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毛泽东游北高峰不忘群众路线

刘继兴 · 2013-11-21 · 来源:刘继兴的博客
收藏( 评论() 字体: / /

  1955年夏秋之际,毛泽东来到杭州。其间,他心情很好,游兴也很高,兴致勃勃地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五云山等。攀山途中,他时常被名胜古迹和南方山峦秀丽幽美的风景吸引得流连忘返,诗意盎然。在这期间他一连写了三首诗,《五律·看山》就是其中的一首: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曾任公安部部长的王芳在其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在杭州写的《五律·看山》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此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是一首写景诗。其实不然,此诗流露出来的是,毛泽东对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对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毛泽东当时在杭州市的活动,都是由王芳他们负责安全保卫的。毛泽东三上北高峰,王芳都全程陪同。这三次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的。

  王芳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陪毛泽东主席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后面,经上天竺过韬光寺上去的,李敏和毛远新也跟去了。当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对在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毛泽东上山热了正在擦汗。毛远新、李敏跑来对主席说有不少人在庙里抽签算命的事。毛泽东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后你们就体验不到了。毛泽东的潜台词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很快就可能消失了。他是让孩子们作为生活体验去接触一下这种东西的。

  第二次登北高峰,是从玉泉经凤来亭过桃花岭上山的。下来时天色已晚,望见炊烟缭绕,正是农家点火做饭的时候。毛泽东一行下山路过一户农舍,只见门户紧闭,不见一人。毛泽东和大家站在农舍旁的几棵大松杉树下休息。松杉长得高大挺拔,树冠大,冬天不落叶,春天长新叶、掉老叶,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

  毛泽东站在树下闷声不响,似在思考什么问题。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见人也不害怕,迎面向我们走过来。这时毛泽东主席笑着对王芳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

  毛泽东用这种风趣的方式批评王芳,显然是对警卫工作脱离群众表示不满。

  毛泽东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主席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

  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王芳他们对毛泽东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毛泽东活动经过的地方,他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那天上山前,王芳他们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毛泽东一路上见不到群众,他很不高兴,也不吭声。那首《五律·看山》,王芳估计,毛泽东就是那天打的腹稿。

  毛泽东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三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一座城,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源岭,主席在诗中把名称改了。这些地方本来是人们来往休息的地方,但此时却见不到群众。“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两句,意思是冬去春来,杭州西湖更美。他记得二上北高峰时,在大松杉树下休息,春风吹来,“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在门户紧闭的农舍旁,只有一只大公鸡来欢迎他。主席由此感受到一个领袖人物,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从现实生活中到思想上、感情上,如果不能和群众紧紧在一起,以致脱离群众、远离群众,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毛泽东时刻不忘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王芳回忆,毛泽东第一次来杭州的第二天,对他说要出去走走。王芳就陪他去云栖,就是陈云同志后来题词“云栖竹径”的那个地方。他们从入口处一直走到最里边。

  这里环境幽静,满山修竹,溪水潺潺。王芳走在前面给毛泽东带路。毛泽东走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抬头挺胸,双目远视,不看脚前的路面。不管脚下坑坑洼洼,只管跨着大步往前走。当时路高低不平,长满杂草,路中央还有一堆粪便。

  王芳担心毛泽东只管抬头走路踩着粪便,便提醒他:“主席,当心前面有粪便。”毛泽东闻言,停下脚步朝王芳笑着说:“你大概不是贫下中农?”王芳说:“我是中农。”毛泽东说:“你过去没有干过农活吧?”王芳说:“小时候在地里干过轻便活,重活没有干过。”毛泽东说:“怪不得你害怕大粪。农民看到了就会把它捡起来,拿回去当肥料,给庄稼施肥时还要用手抓大粪。在路上看到大粪有什么好害怕的?”

  毛泽东时刻不忘劳苦大众,借用各种机会教育大家要保住革命本色,不要忘本,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还有一次,毛泽东提出要去爬玉皇山。那时玉皇山下有滑竿,是给上山游客乘坐用的。毛泽东在杭州爬了那么多次山,从来不肯坐轿。王芳他们悄悄从驻军那里调来两匹马,打算让主席爬到中途累了再骑马上山。主席见后面有两匹马,就问是干什么的。知道用意后,又很不高兴,说是我爬山还要去部队调马,那像什么话,命令我们立即把马送回去。

  毛泽东登山不坐轿,中央的老同志来杭州登山也从不坐轿。记得为此事有关方面专门请示过毛泽东,毛泽东说,老同志爬山,轿子不要坐了,爬不动了,可以休息一下,慢慢爬。坐轿子上山,群众影响不好。

  不久,玉皇山下抬游人上山的轿子,被杭州园林管理部门取缔了。

  毛泽东历来重视群众,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在《保持劳动者本色,密切上下级关系》一文中曾强调:“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这首《五律·看山》,是毛泽东重视群众关系的有力见证!(刘继兴)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19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3.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4.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5.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6. 为什么说莫言诺奖是个假货?
  7.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8.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9.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10. “马步芳公馆”的虚像与实像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