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之后,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议题又重新成为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现在不光是许多的涉农学者、涉农部门、涉农人士把目光关注到这个问题上,许多本专业与三农问题不大相关的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们也开始热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甚至开出了一整套药方。
与当初三农问题主要以批评性话题为主相比,当下的新农村议题更把焦点放在“建设”之上,更主要地是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应对之策,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一些耳熟能详的话题与议论,在这里我不想再废话一一提出,我只谈我的一些不大成熟的意见和看法,也许与当下新农村建设问题中讨论的主流不大相干,但我觉得这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可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危害,成为阻碍三农问题彻底解决的障碍。
第一,就是妥善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市之间的关系。在新农村问题作为中国政府的战略方针推出之时,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先生就提醒大家注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居住在城市,虽然为缩小城乡福利差距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农村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忽视把城市建设得更加适合居住。”
中国目前基尼系数处于高位,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基尼系数之所以居高不下,固然是因为城乡二元模式的根深蒂固,但是应当注意,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中国的城市问题与农村问题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成为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如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忽略对于城市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忽略由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弱势群体组成的城市底层群众的诉求和希望,漠视他们合法权益的实现和保护,那么中国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就会失去稳定的根基和前提。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是要由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来实现的,如果城市一样失去了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遥不可及的空想。
我们不能将城市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简单地割裂开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的城市化进程,应该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的系统性工程的两翼,缺一不可。将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土地的负担和庞大人口对于农村环境的压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如果不能做到两翼齐飞,上述的美好前景可能非但不会出现,还会使中国农村的情况逐步恶化,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自然就遥遥无期了。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一定要注意社会主义前提,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必须明确的指导方针。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搞好的关键。
现在的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中涌动着一股思潮,就是要以市场化方针,只要是以土地私有化为指针来解决三农问题,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的学者形象的将之描述为“把土地真正还给农民兄弟”。他们的主张非常明确,就是推翻已经在中国农村执行了近三十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所有权分到每个农户那里,同时放开土地的买卖限制,让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化的规则来分配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到达所谓“资产合理配置”的目的。
事实上,这种以土地私有化为指针的市场化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这种非社会主义导向的所谓新农村建设的主张是很危险的,如果真的施行的话,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破坏力是不可估量的。脆弱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以几近无代价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承包制为基础的,打破了这个基础,可能会出现数以亿计除了种地以外没有劳动技能,失去土地,没有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这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破坏力,足以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党中央正是看到了这样私有化主张的危害性,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张,社会主义路线不能动摇,一旦动摇,我们就不能建设好新农村,就不能推动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这点非常重要。
第三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建设模式问题。现在许多人都在研究和思考,什么样的样板和模式才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最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新农村模式。大家提出了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大寨等几个改革开放各时期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样板村,并各抒己见,对于自己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什么样的提出了各种建设性意见。
我个人以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出许多先进的农村典型,对于其他村庄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许多的农民们都具有改变自己村庄面貌的强烈愿望和渴求,但是他们因限于认识和知识上的不足,对于如何走出自己村庄的建设之路缺乏概念和手段。向那些先进典型学习,无疑是一个快捷方便的学习途径。
然而过度追求样板,甚至于在某个地区树立一个样板村,然后本地区内其他村子一概按照这个村子的样子建设,又要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这种刻板和生硬的建设方法,就是典型的一刀切,每个村庄因为所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不同,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当是唯一的模式,如果不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实事求是,搞千村一面,搞统一强制性建设,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树立一些先进的典型,对于整个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这就够了,至于具体到每个村庄,就得因地制宜,要提炼出这些先进典型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先进模式和经验,而不是将人家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搬,这才是我们应当秉承的思路和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牵扯极广,实施起来极为艰巨和复杂的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我们要有耐心、有决心、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