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建筑研究简述
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我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也使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国也是世界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由这众多的农民群体所组成的农村社区无疑也就成了我国社会的主体部分。那么,在我国作为主体的农村社区也是具有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作为其中内容之一的农村建筑也必然会呈现出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农村中的建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体现为农民住房,所以本文中所讨论的农村建筑其实就是农民的住房。
笔者就近几年来在不同地区所进行的农村调查的情况来谈谈农村的建筑。由于笔者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江西进行农村调查,再加上笔者本身就来自于江西农村,确切地说是来自赣南客家农村,所以本文主要是讨论我们江西农村地区的农民住房的情况和特点。但由于笔者知识和能力有限,另加其它因素,故在本文中只能是对江西不同地区农村建筑的历史演变及风格、结构、布局、样式等大致情况进行略谈,也可以说是杂谈。
一、农村建筑的历史演变。
我国著名学者曹锦清教授在其《黄河边的中国》中对农村建筑也作过讨论,依据建材与结构可以将农民住房分为五代:第一代是土坯草房;第二代是外砖内坯瓦顶;第三代是砖瓦结构的平房;第四代是砖瓦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房或新式平房;第五代是别墅式的小楼房。
上述对农村建筑历史演变的划分是曹锦清教授在河南长期调查后在其书中所做的讨论,主要是为了通过住房来反映农民的富裕程度。这种划分基本上符合我国农村建筑的变化发展历史,也许更多是体现北方农村建筑的历史演变,但我觉得江西农村建筑在历史上的整体演变大致也是这么一个情况,只是少数不同的地方。
综合近年来在江西所进行的农村调查情况,有关农民住房的历史演变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代:土坯瓦房。
这是一个较早时期的农村建筑状况,主要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的可以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甚至更早,这要依据各个地区具体的发展情况及相关历史等因素而定。那个时期因为农村在建筑方面的技术、建材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地区农民住房还是普遍的土坯瓦房。许多年老村民回忆说当时农村里人们还不太会去用泥去做后来盖房用的那种土砖,更不要说是烧红砖,最多也只是传统的开窑烧瓦,所以住房都是用掺了切碎的稻秆的湿泥土垒起来的,屋顶是由窑里烧制的略带青色和黑色的瓦所盖。这种住房一般是以瓦为顶以木板为楼而成的二层楼的瓦房。这种建筑其实和后来的那种土砖瓦房没多大区别,只是在整个结构上不是很坚固和耐用,特别是受不起较大雨水的不断冲刷,泥土墙壁容易被雨水“腐蚀”而“化掉”。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这种住房在农村也比很少看到,只是在少数偏僻落后的地区还能看到少数,但也基本上是被遗弃而闲置在那的破旧房屋,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很难看到土坯瓦房。
第二代:土砖瓦房。
这是紧接着土坯瓦房时期后的另一个农村建筑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也许有的地区是在六十年代甚至更早进入这个时期的,因为各地区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这个时期是影响农村建筑历史演变比较大的时期,具有普遍性、长久性等特点。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半个世纪以来,农民住房绝大部分是土(砖)木结构的瓦房,而且至今在不少农村特别是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这土砖瓦房仍是农民住房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的房屋只是对前期的土坯瓦房的一大改进,村民们把稻秆切碎掺入混有水的泥土中,再将搅拌好的泥土装入木制砖框里,让其在户外稍干一些后将框拿去并稍微修整好砖,最后让砖继续晒干至变固成砖。房顶仍是传统的那种窑制瓦所盖。这和土坯瓦房一样也是以二层楼的形式出现。用土砖代替直接用土垒,这样增强了整个住房的坚固性和耐用性,减少雨水天气对其的影响。这种房子相对来说较安全又经济实惠,再说冬暖夏凉较舒适,如果用石灰粉刷好也是很漂亮的,我就是出生在这个建筑时期,喜欢生活在这种建筑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所以土砖瓦房目前仍然常见。
第三代:红砖瓦房。
这个时期在农村建筑历史时期上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时期,很大程度上这土砖瓦房时期从开始过度到红砖瓦房时期后并没有被后者所取代,而是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影响着农村社会,在不少地区红砖瓦房也只是在土砖瓦房时期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住房趋势,农民住房仍以土砖瓦房为主,不过在有的地区也是出现过红砖取代土砖的现象,使红砖瓦房成为主要建筑。这红砖瓦房顾名思义就是用所谓现代窑烧制的红砖代替以前用土方法所制的土砖外加上传统的窑烧瓦为建材所组成的建筑。这种住房像土坯、土砖瓦房一样也是以二层楼为主要形式。这个时期主要开始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得到很大的变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外加当时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所以农村建筑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和发展。这红砖瓦房虽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新的住房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因为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跟不上,所以它也没能完全取代土砖瓦房时期,只有那些粉煤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因开发煤矿村民经济收入较高,用煤烧制砖瓦成本很少,所以红砖瓦房普及较好。
