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艰难抉择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1950年9月15日,七万侵朝美军打着联合国旗号,在朝鲜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正在南朝鲜作战的朝鲜人民军主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被迫撤退。9月29日,美军进抵“三八线”;10月1日,美国海、空军掩护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美军也即将跨越“三八线”,人民军有被美军全部消灭的危险,朝鲜亡国在即。
危急关头,朝鲜领袖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收到了金日成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毛主席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讨论对策,并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更猖狂,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会上出现了不同意见,认为出兵对我国不利,要慎重。大家担心的是我国国力弱、军队装备与美军相差悬殊。
10月2日下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会前,毛主席对周恩来总理说:“他们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我们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在一旁看着敌人把朝鲜灭亡了。唇亡齿寒嘛,怎能见死不救呢?另外,为了我们自己的建设也要出兵。”会上,毛主席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主席期望与会者支持他出兵的意见,尤其希望得到林彪的赞同。但几乎所有人都对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表示同美军作战没有把握。林彪的发言及态度,则更令毛主席失望。但林彪说的也是实情,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把它逼急了,打两个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们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现在我们入朝,面对的是联合国军,从世界舆论和中国本身的国力看都是不明智的。为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林彪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如果非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后来的事实是: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就直逼鸭绿江,没有“屯兵”观望之地,也没有“能不打”的可能,你不打他,他就大屠杀你。这时谈“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切实际。因为麦克阿瑟已经说了:只要中国出兵朝鲜,就会出现一场大屠杀。)
周恩来总理批评了林彪:“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美国逼着我们非打不可。”
当林彪谈到美国打原子弹时,毛主席当即回道:“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它打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老虎。”
会议形成了暂不出兵的决定。会后,毛主席通过苏联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又表示,这不是最后的决定。
10月4日下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恐美”因素也不能排除,多数人仍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主席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要亡国了,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应毛主席之召从西安紧急乘飞机抵京参加会议,但他刚到会,只听,未发言。
10月5日上午,毛主席单独与彭德怀谈话,听取意见。彭德怀说:我想了一个晚上,觉得应当出兵。毛主席表示拟任命他为志愿军司令员率兵援朝,征求他的意见。彭德怀没有推诿,表示服从中央决定。毛主席说:“这我就放心了。”下午,政治局扩大会继续进行,彭德怀力主出兵援朝,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有人担心打仗会影响建设,这没有什么,打烂了,以后再建设就是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让美国吞并了整个朝鲜,它随时都可以寻找借口向我挑衅,发动侵略战争,所以迟打不如早打,否则会留下无穷后患。”彭德怀的发言及对毛主席的坚定支持,使会议气氛有了转变。
彭德怀发言后,毛主席站起来说:“彭老总说得好!”“这几天,不少同志讲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鲜人民和朝鲜党的同志在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流过血的。现在他们的民族处在危机时刻,有一百条理由一千条理由驳不倒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们应该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友邻有难,就要挺身支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错,美国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历史不是大炮写的。我们横下一条心,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总之一句话,当今世界,任何人想随意欺压、宰割别人,都是不允许的!到头来都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喝了一口茶,毛主席继续说:“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主席一锤定音,出兵援朝就在这次会上定了,并通过了毛主席的提议:由彭德怀率部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敌人。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企图迅速占领朝鲜。一旦美军占领了朝鲜,将与中国隔江对峙,东北重工业基地受威胁,首都北京也在美国战机的打击半径内,且美国随时可找借口侵略中国。为避免出现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必须保住朝鲜,以免唇亡齿寒。
