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国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即小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中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大学。大量学生面临安置、前途难题,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于年底发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号召,提出“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这时,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担负着为党分忧解难,做好动员大量高小毕业生回乡劳动,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
1953年暑假,山东大量高小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问题突出起来。这一年,全省有高小毕业生近30万,可初中录取人数仅为3万6千,占报考人数的12%,落榜者达26万余人,1954年更增至39万。不少学生及家长认为,不能继续升学就没有前途,因而思想极端苦闷,情绪十分消极。针对这一问题,团山东省委于1953年10月作了调查,并向中共山东分局及团中央写了专题报告。同时,向地县团委发出《关于协助党政解决高小毕业生的学习和参加生产问题的指示》,转发了《荣成县一区海崖乡党团总支教育和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的经验》,号召各地团组织深入开展动员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活动。
1954年5月下旬,团省委召开全省高小毕业生大型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高小毕业生代表481人,教师及家长代表19人。全省农业劳动模范、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劳动的典型徐建春及初中毕业生代表胡兆坤等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议发出《给全省高小毕业生的一封信》,号召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发展农村经济做贡献。
大会之后,全省134个县市中有114个召开了高小毕业生代表会议。经过各级青年团组织广泛深入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两年内有60余万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徐建春,就是全省高小毕业生回乡劳动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代知识青年楷模。
徐建春,山东掖县四区后吕村青年女团员,1935年生,1950年3月加入青年团。1951年高小毕业后放弃到公安干校学习的机会,回乡参加了本村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不久后被推选为组长,成为掖县第一个年轻的互助组组长(该互助组被人们亲切称为“建春组”)。
她积极学习锄地、耕地、推车、挽水等农活,并不断动脑怎么能使粮食增产,怎么能提高组(社)员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她认为没有生产上的不断革新,粮食增产是办不到的。因而,在“建春组”组织起来的第二年,她就向组员们介绍了玉米丰产的知识,换了“大粒红”玉米种,采用适当密植等先进办法,使互助组玉米每亩平均出产780多斤(比1950年每亩平均增长140多斤),创造了丰产记录。
农民们争相学习或参加“建春组”,同时也吸引了周围的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在她的示范带动下,1952年底,村里的互助组发展到30多个。
1953年3月,全村互助组合并成立初级农业社,徐建春被推选为初级社社长,她所在的初级社被称为“建春社”。她带领青年和社员群众不断研究革新玉米、地瓜等农作物种植,研究提高耕作技术、采用新式农具,不断取得试验成功、粮食连年增产的成绩。
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转载《大众日报》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这是中央党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树立的第一个先进典型。
在山东省第一届青年团代表大会上,徐建春被授予“山东省模范团员”称号,当选为首届团山东省委候补委员。并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7年,徐建春进京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来到团代表们中间,谈话时,主席掏出一支香烟,徐建春见到桌上有一盒火柴,就上前给主席点烟。这个温馨的瞬间被《中国青年报》记者拍下来,成为一张流传久远的照片。
1955年10月,掖县西由乡8个初级农业社组成高级农业社,徐建春又当选为高级社社长。并被推选为县妇女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她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5年5月的山东省高小毕业生代表会议后,团省委编印出版了《徐建春》一书,徐建春热爱社会主义农村,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深深的教育、影响了一代青年。
在团省委的教育、组织和努力工作下,大批没有升入中学的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了农业生产互助组或合作社。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不少回乡中、高小毕业生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骨干。有的在组(社)内担任了会计、读报员,有的担任了组长、社长和生产队长。其中许多人不但很快成为干庄稼活的能手,还在生产中努力学习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并积极地传播推广。
同时,在冬学民校、普选、宣传总路线等工作中,高小毕业生们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有的当选为乡村干部和人民代表。他们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和乡村社会工作,一边又进行业余的政治、农业知识、文化的学习。由于他们在生产和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而家庭满意、群众赞扬、干部重视。这对于教育广大农村知识青年安心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高小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农村工作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其实,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发端、源头。在当时背景下,整个社会文化水平都比较低,高小毕业生就是文化青年、有知识的青年,而中学生则就是非常稀有的秀才。这一时期的山东高小毕业生知识青年下乡,分担了国家对文化青年安置之忧,带动农村青年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种田,进行科学试验,推动、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合作化运动,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