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地震中,少年英雄诠释智勇双全
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无论是受灾群众还是救援人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面临着生与死、坚持与放弃、救人与自救、危险与安全、为己与为人的考验,都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
我们感动,在这一场灾难面前,全体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英勇顽强,显示了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我们更感欣慰,面对这样的考验,许多少年儿童以出色的表现,诠释了什么叫智勇双全。
地震袭来的那一瞬间,北川中学高一学生朱付敏大喊一声:“地震了,快趴下”,为全班33个同学赢得了躲避的时间。在废墟下,他喊“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他把坍塌的墙壁弄出一个一人宽的缝隙,从而打开了生命的通道!他以自己的从容、冷静、智慧,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
在废墟之下,面对生命被埋压,面对无边的黑暗与恐惧,那些幼小的生命以自己的沉着镇静、团结友爱、乐观向上,显示了少年英雄们的机智与成熟。初三学生甯加驰,不仅让同学躲在自己的腹部下,还不断给同学唱歌,“团结就是力量……”,相互鼓励勇敢活下去。面对同学们哭泣声、呻吟声、绝望声,小学三年级学生许中政哼唱国歌,一声、两声、三声……同学也跟着唱起来了,28小时后,他们终于走出了这座废墟。
地震在那一瞬间,他们没有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同学老师,少年英雄们没有离开,而是临危不惧,勇于救人。“因为我是班长!”灾难面前,九岁的小学生林浩用自己弱小的肩膀背出了两个同学。陕西省宝鸡市三名初中生,在随时可能坍塌的教学楼里40秒合力完成爱心接力,将一名腿部骨折的女同学转移到安全地带。面对同学向孝廉被压,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的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4小时后,向孝廉被刨了出来,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
在这一场少年儿童也奋勇当先的救援中,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在尽自己之力参与救人,同样看到了他们救人的智慧。爬出废墟的高二学生王亮不停地呼喊着同学的名字,不断为同学鼓劲、传递消息,几次爬进“死亡洞穴”,成功把一名同学救出,没办法挪开压着另两个女生的石板,他就陪一位受困同学说话。废墟下,11岁的何亚军伸出仅能活动的右手,后仰为斜下方约1米处的同学喂水。在等待被救出的50小时里,她给同学喂水120多次。初三学生雷楚年在第一次返回教室救同学时,眼角余光扫到了教学楼前的一棵梧桐树,他在心里想好了另外一条逃生通道。救人之后,在楼梯垮塌的危急关头,他返回二楼纵身一跃抱住了那棵救命树,而教学楼在他身后轰然垮塌。
一则以智,一则以勇,这是面对地震灾难不可或缺的两翼,亦是铸就真英雄的内在品质。惟以智与勇,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救人者自己的生命危险,又能最大限度地挽救危难中的生命。而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惟以智与勇,亦能最大限度地化险为夷,开辟新境,开创新局。在这场大灾难中,我们的少年们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敢,积极而顽强地自救与救人,显示了自己崇高的精神与优秀的品格,亦昭示了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美丽前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并寄予少年以这样的期待与厚望。而从灾难面前的这些少年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壮美前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希望。
![]() |
阿坝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冯毅称他是优秀的志愿者;与他同行的军人、民兵直呼他是“英雄”。
他叫尹春龙,一个20岁的志愿者。他曾经以一己之力,在映秀镇的废墟上打通一条隧道,帮助被埋179小时的马元江上演生命奇迹。
在映秀镇,他已经工作了几乎整整一个月。
“无处不在”
6月13日夜,映秀镇。
阿坝州黑水县武装部民兵驻扎营地的一个帐篷里,六七个汉子围坐交谈。在经历了两天多艰难跋涉后,黑水民兵将五名飞行员遗体护送到映秀镇。那是一条连遇峭壁的回家之路。在透支了所有体力和精力后,民兵们可以喝着啤酒,休息一下了。
