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自治体制不利于民族融合——从《山海经》来看汉族与维族的关系

仲大军 · 2014-03-15 · 来源:仲大军学术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融合着今天各族的血液。并且,各民族的融合仍然在进行,但一些人为的错误的政治体制,却可能中断历时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事到如今,有必要反思建国以来反民族融合的一些政治体制以及弊端。

  引言:汉族和维族在四五千年前是一家。《山海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纵横东西南北的广大疆野,使我们看到了祖先们交融组合的发展情景。到此为止,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大先祖之一。在这五大先祖中,只有黄帝与今天的维吾尔族关系最密切,因为黄帝是一个西来的氏族,入主中原后,成为天下共主,并与土著民族融为一体,形成后来的汉族,而留在西域的黄帝后裔就是今天的维族、萨克族、蒙古族等。

  当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怎样看待新疆的维吾尔兄弟、哈萨克兄弟以及蒙古兄弟和藏族同胞?就像一个早先分家分出了的兄弟,今天我们难道能把他们看成异族吗?谁会想到,五千年前我们有着一个老爷爷?!他们与汉族都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缘。

  自治还是国治?这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治理问题。自治是人为地制造民族隔离和隔膜,最后可能造成国家分裂。既然有国家有政府,国治就要高于民治和自治。一味放任自治或民治,对国家安全不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融合着今天各族的血液。并且,各民族的融合仍然在进行,但一些人为的错误的政治体制,却可能中断历时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事到如今,有必要反思建国以来反民族融合的一些政治体制以及弊端。

  什么叫反民族融合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不利于民族融合、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政治体制。譬如,新疆在清朝和民国时都叫新疆省,是和全国各省一样的一个省,但建国后改为自治区,把西藏、内蒙、广西都叫做自治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建国之后的一系列民族政治和政策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刻。

  之所以近代以来各个国家作出了一些不利于民族融合的制度安排,除了有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先祖的渊源不清楚,对世界民族融合史以及融合方法不了解。现在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进行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由国民政府任命的第一位新疆省政府主席吴忠1944年10月4日赴迪化(乌鲁木齐)上任后对当地各民族领袖们说 ,过去把汉回强分为二,认为汉族和维吾尔、哈萨克族等是不同的种族。这种观点不对。实际上我们的祖先都是一个种族,一个血统。哈萨克为突厥族的一个支系,而突厥的祖先是匈奴,匈奴的祖先是夏禹王。夏禹王也是汉族的祖先。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匈奴,匈奴是夏禹王淳维的后裔,夏禹王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而夏禹王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所以维吾尔族同汉族一样为黄帝的子孙。从而可知,汉族和维族同是一个祖先。

  最近我研究《山海经》得到了很多中华民族历史源头的重要信息。我认为吴忠说得对,汉族和维族的祖先都可以上溯到黄帝,汉族和维族是黄帝后裔的两个分支,黄帝是汉族和维族的共同祖先。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分家史。家庭大了,兄弟们就不断地分家,分到最后,变成了不同的民族。在东亚版图境内,许多民族都是从上古一个老祖宗那里分出来的。

  《山海经》就透露了这些历史密码。《山海经》是上古时期中华人类的地图和祖谱,它是通过世代口头相传流传下来的一本奇书,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早期许多宝贵的历史。现在我将自己对《山海经的》 研究阐释如下。

  一、《海外西经》透露出的信息

  1,黄帝的活动 主要在西北地区

  形天与帝(黄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没了头的刑天便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舞动。

  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但真实的刑天可能是马家窑文化的部落首领,马家窑文化位于今天甘肃境内陇南地区西和县南境大桥乡 ,现在叫仇池山,海拔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一说在宝鸡市渭滨区差门乡(神农乡), 有神农炎帝的陵寝,现在山上有陵有庙。

  这里的帝,估计是黄帝。黄帝从西北方入侵,与刑天部落发生冲突。黄帝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战败了不少部落英雄,战争打得十分惨烈,通过西部部落首领刑天的例子可以看出:头被砍掉了,仍然挥舞干戚搏斗。这场仗是在海外西经的范围里打的。

  女祭、女戚(女直、女真)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祭操俎。

  女祭、女戚就是后来的女直、女真,这时它在海外西经的范围内活动,可能生活在西北一带,后来转移到东北地区。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黄帝又称轩辕氏,轩辕的发音很像北方的戎狄部落玁狁、猃狁的发音:xianyun,所以黄帝的轩辕 可能就是玁狁、猃狁,是最早的戎狄。黄帝的活动范围可能在黄土高原以西的地区,或者在今天新疆和内蒙西部一带的广大地区。黄帝部落应当是仰韶文化之外的部落,后来东移南下。黄帝族的活动中心逐渐从西北转向中原。这可能也与气候和植被的变化有关。距今四千年之后,气候开始变冷,人类逐渐向气候温暖的地区迁移。加上多年人类的活动破坏,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在这里生存了几千年或几万年的人类逐渐向华北和华中迁移。

  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卫星地图,发白的地方往往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植被过早地被人类活动所破坏,导致生态恶化,最后沙漠化。如果退回五千年来看这张地图,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绝不会这么白。

  这张地图告诉了我们一个惊天的秘密,即人类早期的活动是在北方一带而不是南方。因为在四千年到八千年之前,地球的温度比今天高三四度,北方地区适合人类生存,而南方地区过于炎热。随着气候和生态变化,人类的生活中心才不断南移。

 

  海外西经最后描写了西部的富饶和美丽,这一段描写了古代西部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富饶的物质产出:

  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人们尽可能去想象四五千年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美好。那时的昆仑山下、塔里木盆地和祁连山北部以及今天内蒙西部地区,绝不是今天的荒凉、沙化模样。如果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那么中国的西部地区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山海经》有很多内容描写的是这个地方。

  所以,在四五千年前,华夏民族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华南地区是一片热带森林,瘴气流行,很少有人类。中华民族的南下是逐渐形成的。

