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农村文化:方言与谚语
———以江西信丰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我上个月在季刊《三农中国》的第十辑看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吕德文博士《讲古》一文,现在此文在三农中国等涉农网站都有转载。《讲古》主要讲的是有关客家人流传至今的源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仍指导着客家人的农业生产活动的一些“老古话”。
我对吕德文博士《讲古》一文很感兴趣,让我感到很亲切,也深有体会,因为我就是客家人,来自赣南客家农村,而吕博士是闽南客家人,有幸的是在今年五一时期我曾与吕博士等一起在赣南寻乌山区做有关客家农村的调研。我作为地道的客家人而且客家农村人,对于客家文化还是有不少的了解,且我对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农村文化很感兴趣,所以《讲古》一文中所说到的“老古话”什么的我也深有体会,从小到大也听到许多,其中的大多数我也会讲,平时和父老乡亲闲聊时也会聊到这些经典的话语,细究起来,这些古话确实很不错,很有哲学意味,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起着不小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国方言很多,基本上每一个地方就有一种区别于其它地方的方言,这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讲古》一文中所说的“老古话”其实都是我们客家人用自己的客家方言所表达出来的,大多数便于口头流传而不便于以文字形式的书面表达,因为有的“古话”很难用翻译成汉字版本,必要时只能以谐音汉字来代替。
下面,我主要来谈谈我自己家乡的客家方言文化。
我的家乡是“人信物丰”的信丰,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县,地处江西南部,与广东韶关交界,是赣南典型的客家地区之一,因盛产脐橙,故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
由于对历史文化没有多深的研究,另加上历史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信丰的方言比较杂,虽大体上是一样,可乡镇与乡镇之间也存在略微方言差异我,也许是音调之类的不同,从而我对于信丰的客家方言归属体系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赣方言与客家方言混合而成且以客家方言为主体的独特方言。
其实,我们信丰的客家方言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村地区,因为县城区域主要是“官话”,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比较相近,据说是与广西某个地方的话一样。所以,我关注的就是信丰农村地区的客家方言,因为我自己也是出生在那样的地方。但我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没有什么研究功底,且我们客家农村所说的方言很多情况下确实很难翻译成现成的普通话或转化成汉字。所以,我就只能在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我们当地农村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方言俗语或谚语或歇后语写出来以供大家一起来欣赏和交流研究,从谚语入手来研究客家方言,究方言与谚语的关系,再到更进一步地研究客家文化。
以下是我们信丰当地客家人较常用和独具特色的一些谚语或歇后语(精选):
灶脚下吃(食)蕃薯————又饱又暧
二个哑巴睡一头————没有话说
六月天晒皮袄————松毛
三只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田坎(埂)上栽(种)芋头————外行
叫花子打算盘————穷有穷的打算
乌蚊子叼(蜇)牛角————钻不进(自不量力)
叫花子嫌饭馊————折福
豆腐渣贴对联————粘不拢
粉丝穿进牛鼻宫(孔) ————牵(迁)不走
豆腐上打钉子————稳唔(不)住脚
请泥沙匠补锅头————寻(找)错了人
猪八戒进厨房————会吃唔(不)会做
壁头上挂洞箫————横眼多
篱笆上晒酒缸————倒转来
芋禾叶包钉子————个个都想出头
八十岁学吹————太迟了
狗吃粽子————难解
米筛筛猪血————眼红
过了端午节划龙船————过时货
年三十脯看通书————好日子过去了
冇牙佬吃樟梨————冇口
城墙上的麻雕子————见过了世面
(注:由于笔者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水平有限,很多客家农村所流行的经典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没能翻译成书面语的形式,所以上面的那些谚语来源于文献资料,即中共信丰县委宣传部、信丰县教委、信丰报社联合编写的《可爱的信丰》,2002年4月第一版,第13页)
以上所列出的我们当地客家农村常用的谚语,其实就是像吕德文博士《讲古》一文中所提到的“古话”,这是我们信丰客家农村人所讲的“老古话”,且我们当地人在说这些谚语或俗语时也都会习惯性地以“老人说的”、“老人的古话”之类的作为开场白来引述下面要说的谚语或俗语(“古话”)。
其实,我们当地客家人以独特的方言所表达出并流传至今的谚语、俗语、歇后语还有许多许多,但由于我们客家研究者自身与客家地区及其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因素,所以我们能以文字形式见到的就不是很多。上次客家农村调研中,在吕德文博士那看到我们江西本土人黄志繁新著《“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偶尔翻了下,里面涉及了许多有关赣南客家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有关赣南客家方言的内容,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拜读下。
我希望有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更多大师、学者、专家共同来关注和研究我们赣南客家农村文化及整个客家文化,也希望社会各界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和研究客家农村、客家文化,发掘、保护和传承更多更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促进我们客家农村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共同发展,促进中国客家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推动我们整个中国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2007年7月16日于南昌瑶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