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系统分析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 文化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系统探究文化多样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2],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邓小平强调:“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理想信念问题解决不好,一碰到复杂问题或在关键时刻,就会摇摆不定,迷失方向。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党在高校的领导有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有所增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是非观有所提高,确立了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而且其先进分子还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是,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不少学生尚未真正形成坚定的社会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缺乏信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淡薄。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充斥着大学校园。思想活跃且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发生变化,他们把个人价值实现、物质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最终目的,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漠。调查发现,希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大学生仅有 31.66%,表示“无所谓、随大流”和“厌恶参与”的分别为 47.93%和 12.32%。[4]大多数学生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成为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时尚,倘若哪位同学在政治上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就立即会被异样的眼光包围,甚至遭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讥讽。[5]在入党问题上,许多大学生也表现出动机不纯、功利性较强的思想倾向。调查显示,因“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入党的仅占34.3%,因“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入党的占14%,因“谋求仕途发展”入党的占30.7%,还有16.6%的学生认为入党“直接有利于就业”、“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或者“能入就入,以后有用”[6]。这反映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思想状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信念模糊。当前,多数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但因多种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这是我们在多样文化冲突中所面临的严重信仰危机。而主体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一旦与对旧信仰的眷恋相结合,则很可能使我们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化为乌有。笔者调查发现,仅有21.15%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能实现”,27.14%的大学生表示对此“说不清”;16.21%的大学生不同意“社会主义最终能代替资本主义”的说法,37.7%的大学生对此“说不清”;27.9%的大学生不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5.56%的大学生对“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表示信心不足。可见,当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理想信念问题。
三是文化多样化使部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世俗化。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起坚定的社会理想信念和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但是,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性解放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进入了我国大学校园,以各种方式瓦解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消磨着其志向,部分同学还经受不住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丧失了主流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被抛之脑后。在笔者所作关于信仰问题的调查中发现,47.4%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信仰”,其中32.4%的学生选择“共产主义”,15%的学生选择“西方实用主义”,另有34%的学生选择“说不清”,18.6%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对于“人生短暂,要尽情享受”的观点持肯定态度的学生竟然占到19.20%,选择“不好说”的占18.49%,持否定态度的只占62.31%;在对“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20.03%的被调查者选“找份好工作”,19.17%的被调查者选“发大财,做大官”,9.71%的被调查者选“旅游整个世界”,5.52%的被调查者选“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45.57%的被调查者选“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可见,文化多样化使许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俗化。
二、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前苏联专家科恩曾说:“青年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及价值,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7]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前总统布什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重新纳入教育计划”。我国也明确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文化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机会,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但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文化多样化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消解。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原来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也随之涌入,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具有相对性,每种价值观念的存在都有其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性,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系统。因而,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再只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是受到多方面价值观念的冲击,从而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旋律受到干扰和削弱。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渗透下,我们原本“纯”和“正”的价值观(如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不断被功利价值消解,而一些追求“另类”的价值形象则不断得到强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据笔者调查,在问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时,53.45% 的学生选择“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这个比例远远高于选择“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人所占的比例。而当被问到“你是否同意‘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来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虽然同意的达到了50.24%,但是有24.53%的同学反对,还有25.23%的同学认为“说不清”。如果把“反对”和“说不清”的同学人数加起来就达到了49.76%,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可见,在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各种消极价值观正在腐蚀和消解着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在基本价值判断方面产生困惑。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能力,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下却丧失了这方面的判断力。有调查显示,31.70%的学生认为“现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难说清”[8]。笔者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95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1
序号
问题 赞同人数 所占百分比
