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帖记念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发表43周年
一:实行高等教育无产阶级化(工农兵化)
工农兵大学生是毛共建国以后的伟大创举。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是源于毛共对民众教育公平的追求。它的雏形出现在建国后,奉行平等的毛共开始实行工农速成中学制度,后于1955年被取消,全国87所工农速成中学全部停止招生。
教育部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中称:“实践证明,对农工干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升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毛泽东对教育部这个说法相当不满。他在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占了80%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毛刘对教育制度的不同见解也是造成两人后业分道扬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959年庐山会议后成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刘少奇与毛泽东的看法不同,刘更信奉苏联的教育体制,更为重视各种以专业为己任的全日制学校。1963年由毛泽东所欣赏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最早实行工农兵大学生的改革。为了使教育面向农村,从1963年起,农、林、医、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即采取公社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并实行“社来社去”(学生从社里来,回社里 去)分配办法的试点。
到1964年初,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所中等农业学校实行“社来社去”的招生、分配办法。当年,教育部和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北京钢铁学院试办产业工人班,以“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政治思想好、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在27岁以下、有三年工龄以上的技术工人入学, 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报道,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就是后来著名的“七二一指示”。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两年,学生定向回厂工作。“七二一工人大学”开设毛泽东思想、劳动、军体等课程,并且根据机床厂的需要专门设立磨床专业。这一年,经车间推荐、厂革委会批准,“七二一工人大学”共招收52名工人入学。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范例逐渐向上海乃至全国推广,到1976年,上海“七二一大学”已经达到2111所,在校学生12.4万人。
1970年开始,高等学校在停止招生6年后,恢复部分学校的招生,而所有的学员都是“工农兵学员”。新的招生办法无须进行入学考试,而由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决定先在以上两校进行试点。文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以北大为例,当年共招收正式生(不含短训班)2392人,其入学文化程度分别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
14年后据1971年5月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当年招收的8966名工农兵学员的统计,出身工人、 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其他劳动人民家庭的占99.8%,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占0.2%。1970年度北大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不包括短训班)。也就是说与57年之前相比,资,地,富,中与工农兵不仅比例颠倒过来了,后者还占了绝大多数。
1972年春,北大、清华招生试点的经验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197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这种招生模式一直延续到1976年。资料显示,1970至1976年全国总共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约82万人。其中的清华大学7年内一共招收6届学员,到1981年最后一届毕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6353人;其中普通班13671人,进修班2469人,专科班213人。 培养了近百万工农兵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上“上,管,改”十多年也是毛与共至今能屹立不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按照专业的不同,分为二年制或三年制,另办一年左右的短训班。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包括“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他们上大学的口号是:“上大学、管大学和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这一年,来自河南省平顶山的军人李荣欣成为北京大学印地语系的工农兵学员。他回顾了自己刚上学时候的情景:北大周围有很多空地,大的地方可以开进拖拉机。这些土地就成为大家集体劳动的场所。翻地、种菜、抬粪、浇水……种出来的菜一般都交给食堂。农忙时节,学校还会组织大家到周边的老百姓家里,帮助干农活。一次在颐和园附近的地里劳动时,李荣欣还看到了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也在那里劳动。过了不久,社会上又流行起捡废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学校也号召学员们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李荣欣他们的班主任亲自带着大家到北大校园里去捡拾废钢铁。但是像他们这样的拣拾者太多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区等都已经被人们搜罗过了无数遍。
1973年,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从学校毕业,人民日报还专门发社论,庆祝这一伟大教育方针的胜利。7年过去后的1980年,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宣布,以后不再使用工农兵学员这个称呼,而工农兵学员的学历被定为大专学历。工农兵大学生作为毛泽东对于教育公平的实施,是为着平等教育而来的。这也证明了毛泽东的所谓为人民服务是落在实处而不是放空炮。
八十年代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就是近百万工农兵大学生一生中所遇到的黄金岁月,这也是毛泽东高瞻远瞩所下的一盘很大的棋发生了神奇效应,他们取代了老一辈打江山的革命者而成了第二代掌权者,至今,第五代的核心最高领导人也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这也是毛泽东为什么长盛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高干子女自觉反走后门
1974年6月,南京大学政治系的部队学员钟志民主动申请退学,成为“反潮流”的英雄。他父亲是参加过长征的军队高级干部,“在我自己 的多次要求下,爸爸打电话给军区干部部门指名调我,把我送上了大学”。他在他的退学报告中写道:“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不经过群众的推荐、选拔,不经过党组织的正当手续,而凭着自己的职权和势力,凭着私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来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把大学的招生名额当‘礼品’送来送去,拉拉扯扯,却把真正的工农兵的优秀代表关在大学门外。这种做法难道是为人民服务吗?”
二:下普及全民教育权
在大学教育处于为工农兵服务之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文革时期有了全面的大发展。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要“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1974年,国务院科教组提出“继续大力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在大中城市普及十年教育,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单是湖北一省,到1976年,全省中学达17949所,为1965年875所的20.5倍,其中高中4029所,为1965年147所的27.4倍。
“文革”期间,整个教育的重心下降到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成为发展最快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限制劳动人民子弟接受教育而遭到批判和取消,原有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半农半读技术学校等大多变为普通中学。许多小学附设初中班,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当时不以升学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获得了成功,毛泽东解决了大量学龄人口无学可上的问题,大力支持知青下乡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制度的建立,通过民办教师和各种运动(大跃进、文革都有大规模的群体扫盲动员)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内的国民扫盲运动,小学入学率1976年提升至96%,中国人的识字率从1949年的不超过15%提高到了80%以上。建立人民公社基础上农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覆盖全民范围的最基本的医疗福利。到1978年恢复高考时,所有成分人的子女差不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有人说要感谢邓小平恢复高考,这话当然没假,不过,高考是需要条件的,就是考生要高中毕业,还要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与其父辈比起来是谁让这么多人能高中毕业?还不是毛泽东?有人骂毛泽东,毛泽东当然可以骂,但骂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父辈或爷辈在蒋时代和毛时代分别是什么学历,这样骂起来才理直气壮气壮,如果在蒋时代是文盲而在毛时代才扫盲,这样的后人就没有理由去骂,如果还不分青红皂白去骂,这就有违良心了。照这样分析,骂毛泽东的人应占中国人的15%左右,因为中国人的识字率1949年之前不超过1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