  二、《海外北经》

  1,功不可没的楚人

  海外北经的范围大约在昆仑山、祁连山、黄土高原和燕山山脉以北。海外北经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大禹部与共工部残酷厮杀的场面。大禹是黄帝的后人,共工乃神农氏炎帝之后,两个部落在海外北经的范围内展开竞争。几场大战之后,山川为之变色,土地为之血腥。这些事情在其他的史书里都没有记载,只有《山海经》透露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因此《山海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还要感谢《山海经》的和世世代代流传这些故事的民族,没有他们的历史记忆,仅从儒家的书中很难了解这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当年被周人视为蛮夷的楚人,功不可没。楚人的祖先是从西北地区进入中原的,他们把上古的历史和视野带进了中原。

  楚人自称是祝融的后人,祝融到底是炎帝的后人还是黄帝的后人,在《山海经》里有两种说法,搞不清楚,但在其他后来的一些书里都把楚人说成是颛顼的子孙。颛顼是山东南部、河南东部的人。

  楚国开国之初的祖先是季连,季连据说娶了商人盘庚的女儿。新发现的清华竹简上记载:“季连初降於騩(gui)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

  这个騩山有人说在今天河南新郑一带,我认为还是《山海经》西山经中屡次提到的那个远在青海的騩山。“季连初降于騩山”这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即季连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騩山一带,而不是他出生于騩山。正是由于楚人来自西北,所以才有《山海经》中这么多对西北的鲜活记载。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国王的祖先出自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高阳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充满光明,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

  共工氏叛乱,帝喾派重黎去平定叛乱,却没有战胜。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杀死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火正的职务,仍称之为祝融。吴回生下儿子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剖腹而生的。长子叫昆吾,次子叫参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会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连。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祖先。

  季连之后是熊绎、熊杨、熊延、熊徇、霄敖、楚成王、楚康王等。从《史记》的记载看,楚人是黄帝之后而不是炎帝之后。下面让我们来看内容。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zōu]者。

  海外是指从我国东北角到西北角的广大地域。海外北经大概西起新疆、青海东至河南河北的广大地区。下面我放上一张清末地图,了解我们先人早年的活动范围。今天的外蒙很多地方都是《山海经》提到的地方。

  下面这张图,最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中间部位的额济纳旗,这个旗是今天内蒙最西边的一个旗,它上下左右全被沙漠包围,南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尔沙漠,北边在古代却是一片巨大的海----居延海。在清代地图上,还能看出居延海的轮廓和面积,但到了今天,居延海已经萎缩成很小的水面了,大片的胡杨林也日益干枯死亡。

 

  但是我相信,额济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曾经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文化繁荣的中心。祁连山北麓流下来的水顺着黑河流到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居延海。北海很可能指的就是居延海。

  “居延”是匈奴语“天池”和“黑水”的意思。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小月氏,曾到过居延。《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说: “(霍去病)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这里的“过”字是指涉水渡过居延,可见汉代这里有相当多的水。不过,汉名将骑都尉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也是在居延这个地方。

  唐著名诗人王维奉使途径居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肖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长河”即居延海。公元1270年前后,马可波罗来到居延,曾经看到大片的水域。

  汉武帝时,在居延设都尉,归张掖郡太守管辖,不仅筑城设防,还移民屯田、兴修水利、耕作备战,戍卒和移民共同屯垦戍边,居延即为中心地区,居延长城周边兵民活动在汉代持续200多年,形成大量居延汉简。这些竹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发现,成为我国重大的考古事件,填补了我国汉代书法一段空白。

  这仅仅是秦汉时期人类在居延地区的活动。如果再上推两三千年到《山海经》记叙的时代,这里更是华夏先人活动的中心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今天地图上这么多大片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尔沙漠在五六千年前可能根本不存在。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这个国家的人只有一只眼睛,并且眼睛长在面部中间。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

  《淮南子·墬形训》载:“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这里的柔利民膝盖在后面,脚也是畸形的。

  2,远古时期的大仗都是在西北地区打的

  在五帝时代,也是就是在距今四五千年间,中华民族是个剧烈融合冲撞的历史时期。南来北往的民族都在北方大地上相遇。在现在的华北地区,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三大板块对峙。在这三个文化之外还有几个西部文化,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楼兰文化、哈密文化、吐鲁番文化、敦煌文化、居延海文化或巴彦淖尔文化。这些文化的强大程度和分布面积不亚于仰韶文化,甚至它的活动范围比仰韶文化还要大。只是由于这些地方今天已经变成了沙漠或戈壁滩,很少有地下文物出土,所以这些文化至今没有被考古界发掘出来。

  这个西部文化的活动范围北到阿尔泰山脉,南到昆仑山脉,西至里海之滨,东至贺兰山河套地区。这个西部文化一旦东侵,便会与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发生冲撞。下面这段讲的共工之臣相柳氏与大禹的战争,就发生在海外北经的范围内。这个地方可能黄土高原的北部。后来黄帝与蚩尤的阪泉之战,发生在今天河北西北部的桑干河流域。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撅、掘)之,三仞(rèn填充)三沮(阻止,终止),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禹战败共工之臣相柳,血染的土地腥臭得不能生长五谷。大禹便将这块土地进行挖掘改造,但填充了三次都失败了。于是便把土挖出来堆成众帝之台。

  共工是炎帝的后人,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是炎帝和共工的后人!被黄帝部属所杀,共工之臣相柳又被黄帝的后人大禹所杀。这是一场大战,流血漂杵,土地都不能种庄稼了。炎帝族与黄帝族之间的相互争夺可见一斑,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最难判断的就是这个西部集团是炎帝还是黄帝。炎帝姜姓,姜姓与牧羊女有关,最早是放羊的民族。姜姓集团从西向东挤压黄土高原上黄帝的仰韶文化,于是就发生了激烈而残酷的厮杀。也可能黄帝是那个西部集团,他从西向东挤压炎帝的仰韶文化。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在昆仑之北和柔利国之东(这个地方大概在今天的敦煌一带),有一叫相柳的人,长着九个头,人的面孔,蛇的身子。人们不敢向北射箭,怕的是共工之台。共工之臣至死也守卫着共工,令人畏惧。古代帝王和部落首领死后,都被后人筑台来纪念。红山文化遗址的一些山丘上散步着一些土台和石台。