1 人生短暂,人活着就应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样才不白活 645 67.47
2 人生应想方设法多赚点钱,市场经济时代有了钱就是老大 157 16.42
3 人活着就应该对他人多点关心,不能只顾自己 672 70.29
4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应照搬资本主义的做法 132 13.81
5 我是普通人,管好自己就行了,关心他人是领导的事 186 19.46
6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管好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124 12.97
7 范美忠老师四川地震中的行为和言论是可以理解的 113 11.82
当我们把上述不同的观点放到一起时,选择1和3的同学最多,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但有的同学选择了6、7,说明少数大学生以利己主义价值观念指导其行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选择了2、4、5,这说明不少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可见,选择6、7的同学和选择2、4、5的同学在总人数中占到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基本价值判断上出现了困惑。
三是文化多样化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都是在历史给定的价值体系中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式,而且每个人必须依靠单位和集体才能生存,因而人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和持守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一些固有的价值目标为多元文化冲突和社会改革所瓦解,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适合个性发展的价值观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对各种价值观的甄别力,又失去了一个明显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各种言论向他们涌来时,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无所抉择的困惑与迷茫,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的迟疑和紊乱,一些人开始对传统集体主义进行批判和解构,留下的价值观的真空被伪装成先进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所代替,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9]据调查,当问到“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还是实现自身价值?”时,被调查者的意见很不一致。对前者,有40.13%的学生同意,33.3%的学生说不清楚,26.57%的学生不同意;而对后者,则有52.47%的学生赞同,33.53%的同学说不清楚,14%的不赞同。可见,当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陷入了迷茫。
四是文化多样化造成价值标准多样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及其价值标准。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价值取向不再局限于过去所接受和追求的那些传统的价值标准,而是有更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舍供大学生选择,使奉献与索取共处于一体。于是,追求私利者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而对舍生取义者则争论不休。当被问到“怎样才算是实现了人生价值?”时,选择“为社会和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同学占52%;选择“实现了自我设计的目标”的同学占38%;选择“从政”、“发大财”、“做大官”、“取得显赫的社会地位”等具体目标的同学占10%。[10]
三、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但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受到了巨大影响。
一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道德知识(善与恶),才能作出道德判断(对与错),才会产生道德情感(爱与恨),进而才会形成道德意志和信念(向善避恶),最终才会有道德实践(善行)。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由于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使置身其中的还不成熟的大学生陷入了道德认知困境。主要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迷茫、价值取向的紊乱、道德评价的失范和道德理想的迷失,丧失了对善恶美丑的基本判断力。在笔者所作调查中,当被问到“你判断道德问题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时,有58.26%的学生选的是依据“个人的良心”,20.25%的学生表示遵从“大多数同学的看法”,9.74%的学生选择了“权威人士的说法”,9.61%的学生选择了“书本上的说法”,2.1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的看法”,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标准受外界影响比较大。由于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标准,他们在遇到某些道德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表现出是非不明的道德模糊状态。在调查中,当问到“对网络游戏中专门收钱以替别人骂人、杀人的职业玩家的看法”时,竟有高达42%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合理的,无所谓。[11]这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令人担忧。
二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情感的强弱直接决定着道德意志的程度、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履。当前,多数大学生能在他人和国家遭受不幸或遇到困难时表示同情和关注,并能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倾向,导致其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情感减弱。笔者对不同高校的7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表2
序号
问题 赞同人数 所占百分比
1 看到有人在偷东西、损害公物感到非常气愤,上前去谴责或制止 154 21.27
2 看到有人在偷东西或损害公物视若无睹 178 24.59
3 在个人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可以损人利己 109 15.06
4 对于同学损人利己或以大欺小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 405 55.94
5 对于“藏独”分子“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表示愤慨 374 51.66
6 邻居或他人遇到困难,认为我没有必要帮助,那是政府的事 121 16.71
如上表显示,选择4和5选项的同学都达到了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主流具有较强的道德情感。选择2、3、6选项的同学均达到了15%以上,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而赞成损人利己的学生竟然高达15.06%,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较差。道德实践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12]一个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人,往往能通过道德认知判断某件事情的对与错,并能产生向善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的作用下,去实践善行。在多样化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缺乏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还经常干出缺德的事情。有的同学看到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后,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但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如上述表2中,选择5和4的同学都超过半数,但是选择1的同学才有21.27%,而选择内容相反的2的同学却有24.59%,选择6选项的同学也占到16.71%,倘若把选择2、6的人数加起来竟达到41.3%,这个数字令人担忧。
四、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可以产生动机,动机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促使一个人去产生行为。因而,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和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形成的。在多样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使其常以能否“获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其行为方式也带有了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大学生还表现出“双重人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知行不统一。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由于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的价值实现上,考虑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在实践中,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在关于礼仪观的调查中,87.23%的同学“希望做一个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人”,但又认为在实践中“别人对我讲礼,我也讲礼,别人对我无礼,我也对他无礼”(占43.15%),甚至有人表示“对我有利的人有礼,对我不利的人不客气”(占20.12%)。在问及“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观点你是否赞成”时,有97.5%的人答“是”。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却往往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诚信度比较低。这充分说明了许多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严重分化,他们虽然推崇正义美德,但道德实践水平较低,出现了知行不统一的“两张皮”现象。