对出兵援朝,毛主席有个“底”,这个“底”就是美军是不是过“三八线”。他说:“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但在此时,苏联方面却表示,其空军未做好准备,需两个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鉴于此,毛主席不得不慎重考虑,于是10月12日令志愿军暂不出动。
10月13日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进行研究。最后决定,即便苏联暂不派空军参战,我们也要出兵参战。深夜,毛主席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空军掩护我志愿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此电后,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出兵援朝决策有四难:战略判断难,统一意见难,国际协调难,选帅难。但这些都没难住毛主席。
战略判断难,是因为出兵朝鲜,意味着刚成立的新中国要与头号帝国主义美国较量,要与十七国联军较量,能不能打赢难以判断,事关新中国的生死存亡。多数人认为没把握,出兵不利,不出为好。但在毛主席眼中却是另外的境界:出兵利益极大,不出兵损害极大。因而力排众议,始终坚持出兵援朝。
毛主席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的把握在于: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师出有名,士兵知道为谁而战,士气高;我方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举全国之力,打人民战争;朝鲜与我国接壤,利于打持久战;我方有一支经过二十多年战争考验的人民军队且兵源充足;有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美军有“一长三短”,一长是钢多、装备好,三短是战线太长、运输线太远、战斗力太弱且兵源不足;对付美国的原子弹,是抓住弱点,跟着你,最后打败你;在战略战术上:近战夜战、捡弱的打、打孤立之敌、先打伪军。所以,毛主席说:“美帝是不可怕的。”
统一意见难,是因为我国国力弱,武器装备与美国相差悬殊,敌人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最好不打这一仗”的意见,也是为国为民、不无道理的,要说服这种意见不容易。但毛主席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反复召集会议,广泛听取意见,摆明利弊,说服动员,善于将自己的决心化为大家的信心,最后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
国际协调难,是因为苏联想维护雅尔塔会议后的世界格局,宁可放弃朝鲜,也不愿和美国直接发生冲突,可又认为朝鲜不能放弃,因而力促中国出兵援朝,并答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可志愿军要出兵了,苏联却变卦了,承诺的空军支援往后推了,甚至说空军只在中国境内支援,不过鸭绿江。但毛主席一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理念,即使苏联不给武器和空军支援,中国也出兵援朝;二是仍努力争取到了苏联空军的尽快支援,且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很快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空军部队,化解了这一难。
毛主席曾一度举棋难定,除统一意见难、国际协调难外,挂帅人也是个大问题,有彭德怀挂帅,毛主席就放心了,就定了。
毛主席曾写《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赞扬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彭德怀是毛主席最为倚重的战将,在这紧要历史关头,彭德怀坚定支持毛主席,再次临危受命,解除了毛主席的焦虑。
关于志愿军司令员人选,毛主席和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林彪相对年轻,解放战争是东北的主要领导人,出兵部队又多是原东北野战军即林彪的老部下。但林彪称病,极力推辞,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难以胜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
请林彪之前,在组建东北边防军(10月8日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任命当时的解放台湾前线总指挥粟裕为司令员,毛主席最初想请粟裕挂帅出征朝鲜,但粟裕请假在青岛养病未到任。
1950年10月,经中央批准,林彪、粟裕先后去苏联治病。
未战先怯,必不能胜;请假养病,亦不勉强。彭德怀是个多谋善断、气势恢宏、胆略超群、指挥精湛的伟大军事家,毛主席选他为帅是英明决定。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如果没有彭德怀,毛主席也得唱《大风歌》?如果彭德怀也病,是不是要“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不会的,毛主席是人民领袖,领导的是人民军队,指挥的是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中有能力、有担当的战将大有人在,只不过毛主席团结人、尊重人,对战功卓著的战友先尊先敬而已。
毛主席是抗美援朝积极分子,另外半个积极分子是周恩来总理,而百分之百的支持者是彭德怀。一个半积极分子加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共三人,等于决策时的主战派。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抗美援朝。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爆发,到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到10月19日志愿军兵发鸭绿江,战局瞬息万变,敌我友各怀心思,危机四伏,长达百日的决策显得漫长而艰难。毛主席曾说,他一生遇到两件事最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在下最后决心的日子里,毛主席三天三夜没睡觉,一个星期无心刮胡子,留那么长,直到抗美援朝决策落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
彭德怀后来说:“这个决心不容易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1970年10月10日,毛主席对来访的金日成说:“那时候,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这是对当年出兵援朝决策一波三折的形象描述,可见毛主席当时抉择的复杂艰难和英明伟大!
:蓝天
2020年 10月25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