瘦小的尹春龙捏着瓶矿泉水坐在人群中,宽大的迷彩军裤一直挽到大腿处,腿上是遍布擦伤的痕迹。大伙碰杯喝酒的时候,尹春龙就举着矿泉水瓶,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20岁神奇志愿者的生活习惯,还像个孩子。
黑水县的民兵从5月31日就开始全程参与对失事直升机的搜救活动,并上山将全部直升机机组成员遗体护送下山。
黑水县山道崎岖。“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险的路。”黑水武装部副部长何惠章说。
不过,让他更吃惊的是尹春龙,这个不知什么时候“混”进他们队伍中的年轻人,顺着绳索爬到了坠机地点。他亲眼看到尹春龙打着弓步,将装着遗体的尸袋放在大腿上,在别人帮助下,用胶带将尸袋紧紧缠在一根木枝上。回去的路,要经过数个几乎90度的峭壁,只有这样的捆扎,才有可能将遇难者遗体送下山去。
“他无处不在,映秀镇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何惠章,毫不吝啬地把赞誉给了这个认识不到两天的年轻人。
“对,你说的太对了。”尹春龙猛地伸出右臂,挑起大拇指,对这赞誉表示赞同。对于极度的危险和他人的赞美,这个闯劲十足的年轻人一概照单全收。
不过,这次抬烈士遗体回家的历程,让这个似乎不知胆怯的年轻人也心生畏惧。“比救马元江那次危险多了。”尹春龙说。
5月18日、20日,沿着尹春龙打出的隧道,消防员在映秀湾电厂办公大楼的废墟中,先后救出被困150小时和179小时的虞锦华、马元江。他们是映秀镇救出的最后两人。
重返映秀镇
尹春龙是四川资阳人,地震前在家乡以种植、出售香菇为生。(关于尹春龙救人经历,本报曾在5月21日做过详细报道)
5月20日,救出马元江后,本报记者陪着尹春龙回到成都,尹春龙前往医院探望虞锦华。离开成都,尹春龙又回了趟资阳老家,没两天,又重返映秀镇。
那时,远在重庆新桥医院就治的马元江带话说,希望能见到尹春龙。
尹春龙赶到了重庆,在新桥医院,体力早已严重透支的尹春龙昏倒了。新桥医院为尹春龙做了全面体检,幸运的是,这个在地下打隧道24小时、与腐尸面对面的年轻人并没有感染疾病。
在重庆只休息了一天,尹春龙再次返回了映秀镇。
在映秀镇,他背着40多斤的帐篷杆和军队一起将物资送到了岷江东岸的黄家村。黄家村还有居民50多人,物资极缺。在黄家村宿营一夜后,尹春龙回到镇里,帮助老乡收割庄稼,从废墟中刨家具。直到5月31日,坠机的噩耗传来。
寻找飞机
在得知飞机是向卧龙方向驶去后,抱着救出生还者的希望,5月31日下午5点,尹春龙向着卧龙的方向,爬上了高山。与此同时,上万名军人和民兵接受命令,向大山进军。
当天晚上,尹春龙碰到了一支200人的部队。和这支部队一起,尹春龙前后到了海拔4000米的灌木林和3800米的大红崖,后者是飞机坠落地点,但由于山林茂密,且大红崖距离最初判断的坠机地点,有一定距离。尹春龙和那支部队,遗憾地与坠机地点擦肩而过。
在搜寻过程中,尹春龙与部队再次失散。
按照他的描述,他在山上转了四天,以山泉水为生,最后到达映秀北部的银杏乡,才再次遇到部队。
此后,尹春龙继续在山上搜寻,并与邛崃市的民兵相遇。尹春龙出色的攀爬能力给民兵们留下深刻的印象。6月10日上午,尹春龙从银杏乡到东界老搜寻飞机回来后,只见到民兵政委给他留的字条,内容是“英雄:谢谢你对我部的支持,欢迎来我部玩,因上级通知,我部马上出发,未及时通知你,请原谅。2008年6月10日,11时40分。”
在那里,他被告知坠机地点确定为大红崖地区。
尹春龙当天回到了映秀镇,第二天一早,再次奔赴大红崖。
6月11日深夜,黑水武装部副部长何惠章在队伍中,发现了陌生的尹春龙。何惠章随后就被这个小伙子震住了。
最危险的夜路
从映秀到大红崖失事地点,先头部队设置了4个宿营点,从第4号宿营点到大红崖3204高地后,向下一个300多米的深谷中,就是失事地点。
在和黑水民兵宿营了一夜后,6月12日,尹春龙登上了大红崖3204高地。
在高地上,尹春龙和黑水民兵一起,将装在尸袋中的遇难者遗体用胶带缠在直径15厘米的树枝上,开始运送遗体回家。
从3204高地到4号营地是最危险的道路,要走一个V字形的深谷,最后上到4号营地需要爬上一个几乎完全垂直的100多米的悬崖。
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尹春龙轮换参与抬遗体,他用肩膀顶住木枝,一手抓住绳子,已爬上4号营地的民兵在上方拖,小心翼翼地将烈士的遗体顺上山崖。
路上,当遗体松开时,他摆出弓字步,将尸袋放在大腿上,用胶带一圈圈缠紧在树枝上。
“他捆得最结实,有点奋不顾身。”黑水武装部部长徐阳说。
就这样,尹春龙帮着将机长邱光华的遗体抬过了最艰难的路段。在得知第五具遗体运送出现困难时,尹春龙再次跟随黑水武装部民兵返回大红崖高地,全程将遗体抬回。
12日晚上,在雨中的山脊上,和同伴们一起,尹春龙沿着山脊,翻过一个又一个V字形的山谷,度过了最危险的一夜。
13日清晨,在尹春龙同伴的肩膀上,最后一名机组成员的遗体回到了映秀镇。
被高度评价
抬五名飞行员的主力军——黑水武装部的民兵们,对尹春龙交口称赞。黑水县武装部部长徐阳说,他确实立了很大的功劳,“他发挥个人特长,多次捆绑遗体,在危险路段全程抬送,连续走了一个晚上。”
阿坝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冯毅对他的评价是:“尹春龙同志作为志愿者,在清理和搬运烈士遗体工作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参加了第四位烈士遗体在最艰难、最危险地段的搬运,第五位烈士遗体全程的搬运工作,其间多次整理遗体包装袋,是一位优秀的志愿者。”
6月13日晚上,尹春龙的父亲给他打通了电话,叮嘱他要记得回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