第四代:水泥结构的楼房。
顾名思义这个时期的农村住房主要是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以钢筋水泥红砖为主要建材并以现代建筑技术所构建起来的建筑,这是在土砖瓦房和红砖瓦房混合时期中所形成的一种更新的建筑趋势,比当年在土砖瓦房时期所形成的红砖瓦房更具生命力,水泥结构楼房的普及率的高低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判断一个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差标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外部特征,这也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一项内容之一,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改善相适应的表现,对于村民来说也是反映自己经济实力提高声誉争取面子的一种心理需求,所以近年来我们都看到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楼房不断涌现,并且出现高层化、多样化、美观化、人性化、环保化、昂贵化等趋势,而且有不断发展最终取代土砖、红砖瓦房时期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有一点需要说明,我对江西农村建筑历史演变的分析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农村出现重大意义变化、农村问题突出及社会、人们开始系统关注和研究农村社会的大背景下,且不同历史时期划分主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曹锦清教授的划分而定的,还有就是这些时期只是反映农村建筑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的主要时期,一些较小的演变没有作讨论,如更早以前出现过的青砖(窑制)瓦房时期及现代别墅洋楼时期。
二、农村建筑风格样式。
我们有学者在研究现代化时发现现代化其实就是一个趋同化过程,也就是说世界日益趋于同质化,而城市化是现代化内容之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也使得很多不同地区日益同质化,这就是说我们在讨论农村建筑的风格样式特点时更多的还是以传统建筑为主,因为现代建筑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下兴起来的,就整体来说具有很大相似性。
我们讨论江西农村传统建筑主要是指砖瓦房(因为土坯瓦房现在已极少所以就暂且不谈),包括上面所说的土砖瓦房和红砖瓦房及略微提到的青砖瓦房。总体来说,瓦房在目前农村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虽在结构和布局上有很大相似性,但因地区差异也形成了区域性特点。
1、建筑结构。
在结构上,青砖、土砖、红砖瓦房在整体上都是以窑烧瓦为屋顶,以砖为墙壁,以横梁木板为楼板而组成的二层结构的楼房,每扇门都会相应的门槛,且大门门槛最高且有两个门叶,两个大门叶外层还会有一道半米高的小矮门,主要用于拦住狗猫鸡等进或出,其它房间门槛较低且只有一扇门叶。屋顶瓦面整体呈现“^”型且四面都要向外凸出墙面形成屋檐,瓦面也摆成一道道水沟,这样以适合南方多雨水天气,方便排水,这是和北方农村的平房是不同的,南方农村晒场在户外而不像北方在屋顶。传统上的瓦房在房顶上也基本上会空一个大口子,在屋内相应地方建一个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井”。
2、建筑布局。
首先,室内布局方面。瓦房一般都是有五间左右组成,最中间也是最大且正大门进门那间就是客厅,客厅正中央是墙面上是祖先牌位或已故老人遗像或神仙画像或与家族相关的东西,现在大多是毛主席的画像,下面则是饭桌,两侧墙面就是字画之类的。客厅两侧各有相对称的四个房间,这主要就是卧室。用横梁木板所构成的二楼也会设一些房间,主要是用于储存粮食、柴木等物品,也的也会用来做卧室。后墙也会有一个面向屋后的一个单门叶的较矮的门,方便家人和外人进出。
其次,室外布局方面。相对于现代式建筑尤其是大都市的漂亮楼房,在农村这些砖瓦房屋有时总会给人一种贫困落后及衰败的景象,但其实我们认真观察就会看出,这些砖瓦房的整体布局也是给村庄增加了一道漂亮的景观,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的整齐的住房形成一个整洁美观的村庄,每家房屋相连,且中间的起连接作用的墙壁都是公共的,使这一排房屋形成一个整体,不像城市里虽房屋相连但各有自己的墙面,还是相互独立的。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和城市两个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不同。
3、青砖带角瓦房。
以上是对江西农村普通建筑的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所作的整体性一般性的分析,其实在江西有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别具特色的建筑,如赣西、赣东等部分农村地区所保留的那种传统的青砖瓦房,这种瓦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屋顶上两侧(沿除正门后门扇墙壁外的另两侧墙壁而上)都会建有与墙面平行且向上翘的角,一般是一边三四个角,另一边有相对称的三四个角,形成六角或八角一致向上空有角度地翘起的屋顶,正门和后门所在墙壁顶上仍是由瓦面凸出超出墙壁而形成屋檐,但有角的墙壁却是没有屋檐的,因为墙壁直上就是用青砖所砌的角,这些瓦房也都是以一排一排形成整体而出现于村庄的,与众不同的就是虽房屋都相连但还是可以明显分出界线的,因为各家房顶都少不了有六个或八个角。这些青砖瓦房在外观使村庄整体上别具江南古镇的风格。
三、结语。
由于建筑、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分析研究能力有限,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只是就近年来的农村调查情况而对农村建筑所作的整体的一般的浅略分析和研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也关注和研究中国农村建筑问题,因为我觉得这农村建筑的变化发展及相应的风格、结构、布局等都是反映着农村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和农村问题的研究,以便我们今后更好地发现和解决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把握农村发展趋势,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2007年8月31日于师大瑶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