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看到一条标题”老毛头不待见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是哪些人提出来的?”的短视频,不禁火冒三丈。
直接点进评论区留言:如此称呼人民领袖毛主席,简直狗胆包天!
在该主播看来,“三自一包”和四大自由”好像是什么伟大创举似的,更像是什么芝麻开门似的。
实际上,少奇同志1959年提出的“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和”雇工、贸易、借贷、租地自由“农业经济政策,不过就是走老路子罢了。
毛主席为什么反对?
因为这样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些经济效益,但无法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它与人民公社制度相冲突,严重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
可以说,要是毛主席当年不反对,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工业化,更没有现在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事实上,三年自然灾害后,在人民公社的发展出现困难时,一些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调整政策的方案。几乎任何方案毛主席都可以接受和容忍,但唯独对于“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他寸步不让。
毛主席为什么坚决反对“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
首先,他认为,农村一旦实行“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用不了多久,甚至一年半载,农村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雇工的,有讨小老婆的”。这样一来,社会就会陷于动荡,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得到稳定的环境。
其次,中国农村总的情况是人多地少,仅靠一家一户耕种自家那一亩三分地,既无法满足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农民自身富裕发展的需求。
再次,关于中国农村的未来,毛主席多次说到,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未来既不可能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种粮食。大量人口从农业转移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他说:“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显然,毛主席是在构建一条独特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他的构想中,人民公社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教育等,实现“工农商学兵”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成为工人和其他身份。显然,这条路,不是农民进城之路,而是共产党带领农民因地制宜地实现多业化发展,从而就地造城,实现“在地工业化”和“在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在毛主席看来,只有人民公社制度才能走这样的路。因为只有人民公社才能通过集体化的体制,去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而不是"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单干后听任农村随着两极分化的发酵而凋零、破落,农民自发流入城市,流落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实践证明,人民公社制度不但加快了国家工业化进程,而且开启了农村工业化时代。然而,随着分田单干的开始和人民公社的解散,农村工业化前功尽弃,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两极分化,而且雇工的、放高利贷的、讨小老婆的(如果不是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那些包二奶、三奶、四奶的,就是实质上的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都出现了。尤其是,农村逐渐衰落、农业逐渐凋敝、农民在城乡的边缘黯然游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