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集体好还是单干好?这是网络上争议不断的话题。尽管第一个分户单干的小岗村也已经又组织了合作社组织,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许多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农村分户单干的变化,最大的好处就是解放了生产力。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有位叫做【老黄】的朋友,在公众号交流时说:“的文章好像我们村的缩影,分田单干时我还未满十八岁,八二年底开会是否解散时也是急着单干的一份子,现在四十二年过去再回头,如果还是集体会不会生活的更好呢?当年单干前我们村是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的村里有十几台东方红拖拉机,一台推土机两辆汽车,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台手拖基本半机械化,我们生产队七十年代中后期有杂交稻、化肥,农药后不但温饱解决还年年有双超即超交购粮公粮,国家年年都奖有自行车、缝纫机、上海钻石牌手表票,我才十六当年就带有手表那时一百二十元一块,八一年家家户户有单车缝纫机后又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粮票,因为当年粮多吃不完又不能上自由市场就拿粮票备灾年最后都废了。但单干后一两年当年毛时代挖的水利,排灌水渠过别的队都给破坏了,旱涝保收田变成望天田,山塘水库都挖了种果、种树大量水土流失,现在果价低想种粮但没水一切一都废了(2024.11.6 )。
这位朋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从人民公社到分户单干的实际变化。
原来在生产队时,社员要参加集体劳动,而集体劳动是要有纪律的,大家是需要遵守纪律的。用农民的观念来说,就是不自由。分田单干呢?就是解散了生产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行动了。生产队本来是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整体功能的一台机器,现在把这台机器拆解,变成了一个个的零件,这种拆了机器用零件的做法,实质是破除集体生产力,恢复单干生产力。因此,如果说单干是解放了劳动力,农民可以自主活动,这是对的,但不能说是解放了生产力。
从先秦时期的秦孝公时代到解放前的中国,以农民个体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持续了二千多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封建社会所有制和个体生产方式,长期处于徘徊状态,致使我国粮食始终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而自公社化之后,由于实现了从农民个体所有制到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的变化,形成了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集体生产方式,大力展开了农业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特别是实现农业生产电力化、水利化和农田种植与管理科学化的转变,以及农业科技在良种与植保等方面的运用,加上公有的生产资料整体性形成的规模效应,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粮食产量从亩产二、三百斤到亩产千斤左右,我国农业从1956年供养6亿多人发展到1983年供养10亿多人,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工商企业、运输企业都是采用集体劳动方式。如果说集体生产就是束缚生产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有组织的工商企业、运输企业都要解散单干?是不是像铁路、电力、造船企业、制造飞机的企业……都要解散了?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做了,那他是破坏生产力,而不是什么解放生产力。如果铁路运输也“解放生产力”,拆了机器用零件,那铁路系统必然解体,也就不再存在铁路运输。在农村,把机械化的、半机械化的生产力,转变为以人力和畜力为基础的原始生产力,把水利化的、旱涝保收的耕地变成水土流失、不能种植粮食、果树的荒地,这是解放生产力还是解散生产力?
当然,如果是站在一个小农立场上,用小农意识的角度来看待农村从生产队到分单干的变化,那确实是解放了生产力,因为这一变化是回归到了原始的个体生产力状态。把农民的集体经济回归为个体经济的变化说成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中国本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史,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合作化运动,但小农意识仍然顽强地在农民中间存在着,这种意识自然也会在党政干部和学者的思想中反映出来,而分户单干的变化恰恰迎合了小农的惯性思维。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平均熟悉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53页。1975年6月版本)。相比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个体农民大而全、小而全、缺乏专业化协作的条件,土地碎片化,谈不上规模效应;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更谈不上科学种田;而没有了贯穿生产过程的农技系统,即使有科学的种植方式和良种,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再譬如同样是二百亩地,人民公社时的生产队,用二套脱粒机械即可解决问题,而分户单干,则三十多户人家,就需要三十套脱粒机械才能完成脱粒任务。这叫发展生产力还是浪费生产力?
当然,对一个局限于一家一户生产的农民而言,说从生产队到分户单干是解放生产力,那也是正常的。你不能要求一个农民能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史,了解类似工分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样的经济学常识;但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也跟着说恢复个体经营发展了生产力,那就是一个笑话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