  看来共工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新疆东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北部和内蒙西部一带。炎黄集团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这里。

  今天的中国地图很容易阻碍人们的自由想象。譬如,今天的内蒙西部是一片沙漠,甘肃北部和西北部是无际的沙漠,于是人们便下意识地认为这个地方没有人类历史。由于没有地下文物的考古发现,就导致这些地区是文化盲区。其实早年这里水草肥美,气候宜人,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只是由于沙化,大量的地下遗物难以发现,于是这里成了考古的盲点。《山海经》告诉我们,不能将这些沙漠地区遗忘,要挖掘今日沙下的历史。早年人类在这里的活动都记载在《山海经》里。

  另外,在上古时代,人类没有国界的概念,人类活动的范围无拘无束,广大的西部地区,南起昆仑山,北至阿尔泰山或贝加尔湖,西起里海,东至渤海,这一大块区域都是中国先人东西南北游走的活动范围,只不过到了农耕经济兴起之后,人们开始定居于华北和华中平原,再也不东奔西跑的靠游猎生存了。这时“中国”开始出现,周边的游牧民族都来争夺中原,胜者居中,败者居边,华夏和戎狄蛮夷的格局便出现了。

  在炎黄时期,还没有戎狄蛮夷之说,并且,炎黄本身也是戎狄蛮夷。夏商之后,这种格局才出现。《山海经》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一事实。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

  深目疑似中东的色目人,当时有不少眼窝凹下去的中东人或西方人游荡在中国北部。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到太阳落山也没追上。渴的要死,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还没解渴。于是又到北边的大泽去找水喝,还没走到就渴死了,扔掉的手杖化作一片邓树林。

  这是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就出自《山海经》。故事很古老,但语言不古老,很像后代人写的。这个故事编得太有想象力了。这里的“大泽”有人说是蒙古北边的贝加尔湖,也可能是黄河河套地区的大湖泑泽。夸父追日的故事显示出古人翻山越岭的能力。在人类处在游猎时期和游牧时期,其行走和奔跑能力是十分强健的。那个时代的人随便找出一个参加现代的马拉松比赛,可能都会拿第一。并且那个时代,没有国家疆界的限制,人类可无拘无束地在地球上游荡。从亚洲到非洲并不是一件难事。从欧洲到亚洲也不是什么难事。那时,又高又大的白种人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有得是,下面的海经和大荒经里有多处提到。

  这是一个人类最自由的时代,只要有能力组织起来,就可以跋涉千山万水,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而迁徙。就像候鸟一样,冬天来了,到南方去,夏天来了就到北方去。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也前面学过的《尚书·尧典》里已经透露过了。

  再比较一下今天的人类,不要说出国要办护照,要签证,就是在本国内流动也要户口等手续。人类何时回归那个自由的时代?

  《海内西经》描述 的雄伟奇特的昆仑之墟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后稷是周人的先祖,葬在西部是自然的。氐(dī),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在今黄河流域)、后凉(在今西北)。《诗·商颂·殷武》中有“自彼氐羌”诗句。周人的老祖宗后稷大约葬在今天的甘肃地区。这里是海内西经的范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所在。非后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个昆仑之墟可能就是今天的喀喇昆仑山。“非后羿莫能上冈之岩”,后羿曾来到过这里,说明后羿的活动范围有多大。从山东到青海,到新疆,古代帝王的游走范围是很大的。

  《海内北经》中帝喾、帝尧、帝舜和丹朱之台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在昆仑虚北面,西王母依着几,头上戴着胜(头饰),拄着拐杖。南面有三只鸟为她取食。

  王母娘娘住在昆仑山上还是在今天新疆的天山一带,搞不清楚。我估计应当在今天新疆的中部地区。西周时期,周穆王曾前去拜访过西王母国,这个国家属于女氏社会,首领是女的。女氏社会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一直持续,像西川泸沽湖的女儿国到现代还保留着。这里的“梯”是凭、依靠的意思。“胜”是古代妇女的首饰。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硃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祭祀帝王之台在昆仑山的东北边。这个地方可能在祁连山北边。王海燕编的《山海经》地图中将帝王台的位置标在今天内蒙西部的额济纳旗一带。我认为完全有可能是这个地区。

  这句话意义非常重大。帝喾、帝尧、帝舜的纪念台被设置在昆仑山东北的地方,不是在楼兰、敦煌、哈密一带,就是在祁连山北边的黑河流域的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在黄帝时期还是水草肥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只不过今天已经大面积地沙化了 。

  《大荒东经》中的大壑与少昊

  大荒可能是古人对山野和原野的一种称呼,大荒是与山、海、泽、野一样的被古人运用的名词。早期的人类一般居住在山地,平原上是一片片原始森林,古人站在高山之上眺望广阔无际的原野,看上去就像莽莽苍苍的大荒。

  《山海经》用了三个概念来描述大地的地貌,一个是山,一个是海,再一个就是大荒。大地上扣除山和海,剩下的是什么?丘陵和平原。所以大荒就是那些既不是山又不是海的地方。

  大荒东经的范围可能是华北平原的东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山东的鲁南、鲁东南、胶东半岛以及今天的辽宁和江浙地区。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r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由于《山海经》里说到大壑,后来很多人认为大壑是大海。《庄子·天地》说:“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意思是说大海泓宏,深远难测,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泄之而不乾。汉代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说:“沛乎,若巨鱼纵大壑。” 唐代元稹的《和乐天送客》诗有:“大壑浮三岛,周天过五均。”

  以上这些人都把大壑当成黄海了。直到今年4月份我去山东蒙山金伯利钻石博物馆参观,才发现大壑是早年横贯临沂南北的地震沟。大约在六七千年或八九千年前,在山东的临沂地区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和地壳变动。这次地震造成了八百里的马陵山及云台山的台升,同时裂成了一个大深谷。这条大深谷纵贯临沂南北,这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大壑”。但是,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水土冲刷,这条大壑在今天已经不明显了 。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确实是一本宝书,它记载的一些地方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今人完全破译了《山海经》,不知可以发现多少未知的秘密。

  这个大壑横贯黄海之滨的山东日照、沂水、莒县、莒南、临沂地区。少昊在这里抚养过颛顼。“孺”是生育、哺乳的意思。少昊哺乳颛顼,说明颛顼是少昊的孩子,但司马迁的《史记》里却说颛顼是昌意的儿子。

  《史记》里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黄帝娶了西陵之女嫘祖,生了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而《山海经》这里说颛顼是少昊生育抚养大的,和《史记》里说的完全不一样。到底谁对谁非?《山海经》可能更靠谱。由于出现了两种说法,后来有人就把昌意说成是少昊,把少昊说成是黄帝之子,晋朝的皇甫谧就是这种人。他的书《帝王世纪》也只能是牵强附会、望风捕影了。

  黄帝是哪里人?

