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选》第三卷《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二日):
【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
奴隶社会,奴隶们非常勤劳,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是否致富了呢?最后致富的人是谁呢?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封建社会,佃农以及其他的贫苦农民,不可谓不勤劳,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致富了吗?最后致富的人是谁呢?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辛勤的劳动,他们致富了吗?最后致富的人是谁呢?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去论述,也不需要咬文嚼字,这是实践的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千年来世界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到底致富了吗?致富的人是谁?这都是明摆着的,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关于劳动致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做出过批判。
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的时候,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德国工人运动分化出了两大派别:机会主义派,革命派。
以拉萨尔为首的拉萨尔派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宣扬劳资合作,宣扬民族主义;以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为首的爱森纳赫派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关怀、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德国工人运动中的革命派。
1875年,拉萨尔派路线面临破产,不得不主动要求与革命派合并。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派别的联合是支持的,但他们指出,联合不是无条件的,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那就不要急于制订一个原则性纲领,只可以达成某些协定。
但李卜克内西等少数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他们放弃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原则,向拉萨尔派做了妥协,接受了拉萨尔派的许多反动观点,双方就纲领达成了一致,这就是《德国工人党纲领》。因为纲领是在哥达通过的,所以又称为《哥达纲领》。
马克思看到纲领草案后,异常愤怒,随即对该纲领做出了批判,这就是马克思的光辉著作《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劳动致富,勤劳致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这么批判《哥达纲领》这句话的: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上面那句话在一切儿童识字课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这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然而,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对那些唯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从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中才产生出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几点,笔者先拿出来两点:
1、“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翻译过来就是,劳动者只有掌握了生产资料,“他的劳动才.....成为财富的源泉”。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他的劳动成果只是一件嫁衣——为别人而做的嫁衣。他所获得的,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劳动者在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什么“劳动致富”、“勤劳致富”的。即使有,也是极个别的;即使极个别,也是有天花板的,是“小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用实践完全地彻底地证明了一切——“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
2、“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对那些唯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结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要有前提条件。如果不提前提条件,是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是对无产阶级的欺骗。
《邓选》第三卷《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
邓小平在所说的“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意思就是凡事不能脱离前提条件。确实,如果脱离了前提,而去空谈一个结论,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会把青年引入歧途”。
劳动能否致富,要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是前提条件,是衡量标准。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