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无数次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开放的时期,也是各行各业“大师”最多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不能私自代表别人观点,咱们百度图片上随便去搜索几条:
上边是百度图片上搜索“民国大师”出来的图片,真的是大师云集呀,不过连徐志摩都算大师,很多男生应该还是很意外的!
这是搜索“新中国大师”的结果,画风是不是一下就不一样了。
更极端一点,再直接在百度图片上搜索“民国”,是这个结果:
大上海,石库门,石板路,旗袍美女,穿着短裙打着油纸伞的女学生,跟几部描写民国时期的电视剧,如《上海滩》《金粉世家》《情深深雨蒙蒙》还真差不多。
尝试搜索“新中国”,但都是现在的照片,于是搜索“毛时代”,出来的是这样:
什么“大师”“才子”“佳人”都没了,几乎全是工人农民,虽然看着生活也不错,但再也没有“才子佳人”气质了。
这时期的电视剧,已很难拍成偶像剧了,因为那些清一色蓝色或绿色外套,扎着麻花辫子的“美女”,着装实在不符合现代的审美。
于是有人提出疑问:一个遍地是旗袍短裙油纸伞西装领带绅士猫的中国,变成了后来那个遍地蓝外套和“的确良”的中国,是不是历史的一个退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了解中华民国还另一个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牛逼之处,就是1948年行宪后第一届政府班子的学历:
中央银行总裁:刘攻芸----伦敦经济学院博士
行政院长:翁文灏 -----比利时鲁文大学博士
外交部长:王世杰----伦敦大学经济博士,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驻美大使:胡适----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教育部长:朱家骅-----柏林大学博士
司法部长:谢冠生----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交通部长:俞大维——哈佛大学博士
社会部长:谷正纲——柏林大学博士
卫生部长:周诒春——耶鲁大学硕士
粮食部长:关吉玉——柏林大学博士
考试院长:张伯苓——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芝加哥大学名誉博士
司法部长:王宠惠——耶鲁大学博士
立法院长: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最高法院院长:谢赢洲——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内政部长:张厉生——巴黎大学
财政部长:俞鸿钧——上海圣约翰大学
经济部长:李璜——巴黎大学文科硕士
农林部长:左舜生——上海震旦大学
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东京立教大学
善后救济总署长:蒋廷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博士
新闻局长:董显光——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肄业,母危回国)
这么一比,当时的正副总统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学历真是太拿不出手了。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央领导人的学历都没有超过当初的这套班子。于是,又一个疑问出现了,这么一套高学历的“政府班子”,为什么那么轻易的就被“土共”干掉了?
说到这时很多人就会把所谓的“读书无用论”,“书呆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论点搬出来了,之前一些网友就把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胜利视为野路子对学院派的胜利。
但是事实上,解放军的整体文化程度,是远超国军的,新旧军阀有哪一个是不愿意去愚民愚兵的呢?
解放军识字运动,军阀眼中就是大傻子?
那么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事实上,早上八十年前,抗战期间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就是电影1942里的那个美国记者)就做出过这样的回答:
蒋介石政府中这些有着耀眼学历的高官们就像是一台现代电子仪器的面板。每当你按动一个按钮,面板上都会有一盏彩灯发出美丽的光芒。然而那彩灯背后的线路究竟是怎么连接的,天晓得。
只有当你反复地按过许多次按钮,发现除了彩灯闪耀之外再不会有别的反应后,你才明白过来,原来那面板后面的操作系统根本就不工作。
紧接着白修德又发了一大段吐槽:
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没有哪一个政府像重庆的国民政府那样彻底地被“美化分子”所渗透。这种渗透是从政府的最高层,从总统开始的。
魏斯理学院毕业的蒋夫人说服蒋介石信了基督教。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孔祥熙有奥柏林和耶鲁的双重学位,外交部长是耶鲁1904年毕业生,教育部长毕业于匹兹堡大学,立法院长孙科博士具有哥伦比亚和加利弗尼亚两所大学的学位。
新闻部长毕业于密苏里新闻学院,中国银行行长,后来的行政院长宋子文是哈佛1915年毕业生。这份长长的美国毕业的中国政府高官的名单还可以一直数下去,从国家卫生官员到盐务官员,到外贸官员。
外交部的驻外使节更是清一色的长春藤名校毕业生。驻华盛顿的是康奈尔和哥伦比亚的毕业生,驻伦敦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驻巴黎的顾维钧不仅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了叁个学位,而且还编辑过那里的校报,如今他又增加了一份新的骄傲,他的儿子进入了哈佛大学的克里门生体育俱乐部。