  《逸周书·尝麦解》里先后提到了四个人物,炎帝、蚩尤、少昊、黄帝。黄帝替炎帝打败蚩尤之后,由少昊来制定职官的名称,使天下从此后再也没出现过混乱。

  从《尝麦解》可以看出,黄帝与少昊的关系密切,可能黄帝就是出自少昊部。《孔子家语·五帝记》记载:“黄帝乃少昊之子”。而司马迁的《史记》说黄帝乃少典之子。这个少典和少昊两个字十分相似!是不是就是一个人,因书写的不同而导致了歧义?

  有一年我去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的骆成烈教授陪我参观少昊陵。出了曲阜市,向东走不到一里地就是少昊陵。在少昊陵后面有一小土丘,我们几个人登了上去。望着北面一片宽阔的田野,骆成烈教授说,这儿就是寿丘,黄帝生于寿丘,黄帝的出生地就在今天山东的曲阜。

  所以,北宋时期,朝廷在少昊陵前面建了一座宏大的宫殿----景灵宫,专门祭祀黄帝。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闰十月,诏曲阜县更名为仙源县,将县城迁往寿丘之西,又兴建了景灵宫奉祀黄帝。四年之后宫殿建起,总共一千三百二十楹,规模十分宏大,“其崇广壮丽罕匹,岁时朝献,如太庙仪”,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

  既然《孔子家语》里已经写明黄帝乃少昊之子,那就可以理解《山海经》里说的“少昊孺帝颛顼”了。这是因为古代的帝王名字与他的部落名字往往混在一起用。这里的少昊是指少昊部落,是一个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人。

  譬如,共工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山海经》、《逸周书》和《礼记》中,这时的共工就是以部落名字来替代当时那个首领,而哺育颛顼的那个少昊就不知是第几代少昊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颛顼评价挺高:“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特别是颛顼足迹广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dǐ shǔ]”。

  一个帝王能走这么多地方,征服这么多大小部落。颛顼时期就足迹遍天下,黄帝时期也是同样。砥是平的意思,砥属就是远近归附的意思。颛顼的陵墓在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其西为帝喾陵。两个帝王都葬在中原,说明自炎帝黄帝之后,中原已经成了政治中心。颛顼早年的发祥地鲁东南地区已被边缘化。

  《山海经》读后,我感觉黄帝活动的区域相当广大,整个今天的新疆地区直到黄土高原都是黄帝经常活动地区。少昊与黄帝这一族很可能是从西北部进入中原的一族,他们击败炎帝和蚩尤之后,将大本营设在山东西部一带,鸠占鹊巢,占领了中原地区原部落的地盘,扎根生存下来。 某一个黄帝部落的首领出生于曲阜寿丘也是有可能的。

  中国为什么叫华夏?华就是早先的中原民族,夏就是从西北方南下东进的民族,两大民族融合形成了后来的汉族。汉族是几大民族的融合物。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来,中国的历史一再重演。像满清入关这样的历史已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整个中原地区,人种不知融合了多少次。所以,汉族是一个血液最混杂的民族。

  三、《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有一条河叫寒暑水。寒暑水的西面有座湿山,东面有座幕山。还有一座大禹进攻共工国时曾经打过仗的山。这个地方很像新疆的天山。

  有人把“有山而不合”这个地方说成是非洲的大裂谷了,说只有乞力马扎罗山处的地形才与此说想吻合。古人既没有轮船也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唐僧到西天取经都历经千难万险。大禹和共工打仗怎么能打到非洲去?这些解释《山海经》的假说只不过逗人一笑。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有个西周国,这里的人姓姬,吃谷米。有个人正在耕田,名叫叔均。帝俊生了后稷,后稷把各种谷物的种子从天上带到下界。后稷的弟弟叫台玺,台玺生了叔均。叔均代替父亲和后稷播种各种谷物,从此开始了农耕的生活。

  这一句指出了周人的先祖是谁,就是帝俊。《礼记·祭法》中记载周人“禘帝喾”,意思是说周人祭祀的最早的祖宗是帝喾。如此看,《山海经》里的帝俊就是帝喾。帝喾称帝在颛顼之后,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华中地区,但其子孙的一支后稷迁徙到了西方,经过十几代之后又打回了东方。

  这一段说明,尧舜时代还是狩猎、游牧时代,农耕时代是自帝喾的儿子后稷之后才开始的,但南方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早就有了农耕,只不过他们没成为主流民族,所以后稷成了“始作耕”者。

  西周之国可能在今天甘肃的陇南陇西地区。这个地方早期是大地湾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这两个文化都发现了五六千年以前的谷物。周人过去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种植的传统。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榣(yáo)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有个北狄国。黄帝的孙子叫始均,始均的后代子孙,就是北狄国人。黄帝是戎狄的祖先。有座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称太子长琴。颛琐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长琴,太子长琴住在榣山上,开始创作乐而风行世间。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璇(xuán)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有西王母山、壑山、海山。这里有个叫沃的国家,沃民居住在这里。生活在沃野的人,吃的是凤鸟产的蛋,喝的是天降的甘露。凡是他们心里想要的美味,这里都有。这里还有甘华树、璇瑰玉石、甘柤树、瑶碧玉石、白木树、白柳树、视肉怪物、琅玕树、白丹、青丹等珍奇异宝。这里还盛产银、铁。鸾鸟在自由自在地歌唱,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还有各种野兽,群居相处,所以这里被称作沃野。

