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3日,历时20多天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落幕。
此次座谈会,第一次系统阐述党的文艺观,第一次明确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第一次科学回答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表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军事战线,一条是文化战线,并强调“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座谈会中,毛泽东同志充分强调了文艺的战斗作用,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时间追溯到1941年,党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问题。1942年春,整风运动已颇见成效,但在文艺界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弊端:有的不熟悉工人、农民、士兵,不熟悉自己作品中刻画的对象,创作时还习惯以小资产阶级的视角来描写工农兵的生活;有的高高在上,不了解广大基层群众的想法,不明白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还在用自己的主观来描摹着现实的客观,导致人物僵化、故事呆板;有的不从轰轰烈烈的革命社会实践中找寻灵感,一味钻到书籍中寻词摘句……凡此种种,都加深了文艺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隔阂,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察觉到问题所在,毛泽东同志对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了意见建议后,他充分阐述了文艺“源”与“流”的关系,为当时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和遵循。“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延安文化的史诗,由此落墨。一时间,一大批文艺工提出“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口号,深入群众,走进生活,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获得灵感。从《小二黑结婚》到《王贵与李香香》,从《兄妹开荒》到《暴风骤雨》,从“战地社”“战歌社”到新秧歌运动……一大批感人肺腑、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优秀文艺作品,唤起了中华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于“人民的文艺”,习主席一直念兹在兹。
这些年,立足“人民”二字,广大文艺工积极奋进,坚持初心,诞生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既有如《觉醒年代》《功勋》《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一样“破壁出圈”的主旋律作品,也不乏《大江大河》《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反映时代气象、讴歌奋斗精神的影视佳作……实践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真正站稳人民立场,文艺才能树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将目光聚焦广大人民和基层官兵,文艺创作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之源,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奉献出更多的精神食粮。
当然,喜闻乐见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甚至是无厘头、无原则、无底线,创作出一些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文艺作品来。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如有的创盲目跟风,在一些选题上一拥而上,作品的内容和语境同质化倾向严重;有的哗众取宠、牵强附会,用畸形的审美倾向、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大众;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错位,缺乏出精品的意识,在唯流量论中迷失自我……这些行为显然不是热爱人民、扎根人民的表现,也注定难以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的文艺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文艺工与人民同在,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品之作必会海阔鱼跃、气象万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