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中国的一段真实历史,然而有人把它解释为一个偶然事件,是全民族的突然发疯。对于这个解释,当然也有很多质疑。2004年2月29日徐海亮先生应邀到书吧就这个话题参加了一个沙龙活动,反思自己积极参加“文革”的心路历程,给人们一种新的认识。
徐先生50年代末60年代初念中学,那时他们就非常关心国际国内的社会大事。毛泽东在苏联对中国留学生的讲话鼓舞着他们成长,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他们经常到农村参加劳动,能够听到农民的心声,看到社会的真实。那时侯,他们非常同情农民,对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很有意见的。
1960年代初期,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已经公开,对苏联的深刻信任开始动摇,既然苏共犯了错误,背叛了共产主义,那么中共也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虽然当时一些大学生还不能接受苏联变修的说法,但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的做法使他们相信苏联的确背叛了社会主义的古巴和中国。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党内多次讲到要防止中国出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人物,提醒大家特别要注意中央出修正主义,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而且,还反复讲述接班人的五条标准,不仅提到中央领导人的接班问题,更是提出来要培养千百万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这些讲话都给那些敏锐的青年学生提出了严肃认真的问题,特别是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教育革命、文化批判运动给青年学生以很大的影响和熏陶,为他们进入文革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那时的学生还有机会广泛阅读很多书籍,中国传统的《西游记》、《水浒》等,反映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都构成了那时的学生借以观察社会、积极作为的思想来源。徐先生讲,他发现他的很多同学的行为都有点像小说里的英雄,比如学孙悟空、李逵、武松等,既有造反精神,又有相互帮助、同情弱小、扶持正义的侠义精神。有时候觉得好笑,但是认真地思考可以发觉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化在了青年学生的血液里。
总之,“文革”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不是一个人突然头脑发热就能发动的,更不是所有人都发疯了。“文革”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国际国内的社会条件影响所决定的,进入“文革”的青年学生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像徐海亮先生那样的人很多,他们为的是一个自己终身追求的理想,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观察和思考,他们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像徐海亮先生这样的人,在当时是非常坚定地反对武斗的,他们自己也绝没有搞打砸抢,而恰恰是那些受官僚控制的保守派老红卫兵在破四旧时大搞抄家,大搞打砸抢,大搞逼供信的。徐先生在事情过后还能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如今,徐先生还在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革”,来补充我国“文革”研究的内容,拓宽它的视野。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