  如此美妙的仙境,令人向往。这一段反映了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多么美好!那时大自然的植被和宝藏还未被人类破坏,人类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丰富的赐予。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这个轩辕之国与黄帝有没有关系,不知道。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从上面的北狄国和这一句的轩辕国来看,黄帝很像西部地区的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jù)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的枢纽。这座山的主峰叫吴姖天门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有一个神人,形状像人而没有臂膀,两只脚反转着连在头上,名叫嘘。

  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山一定在西部,估计这座山不会超出今天的新疆境内。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qióng)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帝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帝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举,又命令黎撑着地使劲朝下按,于是天与地便分开了。黎来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处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1,罗布泊----消失的西部海洋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里的西海可能是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东端,海拔最低,仅有780米,在古代是一片面积多达几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咸水湖,比青海湖大多了。其实整个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几千万年前就是一片海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这块地方成为陆地内海。

  大约到了四五百万年前,塔克拉玛干的湖水干涸,而东部的罗布泊由于地势低洼,一直保持着上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在古人眼里,这里就是一片西部的海洋。而在这个西海的南面,就是一座大山----昆仑山。流沙河在山脚下流淌,赤水河和黑水从这里发源。并且,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湿润,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天堂。直到汉朝时期,这里还有楼兰、乌孙、车师、龟兹、于阗、疏勒、大宛、大月氏、康居、羌族等十几个民族和国家在这里生存。

 

  我相信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同时,这里有一个繁荣的楼兰文化或若羌文化,只是由于地面沙化严重,地下文物难以发现,所以这里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只有《山海经》将这一信息告诉了我们!《山海经》中所隐含的历史密码不知有多少,只是人们还不能破译。

  从《山海经》可以清晰地看出,早期的人类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足迹比后来农耕时代的人广大得多,他们对目前中国境内广大地域中的山川大河了解得比后来的汉民多得多。这一段对昆仑山的描写惟妙惟肖。《山海经》证明了中国的先民走南闯北,足迹广大。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的东西大通道以及文化分布。中国古人如果要向西走,可以走两条线。一条是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经敦煌到楼兰,再到南疆的和田。从嘉峪关走哈密是新疆的北线,可以西出中东到欧洲。第二条是走秦岭南麓的汉中,经祁连山南麓的青海境内到达昆仑山下。

  从玉门关进入新疆后,人们最常走的是经罗布泊北边的楼兰到库尔勒,或经鄯善沿着阿尔金山脚和昆仑山脚到和田这条路。

 

  北边还有一条线,那就是从哈密到阿尔泰山南麓,向西一直走到欧洲。古时候,亚欧大陆上的人类流动主要沿这两条线运动。而罗布泊、南疆这条线路是气候适宜、水草肥美的路线。《山海经》里每每把西域地区描写成美丽的天堂,在四五千年前确实是这样的。

  罗布泊的干涸仅仅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古楼兰据说兴盛了八百年,大约在魏晋之后默默地消失了,直到1900年才被外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活动是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2,楼兰美女女尸就是西王母!

  楼兰古城位于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1979年冬,考古学家在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发现了3800多年前的数十座太阳墓。这种墓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其中出土了距今3800年的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这说明夏商周时期这里生存的是印欧人。这和《山海经》中记叙的“深目”、“白民”等人种相似。

  可惜的是,考古界对楼兰女尸的认识至今停留在楼兰美女的境界,实际上这就是《西游记》中记载的女儿国的首领,再往上溯就是西王母娘娘。早年这里一直是女人为头领的母系社会。

  附近的古代人类遗址中还发现了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一切清楚地显示,今天的不毛之地楼兰,在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曾经是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风水宝地。

  2,流沙到底在什么地方?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开即大禹之子夏启,据说他是由巨石裂开而生的。他派了三个嫔妃上天,得到了《九辩》和《九歌》这些美妙的音乐。于是他开始歌唱《九招》。这里出现了《离骚》中的《九歌》,由此看出《山海经》与楚文化的关系。

  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天穆之野”,这是一座仙界般的大山,高两千仞,在流沙西边,《九辩》和《九歌》都是从此山传下来的。据此判断此山是新疆西部边境上的一座高山。

  最后说说流沙。流沙是西域一个重要的地名。上边一句讲:“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里又讲:“流沙之西……此天穆之野。”一个是昆仑之丘,一个是天穆之野,那么,流沙这个地方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

  现在网上的解释一般把流沙河说成是流经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的开都河,这里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南与库尔勒市相望,西南与轮台县为界。但这个地方也很难符合《山海经》所说的“流沙之滨……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里距昆仑山还是有一段距离。那么,流沙是不是靠南一点,在新疆南疆的若羌或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呢?

  有人认为流沙不像《西游记》中描写的那样,是沙僧藏身的一条河,而是一条被风吹着流动的沙漠通道。譬如,已经干涸了的疏勒河故道,走在里面就像走在一条沙尘流动的沙河里。这条故道是从甘肃出关后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所以被人习惯地称作流沙。

  疏勒河是甘肃省西部的一条内陆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脉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西北流经玉门、安西等绿洲,消失于敦煌西部的沙漠之中。但这条河在《山海经》时代决不会干涸,可能还是流水潺潺的大河,所以不会被称作流沙。

  判断到此,我们只有将目光投向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了。尽管在四五千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今天这么大,但在古人眼里也是一片浩瀚的流动沙丘和沙海。并且,“流沙之滨……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位置太符合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昆仑山

 

  1914年,由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位大家合撰的重要的考古学著作《流沙坠简》出版,,共3册。此书收录了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在中国盗掘的敦煌汉简和罗布泊汉晋简牍。由书名可以看出,王国维和罗振玉也认为流沙在塔克拉玛干这个范围。

  谈到流沙,不能不说说弱水。弱水就是从祁连山北麓流出的黑河以及下游的额济纳河。弱水绵延800多公里,先秦时匈奴称其为“弱水流沙”,《水经注》中也称流入居延海的额济纳河为“弱水流沙”。“居延”在西夏语里为“流动的沙漠”。这说明到了唐宋时期,居延海一带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千年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居延海周边已出现沙漠。

  看来,弱水与流沙还真有一点姻缘。水一弱,下游的湖泊面积就缩小,土地就要沙漠化,一刮风就要流沙。现在内蒙西部的沙漠就是因水弱导致的。居延海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干涸了。最近几年,黑河加大力度向下游放水,才使居延海重见水面。

  沙化也带来了另一种好处,使汉代木简保持了两千年而不变。20世纪三十年代在居延海地区发现了汉代木简,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

  其实,如果再往下挖,额济纳旗地区的沙漠底下还不知有多少宝物呢!

