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战,只当对足下及东北军各军师长一个警告,警告之不听,灾必及其身也。
东北军将领“九·一八”(不抵抗)这样的大错,但东北军与红军犹属中国境内之人,何嫌何仇而自相斫丧(有什么理由互相伤害呢)!今与贵军长约:一是东北军不打红军,红军也不打东北军;二是贵军或任何其他东北军部队,凡愿抗日反蒋者,不论过去打过红军与否,红军愿与订立条约,一同打日本打蒋介石;三是红军优待东北军官兵,不但一律不杀,且分别任职或资遣回队(发路费回去),负伤官兵均照红军伤员一体医疗。[6]
其间,还公开发布《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提出只要他们不打红军和苏区,愿意与他们订立抗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联合起来打日本救中国。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在总结时专门要求,把猛烈破坏敌军的工作变成一项群众运动[7]。就是让大家一起来做,发动群众一起干,而不是只几个领导在那里忙活,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怎么做?改变对俘虏军官的政策,一经缴了枪,不但一概不杀,而且要优待他们,不捆绑(除必要时),不剥衣,不打骂,经过保卫局政治部大批地放出去,影响白军官长同我们联合抗日。至于俘虏士兵则要十分优待,不论战场上打得如何激烈,一经缴枪就要把他们当兄弟看待,严禁报复行动。但是,在我们按规定发路费,礼送东北军俘虏回家时,那些俘虏们竟然痛哭流涕,说自己早已无家可归。这说明什么?说明东北军极其悲愤的思想情绪。原东北军团长、抗战开始后成为八路军,曾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建国后担任过铁道部部长、铁道兵第一政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回忆说[8]: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撤到关里,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当时蒋介石对他的嫡系军队发100%,对我们先是二八,后是三七,待遇很不平等。我们受打击,遭歧视,又受“亡省奴”之辱,全军将士对蒋介石极为不满,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就有人酝酿兵变。不久发生了廊坊兵变,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参加了兵变,并在这个时候入党。张学良也说,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不止对我,并已动摇了大部分东北将士[9]。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思想状态。我们党与张学良接触,是通过被俘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联系的。高福源曾是北京大学学生,后转入东北讲武堂步兵科学军事,深得张学良、王以哲器重,在榆林桥战役中他全团被歼,自己也被俘虏。被俘获人员的许多工作归中共中央联络局领导,时任局长是李克农。据李克农的儿子、著名通信专家、原总参通信部副部长李力讲[10]:李克农从侧面了解到,高福源对东北军未加抵抗就让日本军队占领家乡怨气不小,经常怀念在故乡遭受日军欺凌的亲人,便结合他的情况亲自编写了一个剧本《你走错了路》,描写一个东北军军官与红军打仗被俘,夫妻相会时妻子向他痛诉,日本军队惨害家乡人民的无数罪恶,使这位军官痛哭流涕。
在台下看戏的高福源,看到这里情绪激动,失声大哭。文艺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觑,那是共产党人团结自己、瓦解敌军、直击灵魂的有力武器。做工作动了脑子效果就是不同。第二天,高福源上门向李克农表示,愿意去说服张学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李克农立即向毛主席、周恩来汇报,得到批准后又组织他到红军部队和苏区参观,增加他对共产党的了解,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接见鼓励他。彭德怀对这件事印象也很深,在他的回忆中说[11]:高福源有相当强烈的抗日要求,我们待之如宾,同他多次谈抗日救国的道理,谈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利用“剿共”削弱东北军,以致消灭东北军。他认为我们抗日是真的,但他对共产党抗日有许多疑问,我根据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讲话的精神,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同他谈了两天一晚。
他谈到张学良、王以哲等都要求抗日,东北军要求打回东北去是普遍的,关键在张学良,如张能了解到红军的真实情况,在抗日问题上是可以合作的。我说你就回西安去做这件工作,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他说明早?我说好吧,欢送你。送给他200元,派骑兵把他送到王以哲军防线以外。
