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描写了1946年冬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红日》中的敌我军高级将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军长沈振新是以二十四军军长王必成为原型,副军长原型则是皮定均。首席大反派的原型则是国民党王牌悍将张灵甫。
近年来张灵甫被吹捧成“抗日名将”。其实,就连当年的国民政府从未说过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国民党军队里的将领们,也不认为张灵甫有多大的抗日战功。张灵甫在抗战后仍籍籍无名,是靠打内战而成为“英雄”的。《红日》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给了张灵甫足够的尊敬,影片开始,张灵甫率74师大举进攻并连连得手,1946年7月,74师依靠现代化的美式装备,与装备落后的新四军淮南军区主力决战,一时得手,淮南军区主力被迫撤出淮南,整个淮南解放区失陷。9月19日,74师占领淮阴。9月22日,74师攻占了淮安。1946年12月涟水之战,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了5000余人。影片把他凶狠剽悍,肯动脑筋,善打硬仗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充分。华野上下早就恨透了74师。围歼74师的作战命令一下达,欢声雷动。广大指战员立下‘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消灭74师立大功,红旗插上最高峰’的誓言。”起初把目标定在5月15日上午解决战斗,还是低估了74师的战斗力和张灵甫的顽强斗志。每争夺一个山头、高埠,都是如此反复。《第三野战军战史》这样记载:“华东野战军每克一点,往往经过数次、十数次的冲锋,反复争夺,直到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况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
果粉坚持张灵甫是自杀的,在电影中,张灵甫的末日到来之际,他的干儿子张小甫劝他投降。最后他投降无路,突围时被枪杀。这还是比较给他面子的。历史上是没有张小甫这个人的,张灵甫是俘虏后被打死的,这有当年陈毅讲话和华野验尸报告为证。陈毅的讲话明确说“张灵甫是我们杀的”。华野的验尸报告透露,张灵甫的致命伤口是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子弹从左后脑打进,从右下颚穿出,而张灵甫身材高大,这样的弹道只有在他取下蹲或弯腰姿态时才有可能形成。当年战地记者的报道也证实:张灵甫的致命伤口在后脑。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的江渭清甄别了张灵甫之死的事实真相——并非自杀,是俘虏后被枪杀:?5月16日下午二时,总攻开始,特务团突破主峰西侧,攻击到七十四师指挥所,特务团一营三连指导员邵至汉率队冲到敌指挥所洞口,被枪弹击中牺牲,三连指战员看到指导员牺牲,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全连勇猛扑向指挥所,以白刃战全歼张灵甫卫队,活捉了张灵甫,当六纵将士看到张灵甫时,一个干部对张灵甫恨之入骨,一枪打死了张灵甫。所以说,张灵甫是被我军先俘虏,而后被击毙(应该说是该干部违反战场纪律,但六纵领导没有追究责任,可见张灵甫于六纵仇恨之深)。
果粉还大肆渲染张灵甫的遗书。事实上,这份遗书是王耀武伪造的。前74军人事处长吴鸢在《我所知道的张灵甫》中说:“(王耀武)决定伪造张灵甫的遗书两封,一封是由张写给王耀武的,表明一死以报党国和对校长的忠诚,一封是给他妻子王玉玲的,要求她善于抚养刚出生的孩子。信是由第二绥靖区司令部译电科科长李啸梓(与张灵甫同乡)模仿张灵甫的笔迹代写而成,信的内容和词句,是经过再三斟酌决定的。这两封信写好后,派人乘飞机送到南京,谎称是张灵甫在战局危急时亲笔写好交随从副官化装送出的。蒋介石见信后,大为赞赏,当即命令军务局拟了一道通令,要求各部队学习张灵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英雄精神。”网上许多军迷也指出该遗书的疑点:第一,遗书里竟然将妻子名字弄错,将“玉龄”写成了“玉玲”;第二,这份遗书是用毛笔写的,很难想象在战地缺水的情况下,张灵甫竟然会用毛笔字写遗书;第三,遗书是让参谋杨占春携带出去的,当俘虏被押解下山的时候,孟良崮战场突然天降大雨,为何这份遗书没有水渍的痕迹?但就是这份假造的遗书,今天居然被刻在孟良崮山上。在张灵甫指挥所的山洞外,还修起张灵甫的纪念建筑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