  四、《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这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死在这里。应龙在杀了蚩尤以后,又杀了夸父,因他的神力耗尽,升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

  共工是炎帝的后人,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是炎帝和共工的后人!被黄帝部属所杀。这是两个不同的部族,他们之间的相互博弈可见一斑,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工臣名曰相繇(yáo),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wū 恶心呕吐)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yān)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rèn填充)三沮(jǔ),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共工有一名臣子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自己缠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在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bá)。

  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魃(bá),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魃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女魃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面。

  这一段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攻打蚩尤。说明蚩尤是一个北方民族。冀州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带。黄帝与蚩尤打仗的地方在涿鹿,今天河北这个地方还保留这很多传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pin)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融父山,顺着河流可以进入这座山。有人名叫犬戎。黄帝生了苗龙,苗龙生了融吾,融吾生了弄明,弄明生了白犬,这白犬有一公一母,自相配偶,便生成犬戎族人,吃肉类食物。有一种红颜色的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没有脑袋,名叫戎宣王尸。

  这一段把犬戎的来源暴露得很清楚。犬戎是黄帝的后人,黄帝是犬戎的老祖宗。犬戎和华夏实际上在黄帝时期都是一家。有些犬戎进入中原,成为中原的农耕民族,有些犬戎始终在北方游猎,成为游猎和游牧民族。

  到了周代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的概念才最终形成。居住在中原的称华夏,居住在周边的称夷狄。其实在华夏与夷狄之间,只不过是位置变换了一下而已。特别是一些进入中原的夷狄,后来都变成了华夏。

  1,汉族是一个高度混血民族

  从五帝时期的华夏到秦汉以后汉族的形成,至少历时三千年。在这三千年间,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夷族与陕西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的华族以及南方地区的苗族等最早进行融合,继之是西北部进入的夏族,形成华、夷、苗、夏、狄、蛮等几族大融合。由于夏族在一定时期取得了统治性的胜利,占据了中原主导性的位置,所以人们以华夏民族来形容位于中部地区的这个国家——中国。

  从此,中原成了各族争夺的宝地,占据了中原,就等于取得了天子的地位。晋朝末年,中国出现过“五胡乱华”的局面,其实早在几千年期间,中原这个地方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戎狄乱华”,中原地区就像一个民族搅拌器,或者基因大染缸。北方和西方过来的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地区的原住民不断被迫南下。经过几千年的搅拌和融合,到了秦汉,天下定于一尊。各民族的融合基本形成,大汉民族初具雏形。纵观汉族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人们会深深地感叹这一民族血缘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汉族,是一个多元民族的代名词,准确地说,是夷狄与华夏融合的产物。汉族的来源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裴里岗文化、敦煌文化、楼兰文化、居延文化、罗布泊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的综合体。今天的少数民族在五六千年以前可能和汉族一样有着同样的祖宗。所以,我从来不把满族、蒙古族、维族、藏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傣族等看做异族,因为在七八千年或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宗是相同的,我们的身上流着共同的血液。尽管后来分开了,但在几千年以前,或许是一家子。

  从血缘角度讲,汉族是个高度混血的民族。先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民族交融是怎样形成的。《诗经·大雅·思齐》记录了周人祖上的历史: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即王季之妻。大任这个女性来自什么地方呢?任姓是东方国家的姓,任国在今天山东的济宁一带,大皞的后裔。在商朝时期,各诸侯国便实行了“同姓不婚”的制度。远在陕西西部的周国,要到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来娶妻。而王季的母亲,即古公亶父的妻子是来自姜姓国家,炎帝的后裔。“思媚周姜,京室之妇”说的就是周文王的奶奶周姜。

  至于周文王娶的是谁的女儿?《思齐》里已经说了,“大姒嗣徽音”,即继承美好品德的大姒。大姒,姒姓,是来自莘(shēn)国的女人,大禹的后裔。山东西部今天有个莘县,早年的有辛氏、有莘氏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商汤娶的就是有莘氏之女。陕西合阳东南(韩城境内)也有姒姓之国,有人说周文王之妃太姒即此国女子。

  周人姬姓,娶的媳妇都是异姓女子。这说明在夏商之时,华夏民族已经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到了周代,各国诸侯严格遵循这一规定,《左传》里记载了大量诸侯夫人带姓的名字,如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宋国国君的女儿。宋国子姓,嫁出去的女子都叫什么子。齐国姜姓,嫁到各国去的女子都叫什么什么姜,如穆姜,哀姜。

  鲁国姬姓,鲁国国君娶遍了周边国家的女子。所以,在中国古代,越是王族和公族,越是血缘混血最厉害的人群。鲁国世代与齐国、莒国、杞国、宋国、邾国、须句国、颛臾国、任国、宿国、郯国、楚国、秦国等这些不同姓的国家联姻。而晋国更多地是与北方的戎狄联姻。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就由戎女所生。

  这种“同姓不婚”的姻亲文化一直延续到秦汉、唐宋和明清。典型的有西汉时期,汉朝连年与匈奴联姻,互相嫁娶女儿。唐朝嫁文成公主到西藏,而到了清代,满蒙成了联姻最多的两个民族。

  由于地域广大,中华民族在五六千年间的融合中,综合了太多的民族成分。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会克服那种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情绪。汉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容纳的民族。海纳百川,只有善于容纳,才会有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应当有着最宽容和包容的胸怀。

  遗憾的是,近些年里,国内冒出一些极其狭隘而偏激的“大汉族主义”。这些人应当好好学学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胸怀。

