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老师的第554条理由——“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今天是7月21日。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作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说,这个调查报告“提出了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批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 。
时过境迁,现在能够记得毛主席这个批示全文的可能不多了,但是面对恼人的教育现状,“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呼声则是越来越高。
毛主席批示的这个调查报告《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在谈到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时中说: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份报告还提供了例证:“一个是上海某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又专门学了一年外语,再去外国留学4年,得了一个‘副博士’的学位,1962年开始到磨床研究所实验室担任技术员。像这样一个在学校里读了20多年书的人,过去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又没有很好地同工人结合,所以长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作出突出的成就。” 对比一位14岁开始当学徒的工人,“18岁被保送到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学习4年,1957年开始在磨床研究所担任技术员。今年4月,由他担任主任设计师,试制成功了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所急需的大型平面磨床……”
当时的报道说:一九六八年九月,上海机床厂创办了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为工厂办大学和深入开展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迈出了新的一步。在这以后,上海许多工厂业陆续办起工人大学。上海的工人大学,除市、区、局、公司办的以外,大多是工厂办的。大厂办,小厂也办。这些工人大学按实际需要开设专业,有工科、医科、文科,也有财经、师范等科。学制有的半年到一年,有的两年到三年,多数以业余学习为主。许多学员毕业后回到自己的车间、班组,扎根于群众之中。广大工人非常欢迎这样的大学,认为它有利于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有利于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当然,这种搞法后来都被教育理论家否定了,因为他们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不过大于认为,对有些新生事物的认知是需要时间的。在
这次7·21“教育革命”中,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那就是工人阶级的学习热情。有史以来,何处有过这样大规模的劳动阶级向科技知识进军的学习运动?而社会主义事业非常需要这样的劳动阶级和这样的学习运动。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不破不立必须革命的时候,谁能够拿出一个像样子的革命措施来呢?
附录一篇回忆,也许能让大家对7·21批示的影响与7·21大学的实践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
《忆当年创办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发表了:“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随后,上海机床厂根据毛主席的“7·21”指示精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
文革期间,全国理工科院校有几年一直停课,没有新的毕业生补充,造成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这样直接影响“抓革命、促生产”的正常进行。文革后期,各单位根据毛主席的“7·21”指示精神,纷纷开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开办这类大学是给本企业培养人才,从工人中选拔,开卷考试入学也开卷考试毕业,生产中需求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1975年12月17日,新华社发表一篇题为“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学发展到一千二百所”的文章后,全国掀起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热潮。
由于受全国大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影响,随后潮安县规模较大的企业也都先后创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据了解当年有县机械厂、氮肥厂、糖厂和我们农机一厂等十几家工厂挂牌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潮安的职工高等教育达到非正常发展的高峰。除几家技术力量较强、基础设施较好,能按照上海机床厂的“学以致用”主导思想和形式、要求办学的,确确实实为当时的人才问题起了个应急的作用,并取得一定成绩外,其他大多数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中途而停学,个别是徒有其名。197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陆续对此类学校进行调整和整顿。1980年3月,省高教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全省工农大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将所有“七·二一”工人大学统一更名为职工大学。
我们厂是在1976年夏创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厂领导决定由我主办。当时,我才28岁,没有办学经验,又是新生事物,虽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很大,但凭着年轻人那股满腔热情和闯劲,自己下决心要把厂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办好。
在没有办学条件的情况下,由于厂领导从财力、人力给予大力的支持,厂工会洪楚生和人秘部门几位同志的积极协助下,因陋就简办起了厂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没有教室和设备,我们购置了一批课桌椅和教学用品,在厂食堂的大篷棚下建起课堂。没有课本,我们奔走各地的新华书店选购合适的课本,当时的技术书籍贫乏,只购进《机械基础知识及机械制图》一书,而大多数课程都要我们自己编印讲义。
课程设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拖拉机构造及原理等技术理论课,是由厂技术室的林里声、马燕钊(女)和陈先河等工程师技术人员负责讲课;各种操作技术设有:铸造、锻造、机床、钳工、修配、电工等十几种操作技术课,由王松彬、刘锦才、朱民光、谢灿权等老师傅负责讲课;政治课由我自己讲课。每周由我编排课程表,并落实教员,让他们备好课。
主办这样一个“大学”相当费力。说是大学,实际是办一个技术培训班。全厂有三十多名中青年职工参加,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每天上午在车间生产劳动,下午上课。由于是半工半读性质,每一堂课都要自己到车间去催学员来上课,因为当年县下达我们厂试制10台中型拖拉机的任务,全厂上下都很忙碌,学员也要承担一定的生产指标,如果去上课,没完成的任务还得加班。经常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课堂还只有二十多位学员。
属于老师傅负责讲的课,要编写讲义,不少老师傅由于文化不高,还得我帮他们编撰,然后编印成讲义稿。讲义都是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写,然后用手工印刷,工作量很大。为了使学员每一个课都有讲义稿,我不厌其烦地为诸位老师傅编写讲义,再请人秘股刚从部队转业、有艺术专长的蔡维杰同志刻写、印刷。记得我为铸造车间的老师傅王松彬编写《铸造工艺及生产流程》的讲义时,他讲到铸造工艺中砂型模的制作,如何掌握型砂的用料配比、湿度,如何讲究其透气性、刚性和耐热性,如何留浇铸的进、出气口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我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尤其是对有关指标、参数,反复校对,然后编写成讲义稿。王师傅对我认真的态度很赞赏,他说:“你办事这样认真,将来一定有出色。”
办学全过程,我整天忙忙碌碌,被人家称为“三包校长”(包打钟、包当教员、包出讲义稿)。经过一年多的办学,虽没有正规学校那样的教育效果,但大多数学员后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1977年潮安县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群英大会的《光荣册》中,留下我因办学工作突出被评为“先进工”的名字;县机械厂作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光荣册》中还记载该厂“认真办好‘七·二一’工人大学,积极培养工人技术力量”的先进事迹。
市委办公室退休干部 黄耀树
联系电话:13076456711
2009年11月11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