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新左翼文艺群-大众笔会:师者自道
有个中师同学,现在担任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有一次在分析中国的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后走过了30多年,教育质量问题一直困扰教育界。以前呢,说教育质量提不高,是“四人帮”破坏,现在四人帮也被打倒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好的人才呢?今天以这个由头,引出我的教育方面的思考。
对于教育问题,他来自于多方面,但是追根溯源,还是要抓根本,那就是我们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几个时期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变化。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以上查找到的,可以算是教育方针的定义。毛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为中国教育确立的根本方针。该方针简明扼要,回答清楚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1985年对教育方针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执政者满脑子的不甘心和迷茫。不甘心是想否定对毛泽东确立的方针,但是又自己总结不出比这更简明扼要又能够切中教育的实质的表述。迷茫的是今后中国的方向怎么走,怎么来确定以后的教育方针。1995年,在又经历了10年的折腾后,终于以教育法的形式重新表述了教育方针。从此表述看,仍然反映出某些人的黔驴技穷。想突破又没有新招,只在表述形式上做一些调整这类的雕虫小技。但是这种调整并没有让人产生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的效果。16大上对教育的定性,基本沿用1995年的提法,只是增加了“社会实践”和在“德智体”后面加了一个“美”,这个变化也不算突破,其实早就有过这样的争论:德育智育里面究竟有没有美育的成分?所以变成了“画蛇添脚”式的表述。到了17大,这些人对教育的指导更加混乱,而且显得语无伦次的了。一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改开以来教育与人民的期待是距离是多么的大。
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上看都强调了“社会主义”这个内涵。对于“劳动者”和“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间的理解上,“劳动者”中已经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广泛的劳动者的慨念。后面为何还要在建设者后面加上一个“接班人”呢?这恐怕是精英教育的隐形目的。
总之,从教育方针的变化,可以看到我国近年来教育乱源之所在。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欲舍而不敢,欲坚定而不情愿的尴尬局面。所以对教育方针的表述越来越如痴人说梦一般的模糊。第二方面表现为教育方针与恶劣社会现实的水火不相容。教育目的的认识错位不同,导致教育乱象,并埋下社会动荡火种。一方面说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实行的是“谁受益谁出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搜刮。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望子成龙”到“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农门”的不断强化。使个人读书的目的与国家教育的目的产生严重背离。由此支撑着“教育产业化”这个恶魔。虽然国家教育部从陈至立部长时就明确否认国家执行教育产业化政策。到今天这个政策仍然没有发生丝毫变化。教育产业化一个最著名的论点支撑是“谁受益谁出钱”。这句出于当时某高层领导之口,完全暴露了高层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极其错误的认识。这也是从实施教育产业化政策以来,中国教育乱像的根源。究竟谁是教育的受益者?国家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推崇教育产业化的当时主政者却说“谁受益谁出钱”,从高校收取高额学费的那一刻起,中国的教育就变成了家长是教育的受益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的主办者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人会不会、要不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出现两个问题:学生学什么合不合格与教育者无关,学生能够不能够就业也与教育者无关。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种背景下,要求学生学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不再是重点。于是,配合敌对势力的私货悄然进入我们的各级学生的课本,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教材内容被轻而易举的从教材里剔除。奴性化内容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于是鲁迅输给了金庸,狼牙山五壮士被指血腥,等等。大学里裸奔的,求包养的,毒杀同学的,成为了常态。教育产业化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高额的学费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仅以笔者所在县市为例,近10年就有3到5例孩子考上大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至自杀身亡的。
在无数经济薄弱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能够正常就业的时候,这些人要么像湖南那个毕业生,十年不出门而饿死;要么走出去,成为社会动荡的积极参与人?
就如上所谈到的教育工作当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认真作一次反思。
(2014-7-27 邛崃)
大众笔会(1-2)
(群号:225174960)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