  五、《海内经 》

  《海内经》没放在海经里,而是孤零零附在大荒经最后。为什么?因为这一经既不讲山海,也不讲大荒,主要讲五大先祖的历史。它先后讲了黄帝的族系,大皞的族系,帝俊的后裔、少皞的族系和炎帝的族系。此经有点象上古族谱,内容非常宝贵。它与前面所讲的《逸周书》的“史记解”一样,给我们透露了上古各氏族部落珍贵的信息。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对人以慈爱为本)。

  朝鲜在东海之内,北海的一角。这里古人的海的概念与今天差不多。但这个北海是指哪个海?是渤海,还是朝鲜北边的海?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这里说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与大荒西经中的说法不同,与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也不同。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zhú),下有九枸(gōu),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欘,树木弯曲的地方。枸是盘错的树根。这里记载了一棵高约百仞的大树,大皞曾在这里走过,黄帝也曾在这里做过事。当时中国的中原一带,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最大最高的上百米,被先人视为绝地通天的神树。

  建木是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它可能位于天地的中心。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由于大皞、黄帝等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所以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这种神树的原型,可能就是建木。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大皞又被称为伏羲氏,大约是北辛文化(在山东西南部)晚期的人,早于炎帝和黄帝。大皞一族是中原地区的先民,是农耕民族,但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屡屡入侵,并逐渐融化融合了游牧民族。大皞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先祖之一。华夏文化主要起源诞生于大皞伏羲氏一族。

  大皞族的一支后来迁徙到西南大巴山一带,成为巴人。就是四川的三星堆文化也与东方的鸟图腾有关。

  阅读《山海经》,你会发现此书很少提及大皞,也很少讲述少昊一族的故事,只有在这里提到了大皞的几个儿孙。大皞伏羲氏是今人公认的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但在《山海经》里却很少讲述大皞族人的故事,更多的是炎黄两族后人的故事。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大皞历史比较久远,二是此书的楚人并非大皞的后裔,对大皞族的事情不甚了解。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在这里出现了舜的名字。这说明帝俊不是舜。帝俊是什么人呢?很可能是帝喾。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shu)。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炎帝的孙子叫伯陵,伯陵与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私通,阿女缘妇怀孕三年,生下了鼓、延、殳三个儿子。殳最初发明了箭靶,鼓、延二人发明了钟,作了乐曲和音律 。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鲧的儿子是大禹。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按这种说法,大禹是黄帝的曾孙,而不像《史记》中说的那样是玄孙。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奚仲造车,奚仲是车子的最早发明者。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奚仲乃帝俊的后裔,即帝喾的后裔。这一支后来一直生活在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以徐州和薛城为中心。

  我这个仲姓的人很可能就是帝喾的后人。有一年我到徐州去参加当地仲子研究会成立活动,参会的有一位当地仲家村的仲姓村民。他说他们那里祖祖辈辈认奚仲为老祖宗。从奚仲到仲虺,仲氏出了几个著名人物。无怪唐玄宗看完仲氏祖谱后感慨地说:“朕观诸谱,仲氏最古。”司马迁的《史记》把帝喾说成是黄帝的后人,但从《山海经》中看,帝俊(帝喾)是东方的帝王,与黄帝关系不大。

  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少皞是东方民族的首领,鸟图腾,可能属于大汶口文化。少皞亦作少昊,名挚,东夷族部落的首领,与大皞(太昊)是两个不同的部落。

  少皞嬴姓,可能是因为降生于嬴水之滨。嬴水是山东汶河上游的一条河,发源于古代嬴族的原居地,这里有古嬴城遗址。传说他在穷桑这个地方登上帝位,可能就是山东泰安南边的大汶口,后徙都曲阜,占领了大庭氏的地盘,建立了一个鸟图腾的氏族部落王国。他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名氏官,如以玄鸟氏作司马,掌官兵权,以祝鸠氏作司徒,管理民事,以鸬鸠氏(布谷鸟)作司空,掌管建筑,以爽鸠氏作司寇,主管法律,以鹘鸠氏担任司事。用五种雉鸟分别作为掌管金、木、陶、皮、染等五位“工正”的官名。把九扈鸟作为九位农工官员的名称,掌管农业耕种收获。

  少皞一族后来散布在整个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历史上的嬴姓国有50多个,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其中较著名的有嬴、盈、郯、莒、费、奄、江、黄、徐等国以及秦国和赵国。从嬴“以国为氏”以及衍化出来的姓氏有120多个。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赐给羿弓箭,让他去扶助下面的小国家。这个羿应当是前羿而不是后羿。从这里看,帝俊很像天帝,天神。

  矰,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在这里,帝俊好像又成了下界的帝王,一共有八个儿子,晏龙发明了琴瑟,三身的儿子义均成为能工巧匠。如此看,帝俊很可能是帝喾。

  倕,尧巧工也。相传尧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倕的巧匠,故称巧倕。《墨子·非儒下》中说:“ 奚仲作车, 巧垂作舟。”《楚辞·九章·怀沙》载:“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由此看,帝喾的后人多是能工巧匠,发明了很多东西。当时的文化中心应当在今天山东的西南部,江苏的北部,河南的东北部。奚仲的后人居住在山东薛城一带,这里后来出了鲁班和墨子这样的优秀科技人物。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大比赤阴是人名,他最早开始建立国家。后稷大概在今天甘肃境内,陇西和陇南地区,在马家窑文化的范围内。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共工乃炎帝部落的后人,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的后人一直在争斗,厮杀。这是炎帝一系的人,后土乃姜姓,炎帝的后人,此人后来被尊重可能与治水有关。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堵塞)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羽山在今江苏连云港一带)。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洪水滔天。鲧偷取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天帝派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禹从鲧的腹中生出。天帝就命令禹最进行土木工程,遏制洪水,安定九州。

  息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够自生自长、永不耗损的土壤,是天帝休息之地的土壤。鲧这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是鲧被杀的另一种解释。堙,堵塞,塞也。

