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仲大军先生刚写起的文章,对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盲目招商引资出让股份提出了警告,象山东莱钢出售38%股份的行为必须进行制止,中国的企业不能只看一步路,要有长久的眼光,更要防止外部的金融风险。]
中国的企业产权要严防过度对外开放!
----在人民币未适当升值之前中国的企业资产不能轻易出让!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
2006年2月28日
最近我给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讲课,了解到这家企业集团的一个分公司以25%的股权引进了国外5000万美元的投资。是这家企业确实需要资金吗?不是!这家企业近两年效益特别好,有得是钱。那么引进外资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只能是走形式,赶潮流。但是,这种潮流并不是都对中国有利的,中国企业和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刻认识。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第一个是内部角度,一些国内的企业急于从国外融资,扩大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规模,第二个角度是国外,从外国的角度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投资和投机的热土,特别是对于欧美这些人口已近老龄化的成熟工业国化家,剩余资本总想到发展中国家来分享发展的红利。因此,投资那些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是国外资本战略性的任务。
譬如,最近上海一家民营石油企业遭到五家大企业的挣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BP(英国石油)、壳牌等国内外石油巨头为收购上海最大的民营石油集团——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从2004年起,BP公司已经与星城进行正式谈判。2005年,马来西亚石油公司、日本帝国石油公司等国外油企都与星城多次接触。但因国内石油价格波动剧烈,且石油政策并不明朗,两家石油公司皆打道回府。今年开始,星城继续被五大海内外石油公司盯上,目前正在与这些公司进行谈判。到底哪家公司能够拥有星城?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星城负责人透露,对外合作的可能性极大,估计今年会有结果。
近一年里,外国企业收购中国企业股权的消息频仍。据华尔街日报2月16日报道,美国知名网络设备供应企业思科公司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文件,该公司已经收购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最大在线游戏运营商盛大网络的9.7%股权,1386万股普通股。这部分股权是思科今年年初从软银手中取得的,而思科同时也是软银的股东。
上海证券报2月24日报道:“阿赛洛参股莱钢股份的签约在2月24日进行。”据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关人士透露,阿赛洛将以2.23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9998亿元)收购莱钢股份38%的股权,占莱钢总股本92227.31亿股的38%。阿赛洛收购莱钢每股价格为5.136元,基本与莱钢目前公布的每股净资产持平。据市场推测,阿赛洛收购莱钢的价格将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溢价17%。不过,阿赛洛能否如愿收购莱钢还要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
中国的企业目前都比较钟情于外资,而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态度怎么样呢?最近国外的几件企业兼并收购案很值得国内注意,一是阿联酋的迪拜世界港口公司斥资39亿英镑收购美国东海岸5个港口遭到反对,二是法国为了防止意大利电力公司对其能源企业实施收购,对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公司进行了合并。加上去年我国中海油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遭阻挠,这一连串的外部行为已经足够引起中国进行警惕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不同于东亚其他国家的道路,连西方的研究者都清楚地看出了这一轨迹,那就是过度的对外开放。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亚洲政策首席研究员William H. Overholt 在《中国与全球化》一文中说道:
“中国在经济上的开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日本。中国以远比日本积极的姿态,加入了我们的全球化体系。在2004年度,中国的国际贸易额相当于其GDP的70%,而日本的仅为24%;中国引进了60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而日本,尽管其经济规模数倍于中国,实际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却只有201亿美元。今天的中国人对全球文化的开放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十年前的韩国人……中国不仅比第三世界中的其他国家而且也比第一世界中的许多国家更相信全球化……与中国不同,日本和韩国在其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尽管也经历了全球化,但对国际贸易、外来投资和国内经济活动,却实施了比今日的中国远为严格的限制。”
正是由于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日韩的道路,今天已经明显的看出这种后果,那就如William H. Overholt 所观察到的那样:当年韩国的街道上基本看不到外国的汽车,而如今中国的大街上基本看不到中国自己品牌的汽车;外国资本大量投资中国企业,而日韩企业外资规模有限。这种不同发展道路的后果在今后可能看得还要明显。
选择某种道路的后果往往要等到多年后才能认识清楚,中国不能等到发现问题严重了才纠正自己的道路选择。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走错路和弯路。最近发生的几件国际并购案足以引起中国注意,那就是如何保护本土企业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问题。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企业收购涉及到交易利益问题,企业收购的时间背景和经济环境往往对交易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对外收购都是选择在合适的汇率时机进行。譬如日本,当日元在80年代以前处于低估状态时,日本企业的产权严禁对外部开放,外国企业很难购买日本企业和日本资产。而当日元在80年代后期升值一倍多以后,日本放松了外资的进入,并且利用日元升值及时展开了一波规模宏大的外向投资。90年代初期,美国人在日本气势汹汹的投资浪潮下甚至写出了《日本收购美国》一书。由此可见,任何国家的对外开放状况都与自己的货币状况密切相连。如今的中国,人民币始终处在被低估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利于外资的进入和对中国企业的收购,而不利于中国资本的外部出击。
