察使改为提法使,并分设各级审判厅。对于狱政也进行了一些改良,修建监狱,改善罪犯生活条件,改革监狱管理制度。湖北等地还以日本为榜样,建造了一些模范监狱。
 六是社会改良。

   这方面内容相当广泛,诸如:建立警察制度、劝戒缠足、禁吸鸦片、取消满族特权等。1902年宣布废除先前关于满汉通婚的禁令,允许满汉通婚。1904年,以前只有满人可以担任的将军狱都统等职位开始向汉人开放。1907年,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旗丁以田地,责令耕种。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历时已久的满汉矛盾。

   清末新政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法律、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变革,是此前清政府历次变革内容的继续、扩展与深化,其广度、深度、力度都超过以前。裁汰冗员、整顿吏治、停止捐纳、编练新军、仿造西洋坚船利炮、奖励工商、兴建铁路、开矿设厂、停止科举,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洋务运动时期,在冯桂芬的《校庐抗议》、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都一再被道及,有一些内容此前已经被开始付诸变法实施,但更多的是此前变革的延伸与深入,如奖励工商、奖励游学、制订新的学制、废除科举。其中有些内容是先前被朝廷断然否定而此时由研究、探索而付诸实施的,如君主立宪、地方自治。虽然,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一直是被推着向前走的,但毕竟在一步一步朝前走。
 

多重矛盾的纠结

清末新政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起步的。

   庚子事变以后,列强不希望清政府仍然顽固保守,也不希望中国依旧封闭、落后,因为那样不利于帝国主义的商品与资本输出,也不利于它们在中国已经攫取的势力范围的发展。先前的维新派、这时的保皇派、立宪派,开明的官员,希望发展工商的民族资本家,也都拥护新政。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清末新政得以实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慈禧太后的支持。平心而论,慈禧太后虽然存在专权弄权、心胸狭窄等缺陷,有发动戊戌政变、杀戮维新志士等问题,但她并不是一个极端保守之人。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很难想象的。如果没有她的默许,戊戌变法也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至于她为什么会不顾国家根本利益而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开战,学术界已经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其关节点是风传列强有照会要她还政于光绪。出逃西安途中,她备尝艰辛,据记载:

   太后哭罢,复自诉沿途苦况,谓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尔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庚子西狩丛谈》,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观察者网特稿。

   她对民间疾苦也比以前了解得更为深切,不止一次地表示,没有想到民间困难到如此地步。所以,事变一过,她便启动新政,决心自强雪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为清王朝实际最高统治者,她所推行的新政总是以不触动皇室根本利益为前提的,所以,表面上要化解满汉矛盾,实质上总是在维护满族皇室的统治。这也决定了在立宪问题上,她虽然同意考察、研究,并允诺预备立宪,但总是左顾右盼,很难走得更远。1906至1907年的官制改革,是筹备宪政的一项内容,可实际运作的结果,却是岑春煊等一批汉族重臣被罢免官职,袁世凯被迫辞去多项兼职,并交出北洋四镇军权,满族亲贵则扩大了实权。这在事实上扩大了满汉隔阂,加大了汉族官员对朝廷的离心力。

   新政实施过程中,需钱与无钱,是一大矛盾。

   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支出,大体稳定在八千万两左右,1900年以后,大幅度上升,到1910年,政府编制的下一年度财政预算,岁入近三亿两,岁出近三亿四千万两。十几年中,国家财政收支竟剧增四倍左右。

   原因很简单,巨额的战争赔款(《马关条约》一大笔,《辛丑条约》又是更大一笔),编练新军,建筑铁路,兴办学校,出国考察,处处需要大笔经费。清政府正常财政收入极其有限,不得已,通过以下两项措施来平衡收支,而每一措施又都引出新的矛盾:一是加大对百姓的榨取,竭泽而渔,不断地增加田赋、厘金、盐税,其结果是民怨沸腾,民变蜂起。二是不断举借外债,以路矿利权作为抵押,其结果是加大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新政实施过程中,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让年轻人接触、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新政所需要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学习了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以后,反观清政府所作所为,左右不顺眼,相当一些人而反成为清政府的异己力量,站到了革命一边。

   新政实施过程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最为卖力,成效最大,办巡警,办实业,办教育,样样出色。特别是在编练新军方面,全国督抚无出其右。他编练的北洋六镇,装备精良,训练正规,最有战斗力。但是,他在练兵过程中,通过种种手段,培植亲信,让他们成为掌握军队实权的指挥员与各镇统制,如徐世昌、刘永庆、冯国璋、王士珍等人,使得这支以国家名义、用国家经费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变成只听命于袁世凯个人的军队。这不能不引起慈禧太后的疑忌。这也是慈禧与其后的载沣等人千方百计削弱、打击袁世凯,乃至将他赶回河南老家的根本原因。

   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打击,加大了袁世凯对皇室的离心力,最终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编练新军本是为了雪耻自强,没想到结局是养虎遗患,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慈禧太后、载沣或袁世凯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专制体制、满汉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多重矛盾纠结演化的结果。

   对于清末新政,有一种看法认为,假如不是辛亥革命的发生,打断了新政的进程,中国有可能避免日后的混乱,会比较顺利地实现近代转型。这是一种切断历史内在联系的想当然,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假设。辛亥革命的发生,清廷的覆灭,不完全是由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新政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带来新的危机有关。上述慈禧太后对新政既支持又限制,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既奖励又盘剥,废科举、兴学校、派留学、练新军对青年人的双重影响,袁世凯在新政中既成功又遭忌,这些都是新政运作的实际矛盾显现。

   关于新政目标与新政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完全是学者的后见之明,在清末,在清朝倒台之前,有识之士便已见及。1910年8月,有个署名“长舆”的人在《国风报》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换句话说,这些新政若行于别的国家则有正面效果,行于中国则为负面效果。为什么呢?认为那时中国,俗乱而政不修,下怨而上不知,民困而主不恤,危机遍伏,变乱四起,已如病危之人,不能乱补营养之品;又如危房,基础动摇,墙壁倾侧,单是横加材木并不能使其不倒。所谓兴办学校,预备立宪,地方自治,各种新政,“必有莫大之政费;政费又非天降地出也,必不能不取之于民” ,然而办新政者对此缺少通盘考虑,不知道先后缓急,不考虑百姓能否承受得了,尽夺其资生衣食之必需,加上官治腐败,与劣绅勾结,剥夺压抑,甚于强盗,于是,“无论行何良法,立何善制,适皆成为杀人之具而已”。于是,新政反成了恶政!清末人的新政观,对于今人如何分析新政,不无启迪!

   (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此为《社会观察》杂志特稿)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3.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4. 这是一股妖风
  5.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6.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7.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8.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9.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10.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7. 朝鲜领导落泪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0.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