  1,中华民族的五大祖谱

  《海内经》读完后,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多样性。

  从地下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四五千年前,中国版图上至少有十几个考古意义上的文化,不知有多少大大小小的部落。前面学过的《逸周书·史记解》讲述了上古四五十个氏族部落的故事,但到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国人的先祖便缩小到黄帝一支,其他谱系如大皞、少昊、炎帝等皆付之阙如。并且,司马迁还把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禹说成是一家子,黄帝是颛顼的爷爷,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五代孙,大禹是重孙子,舜居然是黄帝的八世孙。

  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有人质问过他。这些质问也被记入了《史记·三代世表》:“张夫子问诸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

  张夫子说,《诗经》记载,商人的先祖契和周人的先祖后稷都是无父而生,司马迁却把他们都说成是黄帝之子,这不是与《诗经》相矛盾吗?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答道:“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说凡是当帝王的都必须先辈“德泽深后世”,是上天对有德之人的报答。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所以他的子孙祖祖辈辈都要当帝王。这显然是汉代时期的一种血缘论意识形态影响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书写。这种血缘论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还在社会上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司马迁在此文开头坦承:“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五帝和尧舜禹三代距今历史遥远,殷商以前的祖谱已经看不到了。在看不到的情况下,他就主观地将黄帝以后的几代帝王都安排成一个族系。这显然是人为地主观地在塑造历史。

  从《山海经》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大先祖的源流,一是大皞,二是炎帝,三是少昊,四是蚩尤,五是黄帝,但在司马迁所写的正史《史记》里,前四大先祖的谱系基本缺失,所记叙的只有黄帝一支的历史。这就使三千年间不断有人提出疑问。《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太子晋说的话:“夫亡者岂繄[yī]无宠?皆黃、炎之后也?”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学术界一些人如顾颉刚先生便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有人写文章论述颛顼、尧、舜皆不出于黄帝(崔述)。并且,如果仔细阅读《左传》,就会发现春秋时代的著述还没沾染上司马迁时代的意识形态病。

  《左传》里记叙最清楚的是大皞的祖系。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鲁国西部的一个小国须句被南边的邾国灭掉了,须句国君的女儿成风是鲁国君主鲁僖公的母亲,她说服僖公出兵拯救须句。她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僖公便派兵将邾国人赶走,恢复了须句国。

  通过成风的话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鲁国周边分布着好几个大皞的后裔国家,风姓国家,但是这些东方古老的民族已落入“服事诸夏”的境地,西部过来的诸夏如周人成了统治者。这些大皞的后裔国最著名的一个便是颛臾。《论语》里记载过季氏欲伐颛臾的故事,被孔子制止了。颛臾小国坐落在今天山东平邑境内的蒙山脚下,城池坚固,易守难攻,鲁国对它觊觎已久,一直不敢动,因为它的身份地位太高了。颛臾是中华民族老祖宗大皞的直系后裔,担负着祭祀太皞(大皞)和有济(济水)的重任,又被历代帝王尊为东蒙主,专门祭祀蒙山之神。

  古代人对山川相当敬畏,济水和蒙山都被专门的氏族世世代代祭祀。大皞一族是华东地区的老部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即今天河南省的淮阳县,这里有大皞的陵墓。由此可见大皞一族的疆域和范围,结合《淮南子》的记叙,大皞族当年的生存和活动范围北到河北,东到朝鲜日本,南到江淮,西到巴山秦岭。

  《左传》还详细描述了少昊族的故事。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鲁国南部的郯国国君郯子来访。鲁昭公设宴招待他,席间,鲁昭公问道:“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回答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这一段话清晰地道出了中华始祖的几大源流。这里提到的五帝是黄帝、炎帝、共工、大皞和少皞。黄帝以云来记事,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百官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百官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

  我国古代各民族如此繁盛,风俗习惯如此不同,如此丰富多彩,但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笔下,这些历史都被删去,就剩下孤零零的一个黄帝。大皞和少皞等被一笔带过。这种状态可能也不怪司马迁,因为在夏商周的时候,对祖先的祭祀中便排除了大皞、少皞、炎帝、蚩尤、共工等。

  《礼记·祭法》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国语·鲁语上》中说:“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与《礼记·祭法》中说的略有不同。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先祖的几大祖系如大皞、少昊、炎帝自夏商周开始便被排除出祖宗祭祀的视线之外。这种黄帝一元的系统早在司马迁以前就形成了。我们能责备司马迁吗?

  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曾指出,晋人皇甫谧的《世本》和《帝系》的祭祀系统都是以《国语·鲁语上》和《礼记·祭法》为基础整理而成的,炎帝系统和太皞、少皞没能进入这一祭祀系统的原因,是因为炎帝系统的各支是属于“异德合姓”的姻亲,而太皞、少皞集团则在东方,与周人关系较为疏远。

  其实,通过阅读《山海经》,我们还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即任何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一旦黄帝族作为一个胜利者入主中原,其他部族的祖先都被排斥出局或被拉入门下。到了汉代大一统的时代,由于统治的原因,官方也乐于将天下祖系定于一尊,于是便形成了始祖一元体系,把各族领袖都拉进来,虽非在血缘上都有关系,但是在祭祀系统上,具有一定合法性。这就是夏商周以来形成的历史建构。

  总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族融合的大民族。从人类种族史上看,可能再也没有像中华民族这样高度融合的大民族了。有些民族几千年来一脉单传,血缘很纯正,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便形成了“同姓不婚”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中华民族变成了一个易于融合的民族,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山海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纵横东西南北的广大疆野,使我们看到了祖先们交融组合的发展情景。

  2,汉族和维族在四五千年前是一家

  到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大先祖之一。在这五大先祖中,只有黄帝与今天的维吾尔族关系最密切,因为黄帝是一个西来的氏族,入主中原后,成为天下共主,并与土著民族融为一体,形成后来的汉族,而留在西域的黄帝后裔就是今天的维族、萨克族、蒙古族等。

  当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怎样看待新疆的维吾尔兄弟,哈萨克兄弟以及蒙古兄弟?就像一个早先分家分出了的兄弟,今天我们难道能把他们看成异族吗?谁会想到,五千年前我们有着一个老爷爷?!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3.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4.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5.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6. 为什么说莫言诺奖是个假货?
  7.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8.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9. “马步芳公馆”的虚像与实像
  10. 【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