二是诚信缺失。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它要求人们言而有信,遵守承诺。受传统文化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必行、行必果”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赞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诚信受益”等观点,反对“未经同意,使用同学的私人物品”和“考试作弊”等行为。在调查中,当被问到“对下列观点你如何取舍?”时,同意“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者占62.5%;同意“言必信、行必果”者占81.6%。但是,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如有的贫困大学生靠着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可在工作后迟迟不愿意偿还贷款,甚至赖账;有的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弄虚作假;还有的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伪造获奖证书、学习成绩单,甚至伪造学历证书,就业时随意毁约等。这样的同学虽为少数,但高校如果不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他们走上社会后就会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三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意识在增强。他们更注重经济利益和实惠,做事讲究效益。在消费观念上,多数学生(占61.14%)能量力而行,买东西考虑其实用性,不讲究牌子和价钱。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味追求高消费和娱乐;还有的学生好逸恶劳,连自己的衣服都要拿到洗衣店中洗,洗头也要去洗头房,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每月花销在1500元以上的学生占到11%,每月花费在1000元以上的同学占20%,而一般同学平均每月花费500元;还有些同学盲目追求名牌,认为穿上名牌服装就会提高身价,别人才会瞧得起。这充分反映了某些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现状。
四是生活、学习上更注重主体意识。在关于生活方式的调查中,有53.25%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应现实与浪漫兼顾,选择纯现实型和浪漫型的分别为 25.37%和21.3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个性张扬;63.35%的大学生课余时间用来看书和上网;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多数学生(占54.09%) 认为如果学习不好就“愧对家人和朋友”,但27.8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是我个人的事”, 还有18.07%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13]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明显。当问及“你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和“将来生活得更好些”。当问到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时,53.15%的学生认为“很正常,符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34.7%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好评论”,6.62%的同学认为“可以在校期间相互照顾”,仅有 5.53%的学生认为“不合适,耽误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主体意识。
五、文化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但是,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其心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更加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效益观念不断增强,加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在人们心目中已合法化。在此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会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会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价值实现、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在调查中,当问到“你在选择职业时更看重什么?”时,有35.10%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发展前途和空间”,有40.21%的大学生选择“工资高、待遇好”,有8.46%的大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需要”,16.23%的大学生选择“工作社会地位高”。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较之以前更加务实和注重实惠了。
二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淡漠。文化多样化背景下,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增多,政治追求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生活目标;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效益等观念的确立,更加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从上述入党动机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入党目的和动机带有功利性,他们不仅仅是因为“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更多地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有利于就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如前所述,“去政治化”观念的流行,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淡漠。
三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产生了追求物质消费的心理。在西方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大学生不再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而是为了追求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作为社会评价的标识,把消费看作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标签,盲目追求和炫耀高物质消费。笔者在对842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40.45%的大学生认为“穿上名牌服装感觉身价提高”,11.16%的大学生认为“借钱也要买名牌”,有24.23%的同学会“以服饰的贵贱来评价人”,只有24.16%的大学生认为“衣服不论贵贱、新旧,只要干净、得体就好”。这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畸形消费心理,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危害。
四是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产生了更加实际的婚恋心理。爱情是纯洁而高尚的,婚姻是爱情的归宿。而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了物质条件的砝码,在谈恋爱时更加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有的学生在金钱物欲的驱使下,甚至不顾伦理道德去傍有家室的大款。同时,恋爱双方社会责任感缺失,更加注重感官享受,产生了“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心理,未婚同居现象普遍流行,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据调查,有27.02%的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考虑对方家里的经济条件,有25.20%的大学生会考虑对方家里的社会关系,有22.68%的大学生考虑对方长得是否帅或漂亮,而只有25.10%的大学生只考虑感情因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更加实际的婚恋心理。
注释: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载于200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2] 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4][13] 闫祥林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载于《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
[5] 江秀乐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视阈中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8期。
[6] 张体勤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7] 胡文仲主编《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8] 任丽等《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载于《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
[10] 许翔等《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对当前青年人思想观念构成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分析》,载于《德育研究》1998年第4期。
[11] 杨岳《坚持先进的网络文化导向》,载于2005年2月3日《光明日报》。
[1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