譬如,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阿赛洛仅以2.23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9998亿元)就收购走莱钢股份38%的股权。如果人民币今后升值50%,那么阿赛洛就净赚走1个多亿美元的汇率红利。我刚才说的那家煤炭企业,巴西投入5000万美元拿走25%的股份,一旦今后人民币升值,那么这家巴西企业的投资也跟着上涨。今天用5000万购买的资产明天可能就成了1个亿。
因此,从汇率角度讲,中国今天要捂紧自己的企业产权和资产,防止外资的廉价收购。这是中国战略性的注意事项。然而,今天的中国,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并不明白这一道理,仍然盲目地追求时髦,搞形式主义的“对外开放”。本来企业并不缺乏资金,却硬要拉进一个外部投资者来装点门面,这已经不是经济需求,而是政治需求。如今这种现象在我国各地比比皆是,大量的国内资产廉价地流入外人之手。
第二是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问题。之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产权不可过度开放,主要是因为只有企业产权才拥有企业利润的最终追索权,只有拥有了企业产权才能拥有企业利润的享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论国际间的经济要素如何流动和融合,都存在着一个国界分割和利益归属的问题。无论经济全球化达到何种程度,只要国家的存在,就必然存在着资产的归属性和利益的归属性问题。并且,企业利益的分享除了带有明显的国别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关系、国家政治和国家主权。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企业利益分享上是不同的。
因此,企业的产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正如美国的港口工人所说,美国的港口涉及美国工人的感情和国家安全。而在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美国国会议员认为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安全。
鉴于这种种原因,中国要及时改变政策,在资本短缺情况下制订的政策不能继续延续到资本过剩时代,在需要外资和不需要外资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政策。中国的货币正处于升值的前夜,在这一时期,中国头等重要的事情便是不能让国外投机资本进行廉价地的资产收买。
-------------------------------------------------------------------------------
参考文章
法国两大能源公司宣布组成能源“航母”
新华社 2006年02月27日 15:30
新华网巴黎2月27日专电 法国主要报纸27日新闻摘要如下:
《费加罗报》:为防止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对法国重要能源企业苏伊士公司实施恶意收购,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支持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其年营业额预计可达640亿欧元。
在确信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有可能对苏伊士公司实施收购的情况下,德维尔潘亲自督促两家公司尽快合并。合并后,国有股份将占新公司总股份的35%左右。对此,法国燃气公司的工会组织表示不理解。工会认为,一旦两家公司合并,法国燃气公司众多员工将面临失业危险。
法国政府的举动使意大利政府感到愤怒。意大利政府认为,法国政府的做法是经济保护主义行为,这与欧盟的经济政策格格不入。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也不会停止对苏伊士公司实施收购。(完)
新华社巴黎2月27日专电据法国当地媒体报道,法国两家大型能源企业——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公司日前已经就合并达成一致。两大公司合并后将跻身世界最大的能源企业之列。
报道说,国有的法国燃气公司和私人资本控制的苏伊士公司的合并金额高达700亿欧元,两大能源企业的合并采取的是一种松散的联合方式,法国国有资本将占据主导地位。新公司将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从事经营活动。
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说:“法国在能源供应方面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国燃气公司与苏伊士公司的合并似乎是一种最为恰当的解决方案。”由于此前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曾提出可能并购苏伊士公司,因而法国燃气公司与苏伊士公司的迅速合并被普遍认为是法国方面不愿让意大利企业介入本国能源行业的做法。27日意大利方面对此提出批评,称新的保护主义是一种倒退,将不利于欧洲企业做强做大。
欧洲能源行业近来兴起并购风潮,并引发政治层面的争论。上周德国能源公司E.ON公司提出以291亿欧元收购西班牙恩德萨电力公司后,西班牙政府似乎对此并不支持。(完)
FT中文网 2006-2-27 9:00:52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斯蒂芬妮·基希格斯纳(Stephanie Kirchgaessnerin)华盛顿报道
迪拜世界港口公司(Dubai Ports World)昨日请求布什政府对其收购美国5港口的交易展开进一步调查;此前由于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该交易看起来有可能落空。
由阿联酋政府控制的迪拜世界港口公司,正斥资39亿英镑(合68亿美元)收购英国港口运营商铁行港口(P&O)。作为该收购的一部分,迪拜世界港口也将收购美国东海岸的5个港口。该公司昨日提出,由美国政府一个从国家安全角度审查外国交易的跨部门机构对该交易展开为期45天的全面调查。在作出上述决定之前,该公司、白宫和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之间进行了数日谈判,这些议员不满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之前批准此项交易的决定。
(译者/梁艳梅,更多资讯,请登录FT中文网,网址: http://www.ftchinese.com )
议员嚷着打掉交易 总统宣称坚持到底
总统和议员各不相让 阿联酋收购美港口惹争议
本报驻美国记者 唐勇
2006年02月27日08:3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近日,阿联酋收购美国港口一事在美国引起了重大争议。24日,阿联酋政府下属的迪拜港口世界集团宣布,将推迟接管美国6个主要港口。
据美联社报道,迪拜港口世界集团当天在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将继续进行并购交易,接管英国公司铁行港口集团的全球港口管理业务,但由于美国对安全问题的担心,将对其中的美国港口另做专门的安排。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迪拜港口世界集团这样做显然是一项缓兵之计,希望能给美国国会议员多一些考虑的时间。美国国会虽然对迪拜港口世界集团的举动表示欢迎,但仍认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两党议员眼下正酝酿在下周提出一项议案,打掉这项广受争议的并购案。据报道,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目前已经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止该项港口交易。