我(白修德)本人的哈佛学历在中国比在波士顿还更吃香。我后来组织了一个中国的哈佛俱乐部,其中有一大批蒋介石重庆政府中的高官,即使在华盛顿的肯尼迪政府中也找不到这么多哈佛毕业生。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一场悲剧。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弄明白,这个“国民政府”中任何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高官都是和他的国民完全脱节的。
他们对自己的人民,甚至对重庆这座古老的城市都一无所知,要想找他们了解一点中国的真实情况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不得不佩服白修德,后来也是他不顾多方反对和威胁,将河南大饥荒的真实情况报道了出来,幸好他是个美国人,不然他这个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还到处传播负能量的人估计早就被干掉了。
电影《1942》里的白修德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充满大师和才子佳人的民国,仅仅存在于上海租借内,我们看到的那些才子佳人,只是民国的那些精英们。
但是
民国的主体
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五亿多的劳苦大众。
而且,那时的劳苦大众,可比今天我们见到的劳苦大众,要多的多的多,可以说,能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在那个年代所处的阶层基本都是劳苦大众。但是今天的很多网友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知乎上曾经有这么一道问题:
我不知道这位题主是什么身家多少个亿,是什么学历,不过她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社会层次
就拿最有代表性的教育产业来举例:
1936年,中国在校大学生41922人,毕业生9154人,这也是民国38年中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这已经万里挑一了呀,这是五万多人挑一个呀。这个人口比例放到现在,就是每年毕业生的前三万名。
三万人,大概是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的一半。
也就是说,今天你不读个好大学的博士,到那个年代根本就没可能成为冯程程陆如萍冷清秋这些“佳人”的同学,更见不到胡适徐悲鸿这样的大师。
当然有人说那个年代虽然大学招生少,但是报考的人也少呀,所以难度肯定不会有今天考个博士大。
不过谁敢确定自己在那个年代能生在一个有机会考大学的家庭呢?
后来我回想了这几部经典的电视剧,几位主角的家庭出身分别是:
陆如萍,陆依萍:
没落的军阀,东北军高级将领
何书桓:外交官
金燕西:国务总理......
电视剧中明确的出身不好的冷清秋:辞赋名家
看到这里我彻底晕了,敢称名家的一般在一个地区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放到今天怎么也是一个省级的协会主席,但在电视剧里只能说成是出身不好......
我想起了某著名的人民富豪,父亲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同样称自己家庭条件一般。
当然,他们也许是和金燕西比的,和国务总理的儿子比起来,他们的确是出身不好了。
我想我的读者很多都是能在大城市立足的中产阶级,还有不少可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甚至腰缠万贯,不过我想问:“你们又认识几个军级的干部,驻外大使,著名作家呢?”。
按照当时的人口比例,如果你今天是个大城市里挤地铁还房贷的“小中产阶级”,那个年代你八成是这样的:
如果你在大城市衣食无忧,有房有车,那么那个年代你八成可能是这样:
这是1949年正在准备领取工资的铁路工人
当然,你今天可能是个白领,有着体面的工作。不用干体力活,但是那个年代,脑力工数量几乎微乎其微。大城市附近的产业工人,大概就是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最高的无产阶级了。
而1919,全中国的产业工人大概是二百万人。按照今天的人口折算,大概是不到六百万。
而今天的你,如果在北上广深没有一套像样的房子,那么大概率是排不进中国人收入的前六百万了。
那个年代,大多数没有背景的“才子佳人”实际上是这样的:
很多人可能会有意见,我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和小姐比呢,但事实上:
1/20的人口比例,可能真的比现在很多城市的大学生比例还高呀。而且,小姐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为什么会这样?后续的文章《一个小游戏看懂阶层固化》中会详细的进行进行分析。
而我们细数那些“大师才子佳人”们的出身,他们99%都是——买办阶级。
字如其名,买办阶级,就是买中国人的东西,为外国人办事的阶级,只不过那时中国没有工业,所以价格多少,当然是外国人说的算了,所以所谓的买,基本就是压榨。
当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大买办阶级了,反而亚非拉一些国家出现了很多为我们服务的买办阶级,这就是后话了,以后可以单独发一篇这个话题的文章。
因为历史是由统治者书写的,于是很多读历史的人就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带入到主角的身上,以统治者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是统治者呢?
就像很多人看古装剧里边的七品县令,感觉屁都不是,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见到县长不是点头哈腰呢?
所以,那些民国的大师和才子佳人们,都不属于我们,都是买办阶级为代表的剥削阶级编织出的一个浮华的梦而已。
最后再附上一段民国时期上海一位特殊行业工的自述,这么一比,她现在的同行生活真是太好了。
G产D要是晚来几年,我就装进薄皮棺材,给活活钉死了......
到了这一步,解放军如果还过不了长江,就太对不起人民群众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最后提醒一下一些官媒和自媒体,不要乱用“解放”这个词,看看上边的内容,好好理解下什么叫做“解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