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旗帜网讯】 《向往毛泽东》一书出版座谈会2005年5月28日在庄严神圣的毛主席纪念堂举行。这个座谈会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向往毛泽东》丛书编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同志,《向往毛泽东》丛书的编委、顾问,以及各方面来宾老中青共计80多人参加了会议。
5月的天安门广场,春风送暖。巍峨的毛主席纪念堂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灿烂、辉煌。纪念堂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排起几千米长的队伍,等待瞻仰毛主席遗容。蜿蜒曲折的队伍,再现着“向往”的景观。
《向往毛泽东》座谈会开始,全体与会者,包括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家,和充满朝气与激情的青年人,怀着崇敬、向往之情,来到纪念堂北大厅毛主席坐像前敬献花篮、三鞠躬,并合影留念,然后沿着曲折的长廊来到瞻仰厅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再一次向自己衷心敬爱的伟大导师致敬。
《向往毛泽东》一书主编卢之超同志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他说,这本书,是以我们微薄的力量、从一个比较浅近的层面,记录、反映了21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的具有历史意义和长远影响的事件,这就是从广大的人民群众心底里自发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热”的大潮。它绝不仅仅是怀念过去,也绝不仅仅是对于毛泽东本人的崇敬,而是表明中国人民对于那种纯洁、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实践的向往,以及他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还存在和发展,哪怕是在曲折中发展,这种“毛泽东热”大潮就必然是21世纪中国人民奋斗的动力,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这本书以能够及时抓住并全景式扫瞄了这个大潮而自豪。过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它很可能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卢之超同志最后说,这本书所扫瞄的生长在中国大地的“毛泽东热”,一定会日益壮大、开花结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同志在发言中说,《向往毛泽东》一书出版发行不久,就重新加印,可见她得到了如今比较挑剔的广大读者的认可。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永远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向往毛泽东》选用了扎根于全国各阶层群众的广泛而深厚的素材。二是得到了众多老革命家的支持、参与和指导,还有110余位颇有政治和历史经验的顾问们的大力帮助,而这样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起方向性作用的。三是得力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毛泽东旗帜”网站和大地微微文化研究所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联合。熊华源同志说,从这本书中介绍的情况,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新世纪这一波“毛泽东热”,同上世纪那一波“毛泽东热”是有一个比较明显区别的:在这一波“毛泽东热”中,人们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对介绍毛泽东的高水准书刊、影视作品的学习、观看和思考,对毛泽东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毛泽东的向往更趋理性。
《向往毛泽东》丛书总顾问、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同志在发言中回顾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回忆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历程,强调了毛泽东思想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做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都要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李老说,使他自己受益终生的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在工作中、生活中碰到矛盾需要解决,按照《矛盾论》中的教导,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李力安同志最后强调说,为了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不可替代的。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在接下来的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两个材料。一个是《北京晚报》最近发表了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开展的“中国中学生英雄观调查”,其中问到“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在学生们推选出的前10位英雄人物中,毛泽东列居首位。第二个材料是最近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公然丑化建国以后、特别是毛泽东领导的前30年的历史,声言要打破学生们的“传统思维”,结果一名大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予以批驳。从这两个例子出发,逄先知同志强调了思想教育对人们思想、特别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性,同时回顾和揭示了意识形态领域里反毛非毛势力如何向党和人民不断进攻,并结合苏东剧变和最近东欧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不能动摇。逄先知同志指出,是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焦点就在于是否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这时,卢之超同志插话说,现在对毛泽东的态度如何,基本上等于时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卢之超同志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普遍认同。
《向往毛泽东》一书编委、中宣部离休老干部徐非光同志在发言中说,这新一波“毛泽东热”大潮,不仅在继续升温,而且还将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多的领域内继续深入和扩展,出现更多的“毛泽东热”。徐老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会不会带来新一波的“毛泽东热”呢?我认为是肯定无疑的。因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恰恰是毛泽东思想确立和发展最辉煌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创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物,理所当然会掀起一场缅怀毛泽东、发扬毛泽东思想的新高潮。徐老最后指出,最近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开展的“中国中学生英雄观调查”表明,学生们心中居第一位的英雄是毛泽东,这是不是意味着青少年中出现新的“毛泽东热”的重要迹象呢?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同志在发言中提出了两项建议,一项建议是要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力宣传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二项建议是办一个刊物,专门宣传毛泽东思想。李老特别强调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李老说:“我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当时对于能否打败日本侵略者,确实不清楚,没有信心,只是在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之后,才逐渐增强了信心,尔后的历史也确实是按照毛主席《论持久战》里所预言的那样展开的”。李老指出,“《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我最近还在学习《论持久战》”。