面对国会和地方政府的反对声浪,白宫似乎没有让步的迹象。2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空军一号”专机会客室中对记者表示,如果国会通过法律阻止阿联酋收购美港口,“我将使用否决权”。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得利24日又强硬地表态说,白宫“不会重新考虑”对该收购案的审批。
为什么一起商业并购会在华盛顿掀起这么大的波澜,让布什大动肝火,威胁要使用否决权呢?这还得从并购案本身说起。
阿联酋政府下属的迪拜港口世界集团2月13日以68亿美元并购英国公司铁行港口集团全球业务,获得包括纽约、新泽西、巴尔的摩、新奥尔良、迈阿密和费城等6个大港口的管理权。迪拜港口世界集团股东大会日前已通过了这一收购计划,美国财政部下属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对收购案亮了绿灯,已决定批准此次收购行动。
铁行港口集团是一家英国老牌海运公司,其业务遍及全球19个国家的29个港口码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制成品的集装箱货运市场将出现强劲增长。迪拜港口世界集团此次收购英国公司铁行港口集团的国际业务,实际上就是期望在全球港口业这块蛋糕中分得最大的一块。
这本来是出于商业目的的并购,但它触动了美国政界一些人士敏感的神经。首先是三位美国州长站出来,对收购案说“不”。纽约州州长帕塔基和马里兰州州长埃利希20日明确表示,反对布什政府批准该收购案。新泽西州州长科尔齐内21日也紧跟着宣布,该州将向联邦和州法院提出上诉,要求终止这一收购案。
布什政府的决定也遭到部分议员的强烈批评。民主党参议员舒默指出,港口对美国经济非常重要,肯定是恐怖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不会将军事设施外包,港口管理也是如此。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比尔·弗里斯特更是警告说,如果白宫拒绝推迟批准这一收购案,他将向国会提交法案,来延缓收购案的进程。美众议院议长、伊利诺伊州共和党人丹尼斯·哈斯特尔特一贯是布什的坚定支持者,但这一回也不跟布什站在一起了。他也要求白宫延期批准收购事宜。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也坚决反对这项并购。据报道,佛罗里达一家公司上周已向该州法院提出上诉,要求终止这一收购案。
很显然,反收购的各界人士已经结成了统一战线。虽然各有不同的动机,但提出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旦将美国的港口交给阿联酋公司,有可能“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他们说,“9·11”袭击事件中的一部分劫机犯曾将阿联酋作为他们的行动和资金筹集基地。此外,阿联酋的迪拜港也是向伊朗和利比亚等国非法走私核设施零配件的重要中转站。因此,让一个“同走私和恐怖主义有牵连”的港口运营商来接管美国6个主要港口的运营工作,等于是引狼入室,将使美国安全部门很难对入港货物进行监控检查。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阿联酋是美国的盟友。这次拿盟友开刀,证明在反恐战争中,美国方面的神经是越绷越紧了。围绕港口收购的争吵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反恐的悖论:经济全球化看起来无可厚非,“反恐斗争”听起来也很堂皇,但很多时候实在是难以兼得。(本报华盛顿2月25日电)
跨国巨头对中国行业龙头展开廉价掠夺式并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01:0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这是一场强强对决—跨国巨头正在对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始一轮强权、廉价、掠夺式并购:绝对控股,拥有并限制使用原中国品牌,拒绝接受不良资产,中国企业只作为其全球化战略下的中国生产基地,全面整合中国民族产业使其成为跨国巨头自己的包括生产、采购,以及物流、营销、金融等的一体化大公司……
如果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外资并购看作是一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运营演习”,那么今天的外资并购更似一场“廉价掠夺”。因为此时形式上的相近几乎被实质的差异取代,而此前的固步自封可能已演变成了今天的“投怀送抱”。
如今,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正在接受一场外资并购风暴的冲击,民族工业的大旗亦面临在“廉价掠夺”的并购浪潮中摇摇欲坠,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企业所追求的百年老店目标,正经受着外资“入侵”的考验……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就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但是,作为创建“创新型国家”主力军的行业龙头企业,却正面临着被某些跨国巨头以“资本运作”的合法途径而清洗出局的危险命运。
特彼勒的中国野心
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乎都被列入其并购计划中;对于卡特彼勒发起的这一并购风暴,业界人士认为其 “扩张野心”在于: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制造行业。
“合作意向书”中的强势与霸气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谈判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几大龙头企业: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收购龙头企业还只是卡特彼勒在中国扩张野心的一小部分,”某分析人士说,“目前,美国卡特彼勒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意图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的资本吞食。”
该人士的观点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经济周刊》得到的一份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卡特彼勒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卡特彼勒还同时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既包括生产、采购,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的大公司。
对此,国内同行认为,卡特彼勒不仅仅是要占领中国市场,而是要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市场和资源,从根本上消灭其潜在的竞争对手——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作为中国机械制造业龙头之一的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集团),是卡特彼勒的重点目标之一。
并购“厦工”悬案:外界压力下放缓并购步伐
刚刚进入2006年,中国机械行业内就盛传,厦工集团总经理王昆东正在就并购事宜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进行谈判。一方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另一方是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所以,此消息备受各方关注。