高福源从瓦窑堡回到洛川,先见到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报告了他这次回来的目的,王以哲立即密电报告,张学良接到电报后非常重视,第二天就亲自驾驶飞机从西安到洛川。高福源见到张学良后立正报告:我是红军派回来的,有许多事情要向副总司令报告。哪知话未说完,张学良就骂起来了,说你打了败仗当了俘虏,竟有脸跑回来,还敢要我通匪,真是胆大包天,我把你枪毙了!高福源没想到是这样,也豁出命来对张学良说:我要怕死就不会回来,但你作为总司令忘了国难家仇,却在这里打内战,算什么英雄好汉?我们跟随你打了多年红军,落得什么下场?如此下去,东北军的前途不堪设想,你能问心无愧吗?说得声泪俱下,张学良立即改变态度,拉着高福源的手说:不要介意,刚才我是故意试试你的,你真有胆量,回来了很好。其实在劳山、榆林桥、直罗镇几次打了败仗之后,张学良已有联络共产党的想法,他让高福源坐在自己身边细细介绍,之后让他回瓦窑堡请红军代表正式会谈。张学良还表示,让他放心做这项工作,遇有不测,家属生活和子女教育都由他和王以哲负责。毛主席对高福源带回的消息很重视,决定派李克农去与张学良谈判。毛主席亲自拟定谈判条件:一是全部军队停战,全力抗日讨蒋;二是目前各就原防互不攻击,互派代表商定停战办法;三是提议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四是请对方表示目前东北军可能采取抗日讨蒋最低限度的步骤(不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等。还要李克农带上瓦窑堡会议政治决议案,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的方针政策,不是随机而行的权宜之计。当时红军正在围困东北军占领的甘泉,毛主席指示彭德怀不但要撤围表示诚意,还要动员群众去卖城内缺乏的柴草。1936年1月19日李克农赴洛川,毛主席20日又给他发电嘱咐:要向对方表示在抗日反蒋基础上我方愿与东北军联合之诚意,务使进行之交涉克抵于成。还要他向张学良指出:东北军如不在抗日反蒋基础上求出路,则前途是很危险的[12]。同时要求暗示他们,如果诚意抗日反蒋,我们可以帮助其在西北建立稳固局面,肃清蒋系势力,国防政府首席及抗日联军总司令可推张学良担任等。[13]李克农同张学良谈了3个小时,回来说东北军中同情中共抗日主张者不乏其人,张学良对“剿共”态度消沉,愿意目前各守原防,恢复通商,愿意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去甘肃、南京进行斡旋,大约需要两周时间,如有成绩,请彭德怀在延安或洛川见面,并可另外再约几位中共领导人同来谈话。应当说很有诚意,基本达成默契。几天后,毛主席、周恩来与彭德怀等红军将领,又公开发布《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告诉他们:蒋介石不要东北军打日本帝国主义,却要东北军打红军,因为红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卖国!他教日本欢喜,教东北军受牺牲、受损失。蒋介石把东北军调到最穷苦的陕甘两省,这两省较富庶的地方如甘南、陕南不肯给东北军的。对东北军官兵的薪饷,那里及得上蒋介石嫡系军队的一半?中国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愿意与任何抗日的武装队伍联合起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去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愿意首先同东北军来共同实现这一主张。这种公开宣告或许有两种意义,一是进一步唤起东北军广大官兵的觉悟,形成强烈的不易改变的群体意志;二是掩盖了更加隐秘的接触,当你认为还处在喊话这个好似表面文章的阶段时,实际上双方已经沟通得差不多了。

红军东征时,主力全部进入山西,最担心的是张学良抄后路。在即将行动的前一天,毛主席与彭德怀致电王以哲并转张学良说:贵军与敝军之联合抗日号召全国,必为蒋介石等所深恨,制造谣言以中伤破坏两方团结,实意中事。希望贵方不为奸人谣言所动,威利所屈,坚持联合抗日之立场。为了保险起见,还特派李克农到洛川去面谈。东征渡河的第二天,又以训令形式给李克农明确谈判策略,最根本的是原则不让步,交涉不破裂。东征第一阶段取得胜利后,又致电李克农通报东征战况,还特意告诉李克农一个重大情况:受宋庆龄、宋子文(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姐姐和哥哥)委托,周继吾(真名董健吾,中共秘密党员,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律师)、张子华(中共上海中央局组织部秘书)到瓦窑堡,向中央汇报与国民党代表会商的情况,还讲到蒋介石系陈果夫(长期党管国民党内组织和党务,并与弟弟陈立夫又称CC系,一起创建中统特务机构,蒋宋孔陈,蒋家天下陈家党)主张联红反日,曾扩情(著名大特务,黄埔系骨干将领,复兴社发起者,后来被捕成为功德林监狱战犯)主张联日反红。此外,孙科(孙中山长子,时任立法院长)、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时任监察院院长)、张群(国民党元老,外交部长)、冯玉祥(西北军最高军政首脑,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时任国民党中常委)等均主张联俄联共,蒋介石亦有与红军妥协反日倾向。