接下来,《向往毛泽东》丛书副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韩德强和《向往毛泽东》丛书编委、北京香泉山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者苏引两位青年同志发表了热情激昂的讲话。韩德强同志在讲话中说,毛泽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活在一切善良、正直、勤劳、朴素者的心中,毛泽东生前的许多不祥预言都成了现实,毛泽东正在复活!苏引同志在讲话中说,毛主席在世时,用他的理论与实践印证着时代发展的规律;他去世后,实践与发展的结果又在不断反复验证着他早先的判断。苏引同志说,向往毛泽东,就是向往民族复兴、就是向往人民民主、就是向往国家富强,更是向往那个全民齐心奋斗的社会价值观。
《向往毛泽东》一书总撰稿人时迈同志在发言中首先感谢众多老革命家关心、支持《向往毛泽东》一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他说,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有的老同志帮助编委会搜集素材、有的老同志帮助审阅书稿、有的老同志为了帮助这本书出版而踊跃捐款,有的老同志用自己的车帮助把要邮寄的书送往邮局。
时迈同志同时表示,要感谢为这本书的编写工作而付出了努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身上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而这些,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所寄希望于青年人的。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王勇格同志的讲话,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反响。王副局长表示,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圣地,是一片圣洁的净土,纪念堂全体工作人员愿意尽全力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很多来不及发言的同志写下了深情的书面感言。清华大学教授李定凯同志写道:“《向往毛泽东》是一本捍卫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保卫社会主义道路的精品出版物,她没有任何虚伪、夸张、矫揉造作,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本人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篇网络短文也被收录在书中。我读了以后,百分之百的是我的原文。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向往毛泽东》是对真实大潮的扫瞄”。
原《武警报》总编辑孙瑞林同志写道:“无产阶级的江山如果想永远不改变颜色,那就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反对各种反动势力!”
《向往毛泽东》一书编委、老学者刘贻清同志写道:“《向往毛泽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她的价值在于:(1)现实生活的明确针对性;(2)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献性;(3)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性”。
老革命家、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同志写道:“中国之发展和变化都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和伟大”。
很多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参加了座谈会,其中包括:郑天翔(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陶鲁笳(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武光(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晨(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浩(原外交部办公室主任)、王定烈(原空军副司令员)、刘实(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兆吉(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以及《向往毛泽东》丛书总顾问李力安(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总顾问何静修(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
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还有原中宣传部长王忍之,原文化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滕藤、原《人民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张云声、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
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陈晋、中央文献出版社社长助理蔡国江参加了会议。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马晓文、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胡木英、原国史学会副秘书长苏铁山、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余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邓小飞也参加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喻权域、原《光明日报》副总编陈谈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靳辉明、李延明、李伟、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张勤德、原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方亭,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胡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徐飞等。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新华社记者钟昊熹、《光明日报》读书出版部主任王玮同志。
《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是毛主席纪念堂建成28年来首次召开的座谈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能够在毛主席纪念堂这样一个神圣的殿堂举办这次座谈会是党心民心的集中体现,此次座谈会得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央文献出版社有关同志的鼎力支持,大家有必要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的成功举办,象征着新世纪“毛泽东热”的不断升温。
座谈会由《向往毛泽东》一书执行编委、“毛泽东旗帜”网站执行理事孙永仁同志主持。在纪念堂王副局长讲话后,主持人孙永仁同志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这是王局长给他讲的故事,有一次在纪念堂外广场上群众瞻仰队伍中有3个人,是一家子,一个老父亲,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要到存包处存包,男孩去存包了,女孩踌躇了半天,掀开上衣露出一个镜框,支支吾吾地问道:“叔叔,我能带这个进去吗?”“你带什么?”工作人员问道。女孩说“这是我妈妈的遗像,我妈妈临终前对我们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到北京去看毛主席,你们今后上北京看毛主席,一定要带我去!’”面对女孩期待的目光,工作人员被感动了,连忙说:“可以,可以,可以带进去。”
这个动人的故事,令与会的所有同志唏嘘、动容。
从《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开始之前的上午8点钟,到座谈会结束时的中午11点钟,来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队伍始终川流不息。据纪念堂的同志介绍,每天都是这样,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绵延不断的队伍,每逢周末,人就会更多。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看到这种情景,无不深受感动。长长的瞻仰队伍,就是我们祖国的主人翁,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民。长长的瞻仰队伍,就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就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一望无边的瞻仰队伍静静地、缓缓地向前移动,没有人大声说话,但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正如中央电视台艺术指导陈志昂同志在座谈会书面感言中写道的:人生易老天难老,风物长宜放眼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