据了解,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是具有40多年生产工程机械产品丰富经验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近19亿元人民币,员工6千多人。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关键工艺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有数字显示,近几年来,厦工集团发展很快,生产能力和规模在国内机械制造业中首屈一指。如生产基地从5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发展到近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具备年产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2000台,叉车3000台,小型工程机械2000台,桥箱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日产装载机70台的能力让厦工轻松地站在了年产2万台装载机的门槛上。
但业内人士分析说,在此大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目前厦工集团也开始面临着某些现实困扰,如受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影响,工程机械市场也表现出了特有的典型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又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增减息息相关。近几年,由于民间资本进入建设领域,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市场的内生需求逐渐增大,自2001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出现了连续几年的高需求高增长;而2004年4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使工程机械的市场急剧降温,“这种低迷状况可能会延续到2006年年底。”该分析人士说。
也就是说,当厦工集团刚刚把产能提高到最高状态时,国内需求市场却由热变冷了。
就在此时,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找上了厦工集团。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卡特彼勒与厦门市政府以及厦工集团的接触从2005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双方曾多次进行谈判。
“到目前为止,不良资产问题仍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厦门市政府希望卡特彼勒能接手厦工集团的不良资产,而卡特彼勒却不愿意。同时,在控股权和品牌问题上,卡特彼勒提出控股、控品牌。”该知情人士介绍说。
在竞争对手面临困境时重拳出击,这是乘虚而入还是乘人之危?是商海战术还是商家大忌?这显然是商业与道德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命题。
无论外人如何议论和评价,现实却是:尽管卡特彼勒提出的并购条件苛刻,在此次厦工集团改制的谈判过程中,至今尚未出现能与卡特彼勒匹敌的竞争对手,“如果不出意外,卡特彼勒胜出的可能性很大。”上述分析人士判断说。
厦工表示要与跨国公司抗衡
卡特彼勒对厦工集团的这次收购,被人们称为是一场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对决。
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厦工”牌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首位;卡特彼勒更是来势凶猛,作为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7位,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就达302.5亿美元。
“但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如2003年在华业务仅为40亿元人民币,不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产量的1/20,更是其全球市场营销中的微末之数。”业内人士分析说。
所以,随着中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于卡特彼勒而言,中国市场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卡特彼勒也开始加快实施其在中国的扩张战略。
该人士还分析说,卡特彼勒熟悉中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并且善于打政府牌,同时又具备行业霸主的实力与野心,作风强悍。
“卡特彼勒在中国诸多的并购中,收购厦工集团甚为关键,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成功,就基本上确立了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促成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并将使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品牌随之消失。对行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研究颇深的经济学家白津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
尽管外界对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予以极大关注,但当事人似乎并不愿发表看法,甚至采取回避行为。如记者在致电厦工集团了解双方谈判进展时,其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说:“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是没有的事,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都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
厦工集团的态度与业内传言及媒体报道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大反差?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厦工之所以否认并购一事,可能是公司感觉到了某种压力,不排除地方政府施加的压力。作为沿海城市的厦门在搞了20多年的开放以后,当地经济的发展基本是靠外资拉动的,正因如此,当地政府对于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认可。照此推论,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厦工并购案也在常理之中。但问题是,并购事宜一经披露,不料想却质疑声四起,给地方政府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卡特彼勒能否成功并购厦工集团,目前看还是一桩悬案。不过,在2005年11月24—25日厦门举行的“2005年第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厦工集团董事长王昆东做了主题为“打造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演讲,王昆东董事长在演讲中说,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介入,厦工的应对措施是: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民族自主品牌,使之成为与跨国公司品牌抗衡的利器;自立自强,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外界评论说,王昆东董事长的发言透露了厦工的“心事”,即厦工集团对跨国巨头对国内企业并购的企图已经高度警觉,厦工集团作为国内工程机械业的排头兵,有决心和勇气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对卡特彼勒来说,厦工集团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想像收购山东工程机械公司(下称山工机械)那样合算的买卖,并非易事。
