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北京紫禁城的屋檐上结着冰柱。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而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搞得热火朝天。
记忆力好,善于学习,对知识的渴望永不止步的毛主席,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新形势的需要,正致力于研究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迫切而主动地学习各类经济理论。
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毛主席组织干部研读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希望在教科书中找到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年,毛主席66岁。
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基本开始停滞学习,习惯性地拒绝新事物。而毛主席,却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值得吾辈学习。
当毛主席读到教科书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时,老人家感触很深,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讲了一段富有远见的预言。
几近料事如神。
我们来看毛主席的经典预言。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
资料来源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很不幸!
毛主席的担忧已变成事实。
根据官媒统计显示,人口数量超千万的城市有十七个,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长沙、青岛。其中,重庆市3191.43万人,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达2122.72万人。
在大城市生活好不好呢?
客观地讲,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好的方面是: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公共基础设施较好,文化、教育、医疗资源集中。
坏的方面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比较高,孩子抚养教育成本高,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压力很大。
生活在大城市,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幸福指数很低。
可以这样说,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都是因为当地城乡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进入大城市谋生,从此过着做牛做马的生活,被“新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农村有较好的就业机会,那么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愿意远离家乡去外地谋生的,毕竟谁都不愿意承受高房价带来的重压,更不愿意一生背负沉重的债务。
扯远了,回到正题。
毛主席成功预见到了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不好”结果,他老人家有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
老人家有没有思考过解决方案呢?
有的!
毛主席接着又说到:
“有个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人口就不会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
资料来源 |《毛泽东年谱》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这是毛主席的解决方案。
这是毛主席所勾勒的乡村蓝图。
这是毛主席理想中的农村。
毛主席支持农村大办人民公社,除了依托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不可或缺的原始积累的考量之外,还有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深远谋虑。
主流媒体,全盘否定人民公社是不对的,没有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问题,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以寒牛个人真实经历为例。
寒牛来自农村,十几岁时父母就先后病逝,后靠祖父祖母抚养成人。祖父读过几年私塾,知道文化很重要,觉得我还有点塑造空间,含辛茹苦供我多读了几年书。毕业后,我曾在杭州、广州工作过几年,那时房价不高,但初出江湖也没有能力置业。
到了婚龄,没有条件和能力在大城市安家,所以转战到三线城市讨生活。后来,遇到对的人,在珠三角的一座小城安定下来,结婚生子,求职创业,风雨兼程,只为混碗饭吃。
男人,有了家庭,就像野草有了根。
我心恋故土,我心系年迈的祖母祖父,我曾心想回到农村去生活,可以照顾老人家,尽点孝道,省得心挂两头,也省去每年长途奔波回家过年探亲的劳累,省钱省力省时间。但是回去没有合适的工作,牵家带口的肯定不行,只能在外地扎根。
祖母在世时,觉得两个老人生活在农村,有吃有穿有地种,日子还过得去。暑假或春节,我们兄弟姐妹都回去,大大小小十几口人,也是热热闹闹的,苦寒之家立马温馨起来,几天的小假期,能消除老人家的半年相思之苦。
