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有媒体记者曝光罐车运输乱象,称卸完煤制油的罐车未经清洗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3日,有罐车司机透露,为了节省开支,很多罐车都不清洗,各种化工液体都有可能与食用油共用罐车运输。
这个事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舆论上的热度早已经降温了。但是基本可以确认的,只是(报道中的事件中的某运输车辆)购油方益海嘉里自行安排了运输。舆论热点时期,很多人评价中储粮的责任针锋相对,有人认为中储粮责任很大,有人认为根本没有中储粮什么事。但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又遭受了重创。
在这个事件中,有部分评论指出了个体司机起到的负面作用。一下子找不到那么多了,贴一个能马上找到的。
事实上,个体司机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我早就指出过了。2019年,无锡的某高架桥发生侧翻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两辆涉事大货车,一辆装货158吨,另一辆装货160吨,但是核定载重都只有30吨左右。我当时为澎湃新闻写了一篇稿子,《整治货运车辆超载难在何处》。“普通一个40英尺(12米左右)的集装箱,最多装30吨。你可以设想一下,一辆卡车拉6个集装箱是什么样子。反正笔者没法想象。”
我当时就指出,卡车运输市场乱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体司机太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数据,车辆自有、自主经营的个体司机是司机从业主体。以自己购买,通过挂靠方式开展自主经营的司机占绝大比例,约44.37%;由自己购买,个人所有开展自主经营的司机占24.45%;完全由公司购买、受雇驾驶、公司经营的司机占比仅为24.18%。”
我写该文的时候,中国民用车辆统计数字中,2017年载货车辆2338.85万辆(比2008年的1126.07万辆翻了一番),这个数字到了2022年已经达到了3317.65万辆,5年间又几乎增长了1000万辆。2022年重卡894.15万辆,这个数字在2017年是635.41万辆,2008年是200.85万辆。运力迅速增长,绝大多数又是个体司机,显而易见,带来的后果就是公路运输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后果之一就是为了压缩成本无所不用其极。
车辆的采购成本和贷款利息,车辆运营成本、维修成本、折旧、罚款等全部费用几乎都由司机个人承担,而其运输收益则不断降低。在两者的矛盾作用下,个体司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掉所有可以节省的费用。比如,冷藏运输中有个名词叫”棉被车“,就是在运输途中关闭空调,用棉被维持温度。
个体司机的生存状况也是比较悲惨的。他们远离家庭和亲人,常年奔波在路上,经常长时间的超负荷作业,职业病严重,卡车司机猝死的报道频繁出现。有卡车司机曾经很无奈地说:“我宁愿是出车祸被人撞死,也不愿猝死在路上....因为车祸有意外险赔付,猝死的话,意外险不给赔的”。
中国的卡车制造企业,为了迎合运输方的需要,生产的卡车动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省油、载重能力越来越高,“百吨王”都早已不是新闻。中国的重型卡车在国际市场上都很受欢迎:2023年我国重卡累计出口27.6万辆,同比2022年的17.5万辆增长近6成(58%)。我在非洲,亲眼看到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车队,黑人的车队、甚至白人的车队,也开始购买中国品牌卡车。在中国人和中国车队的带动下,非洲公路运输中的超载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所以,煤油车未清洗就去装食用油,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司机或者车队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在增加着他们微薄的利润。运粪车拉水不是也爆出来了吗?虽然这是真的假的有点难说。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个体司机呢?除了某些行业确实流行个体户之外,这和中国劳资关系的变化有关。可以说这是根本的原因,因为中国的个体司机比例高得离谱,无法用司机喜欢做个体户来解释。中国的企业,把为员工支付工资、福利、社保、劳保等视为奇耻大辱,劳动法规是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把所谓的人力成本压到最低,越来越多的采用外包、分包、加盟等等各种模式绕开雇佣劳动关系,明明是劳动者,硬给搞成了合。比如满大街跑的外卖骑手等所谓“自由职业”,用工关系复杂,很多签署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合作协议等等。最后对劳动者有害无利,而企业则甩去了雇主的各种义务。卡车运输行业也是如此。
不解决个体司机过多这个问题,不重新组建专业车队,运输车队不重资产化、劳动关系不正规化,这些乱象就会反复发生、频繁发生。轻资产化、赚快钱、把劳动者当垃圾,终究不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方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