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中扮演着一种怎样的重要角色,指挥者是谁,是一个网络上争议很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1964年版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找到一个基本答案。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上海中华印刷厂印刷,1964年第一版,1967年改横版袖珍本,1969年8月上海第四次印刷。
该书收集的毛主席“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全文如下:
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现在提出几点意见,供你们考虑。
(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韩,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以上部署,即是说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灭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这一部署,大体如同九月间攻济打援的部署,否则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第一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两星期至三星期内结束。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估计这时,青岛之五十四师、三十二师很有可能由海运增至海、新、连地区。该地区连原有一个师将共有三个师,故我须用五个纵队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钳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九月间攻济打援部署那个原则。此阶段亦争取于两个至三个星期内完结。
(三)第三个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那时敌将增加一个师左右的兵力(整八师正由烟台南运),故亦须准备以五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钳制。此阶段亦须有两个至三个星期。
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四)你们以十一、十二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渡江作战。
以上是《毛选》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整个部署。根据毛主席写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可以看出,整个淮海战役的整体部署是毛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的部署都在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
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毛主席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电报。根据《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的注释,“这一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的地方部队共同进行的。”“人民解放军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和华东、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从这里可以知道,参加淮海战役的正规部队是华东野战军的16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也就是说由华东野战军为淮海战役的主力。
再看指挥人员的情况。根据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表,总前委的组成人员是:
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书记:邓小平
委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指挥人员: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
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指挥人员:
司令员: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这里面有个问题,担任主力力量的部队是华东野战军,但从总前委的安排来看,虽然综合了两个野战军的指挥人员,但中原野战军的指挥人员排位在前面。从常委排名来看,刘伯承排在第一名,再从野战军指挥安排,刘伯承任司令员,应该是具体负责军事,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应侧重于政治思想工作。华东野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
对于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其实从淮海战役的整个指挥部署来看,总的来说,是毛主席、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全面周密布局的结果,但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上,粟裕对这次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线具体是谁指挥,从前线指挥人员安排情况应该说是非常清楚了的。不存在争论的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倒是应该搞清楚的,这个问题就是1949年,在一次谈话中,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粟裕同志是总前委五人小组之一,毛主席对粟裕同志的这个评价,意思就是说,其他指挥人员都有功劳,因为淮海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粟裕应该是居功至首。这个“第一功”,是因为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进行的,倡导权归他。粟裕所统帅的第三野战军,歼灭敌人最多。虽然在总前委排名中,粟裕不是排在前面,但是他充当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的角色。整个战役的三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他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首先,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粟裕就意识到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成熟,思考着改变战争节奏,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948年9月24日早上七点,粟裕在思考了一整夜形成的想法,起草了淮海战役至关重要的一封电报发给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关于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同时,在淮海战役开始前,为扰乱敌军视野,粟裕斥巨资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在山东等地向外发出虚拟指令造出华东野战军尚驻守山东的假象。
10月31日,粟裕又给中共中央发去一份电报,推荐陈毅和邓小平作为指挥。经过三天的思考,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决策,将邓、陈二人设为主帅。这被后人称之为“三日定元帅”。
在战略战术上,粟裕提出:集中优势兵力打大歼灭战。粟裕关于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48年9月16日,粟裕率华野东西两兵团按照预定的“攻济打援计划发起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取得了胜利,中共中央对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主席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里提到的第一个阶段的作战部署时,就指出“大体如“攻济打援”的作战部署”。济南战役不仅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同时促使中共中央对原来的战略部署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加快了整个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历史进程。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攻济打援”的注释:
攻济打援,是一九四八年九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中所采取的作战方法。济南是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以第二绥靖区的十一万余人守备济南。同时,准备以配置在徐州地区的主力二十三个旅,约十七万人,随时北援。华东野战军以七个纵队组成攻城集团,以八个纵队组成打援集团。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六日晚,我军对济南守敌发起攻击。经过八昼夜连续攻击,于二十四日全部歼灭守敌(内有一个军起义)。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由于我军迅速攻克济南,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从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战前准备,到向中共中央几次提出关于淮海战役的部署建议和指挥人员建议,还有就是粟裕指挥的济南战役的大战告捷,为淮海战役提供了经验。
在创造这个战争奇迹过程中,粟裕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决策,可以称得上是大兵团作战的一大奇迹。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相比较,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唯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辽沈战役解放军以70万对国民党军55万,歼敌47.2万。平津战役,解放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万,歼敌(包括改编)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
粟裕经此一战,被后人称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粟裕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战的策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战略决战策略,也为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的策略方针。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