祖母生病去世之后,年迈的祖父不愿意跟我来广东生活,也不愿意跟我弟弟去县城生活,而是选择倔强地在农村独自生活。
老人家的心思,我们做晚辈的也懂,一是觉得我们生活在城市压力大,不想给我们年轻人添麻烦;二是老人家在农村生活久了,已习惯农村的一草一木,故土难迁。
祖母去世之后,一向精神矍铄的祖父,日渐消瘦起来,健康大不如前。
疫情期间,赶集时感染病毒,引发慢阻肺,差点就走了。幸好,邻村的大姑丈来看老人家,才发现老人家病倒在床上,立马送县人民医院抢救,住院二十多天,在医师悉心治疗下,才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
那一年,为了照顾重病的祖父,我辞了工作,远离老婆儿女,在老家贴身照顾老祖父两个月。等老人家身体康复差不多,能自己进食,能下床大小便,安顿好祖父,我才回广东与老婆孩子团聚。
大病之后,年近九十的祖父,已经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为了照顾祖父,我召集弟弟、弟媳开家庭会议,面对面商议赡养与照看祖父问题,集思广益,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祖父养老计划,成立一个家庭版的祖父养老专项基金。简单地讲,就是拿出一笔钱来,专门用来赡养祖父。
大致情况是这样安排的。
三兄弟轮流照顾、赡养老人,每个人平均照顾四个月,责任到位,签字画押,定期考核。其中,每个人最少要亲自照顾一个月,亲力亲为,不得找人代劳。另外三个月,可以采用商业付费养老,出钱委托信得过的亲戚照顾,按月支付保姆费和生活费。费用从祖父养老基金中划拨,养老基金花完之后,三兄弟按比例注资,直到祖父百岁之后。
逢年过节,给祖父买营养品,添置衣物,全靠自觉,不做硬性规定。这个工作,基本由我和我老婆完成了。
这个养老计划始于去年一月份,三兄弟按协议办事,执行得还是比较顺利,我是长孙,要带头执行,后面两个弟弟,跟着走就是。
按照祖父的养老计划安排,今年七月份又轮到我回老家照顾祖父。一个月的时间,会很快就过去,没能长年累月陪在老人身边,但是也尽到一份孝心,让老人家感受到温暖与爱。
我们能力有限,但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在经营各自小家庭的同时,也兼顾解决了祖父的养老问题,让老人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不怕大家看笑话,寒牛这种没本事、没有尽到孝道的人,只因为三兄弟齐心合力,妥善解决祖父的养老问题,在农村还是“大孝子”的存在。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农村老人缺乏关爱,缺乏陪伴,缺乏孝道。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心有余力不足,没有能力解决照顾小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矛盾。
从主观上讲,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要么就是钱赚少了,要么就是缺点责任心,要么缺点孝心。
从客观上讲,是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国家政策有失偏颇,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使得大部分农村人口要背井离乡去谋生,引发空巢老人的现象。
有些杠精,看到这里,可能又会吐槽、嘲讽。
你寒牛出栏没有本事,没有孝心,没能照顾好老人家,还把责任推给国家和社会,还说得冠冕堂皇?你要不要脸?
遇到这种人,咱也不理会,就当深夜的城乡结合部传来一阵犬吠声。
俗话说:久病无孝子。
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无奈。
要打破这句咒语,不仅需要良知和孝心,还需要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内心和贤明的妻子做后盾,否则就是就是一句空话。
尤其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在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在长期照顾生病的老人家的责任与义务方面,兄弟姐妹之间闹矛盾的比比皆是。
寒牛出栏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按照中国家庭传统观念,身为长子或长孙,要主动挑大梁,要团结好兄弟姐妹,要敢于承担责任义务,要出钱出力,要诚心诚意。不要推诿责任,不要光说不练,不要挑事搞事,不要计较太多。
咦!又跑题了。
本来是讲毛主席思想的,结果扯到家事了。
基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农村现状的思考。
为此,寒牛出栏认为毛主席的农村战略布局是科学的,毛主席大力兴办人民公社,是充满发展潜力的最佳方案。
尽管这件事充满曲折与艰难,但是不能掩盖它的潜力与空间。
按照毛主席的思路去建设农村,农村的现状肯定比今天要好很多,农村不会搞成今天这个样子,肯定没有这么多空巢老人。
毛主席来自农村,在农村长大成人,后来又去大城市求学、工作、革命,革命遭遇瓶颈与困难之后,又率部转战到农村继续战斗,依靠坚贞不渝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调理阴阳的智慧,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缔造了新中国。
毛主席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见识了光怪陆离的事情,掌握了通天彻地的智慧。他老人家对农村的熟知和理解,远远超过他那些喝过洋墨水的同事们以及其他的民主人士。
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搞得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国家才有强大力量。
就凭毛主席这段关于“工业发展与农村人口”的论述,足以说明老人家是战略大师,老人家的经济战略布局,超出了同时期许多人的理解范围。
最后说一句。
时间愈久远,毛主席愈伟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