卡特彼勒的一单好买卖:低价并购“山工”
卡特彼勒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最初始于1995年,当时它与徐州机械工程集团共同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但直到2003年,它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不理想。因此,要想实现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资源和市场的目标,选择并购之路才是捷径。
于是,在2004年5月,卡特彼勒开始对国内老牌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公司进行兼并重组。
据了解,有40多年历史的山工机械,年生产能力5000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装载机行业中排名第七,总资产约6亿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较高,净资产仅436万元。
“此次并购谈判的细节至今没有公开,据说原因是交易额低得可怜。”某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
2005年4月,山东省外经贸厅公布:“3月10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人民币和43.6万元人民币,以股权并购方式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62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436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卡特彼勒用不到200万元人民币收购山工机械这家销售收入10亿元、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40%的股份,顺利地将其纳入自己的中国体系内。而收购山工40%的股份也只是卡特彼勒的一期并购,卡特彼勒提出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机械的剩余股份。也就是说,其余60%的股份将在适当时机收归美商的氅下。
这是卡特彼勒首次整体收购中国企业,此并购案也是卡特彼勒在华并购战略的第一个实质性战果。对卡特彼勒来说,这应该是“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从1995年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建立的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整体并购战略。在完成对徐工的部分控股之后,又兼并了山东工程机械厂。最近,又在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同时,还在谋求并购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如果这一布局得以实现,等于‘通吃’了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经济学家白津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其担忧和警告。
事实上,白津夫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业内人士也认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目的很明确:不仅是要控制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它要吃掉的是整个行业。而卡特彼勒在中国庞大的行业整合计划,对中国工程机械业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巨大威胁,因为中国目前只有厦工、柳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如果没有了他们,中国自己的民族机械产业可能就是名存实亡。
据悉,目前卡特彼勒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对于垄断利润的追逐决定了卡特彼勒这个大型跨国巨头不会停下自己攻城掠地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并购计划才刚刚开始。
(资料)
我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被并购案例
像卡特彼勒这样力图以资本运作方式“吃掉”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外资并购案例有不少。
2005年10月25日,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85%的股权。此前的1995年,美国卡特彼勒已经与徐工设立了合资公司;
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在轴承行业,四年前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与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合资,两年后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由于合资,西北轴承让出了经营了多年的铁路货车轴承的品牌,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
在化工机械制造行业,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已与跨国巨头西门子合资,业内人士对这种合作的未来判断是: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被西门子拿走,国内大型化肥设备的维修要看西门子的“脸色”。
此外,我国重点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也都被跨国公司紧紧“咬住”不放。其中,德国的“ZF”公司正在谋求控股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齿是我国船舶配套的中高速柴油机、齿轮箱及工程齿轮箱的行业排头兵生产企业,并承担一定的军工任务,如果被外商整体控股,其对军品生产的影响比较大。
另有消息称,中联重科、山东临工等企业的相关谈判也正在进行中。可以说,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渐地被纳入外资企业的旗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