把这个内幕告诉张学良,产生的刺激作用可想而知。其实张学良已经知道一些情况,他后来回忆说,董健吾他们两个先到西安、后到陕北,路过西安时拿着南京政府财政部的公函要求赴陕北。他有怀疑,就对他们说,不说真实任务很难通过,反复盘问后,终于知道他们负有接洽任务。张学良立即飞到南京,经蒋介石证实确实负有使命。此时,毛主席又让李克农传达这个信息,最终得到印证。正是这些事,使张学良下定决心,不仅更加确信联共为大势所趋,而且对蒋介石也再添不满,你一面令东北军在“剿共”战争中消耗,一面却瞒着他这个代总司令去谋和,既然如此,他也主动谋求与共产党妥协,于情于理无可非议。西北“剿总”的代总司令是张学良,作战主力也是张学良。杨虎城尽管是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已经不负责这方面的事情了,他不是嫡系,处处受蒋系排挤,忍气吞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敢于公开对蒋介石亮剑,而且战斗力和生命力极强,这也是他们不能不佩服的。杨虎城通过地下党渠道向我党表明,自己一贯都是革命的,赞同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可以维持原防,互不侵犯,并与我建立了电台联系。对方并不是铁板一块,事情也有波折。红军西征期间,张学良到南京开会去了,蒋介石趁机命令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以3个骑兵师配合中央军夹击红军,表现得很嚣张。我们与张学良有承诺互不攻击,他来进攻怎么办?是忍让还是打击?打了会不会影响和破坏已经形成的合作关系?毛主席给彭德怀发电说,对何柱国指挥“进剿”的全部东北军,消灭其一部不会妨碍大局,反而有利于大局。以斗争求团结才是正道,如果处处退让妥协,最后一定是团结和联合的灭亡,这是毛主席对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红军隐蔽在七里营和豫旺城之间,一举歼灭了何柱国1个团,缴获战马600多匹。又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俘获的人马枪一律归还,对所俘东北军官兵教育后全部释放。当时,何柱国率1个师和直属队驻固原城,1个师驻海原,我军插驻其间使其互相隔离,还可进一步打下去。此时,彭德怀亲自给何柱国写信,说明抗日救国的大道理,要他让出海原和同心城,全部撤到固原城以南,不要扰乱我军接援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在他的军队移动时,我军给予方便保证决不进攻。何开始不相信,后来我军派代表与他谈判达成协议,他就照办了。结果与毛主席的判断完全一致,打痛他之后才老实合作。在红军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西征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观。名义上是敌对双方,实际上已经成为要求共同抗日的朋友,白天碉堡林立两军对垒,晚上彼此共唱救亡歌曲,有的部队之间还召开战地联欢会,唱《松花江上》《走,朋友,我们为爹娘报仇》《打回老家去》等,歌声此起彼伏。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逐渐被东北军广大官兵理解和接受,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可见,搞统一战线并不是一厢情愿,一要有实力,二要有道理,三要有办法,四要有原则。有办法,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细致入微的操作,最终达到目的;有原则,就是不能丧失自己的底线,要在斗争中求联合,不能怕。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2]韦显文等编写:《国民革命军发展序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67页。
[4]杨奎松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5]《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
[7]《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页。
[8]吕正操著:《冀中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9]杨奎松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源自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
[10]李力著《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怀念家父李克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2 页。
[11]《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209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507页。
[13]杨奎松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