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信用卡发行量大,卡债也惊人,根据统计,自1993年至2003年台湾各银行发卡数从318万张,成长到6,539万张,十年之内成长20倍,速度惊人。卫道人士和专家学者们近来常在感叹,「人无信不立」的格言已不被六、七年级的新新人类所恪守,从台湾的卡债问题那么严重便可知所端倪,许多人成为了「卡奴」,据金管会估计,台湾卡奴人口大约40万,信用卡、现金卡债务超过8,000亿,其中有二成卡奴是介于二十至三十岁以下的年轻族群,平均欠十家银行的钱,金额近200万元。一般舆论的印象认为,这些年轻人欠债主因就是过度消费。舆论往往把各种「欠债式消费」的问题集中在这些少数的年轻人身上,并以猎奇的心态大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老调,可是他们在猎奇的同时,却忘记了这种「欠债式消费」的社会根源。
人们的个性特质或许是天生的,但是对应于社会的许多态度和应变方式,大多是后天塑造的。这些卫道人士在批评感叹之余,却从不思考六、七年级所处的时空条件:这是一个大企业坏帐满天飞而不用负责的时代,这是一个大众传媒宣传「欠债消费是光荣」的时代(表示你会「理财」!)。六、七年级的消费观念与债务信用态度,正是被这样塑造出来的!泛紫联盟的召集人简锡阶的形容是恰当的,台湾目前的经济整体环境「是建立在个人可以不负责任借贷、银行可以不负责任放款的恶性消费循环中」。不过我们可以走得更深远一些:卫道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应该问的,不是为何六、七年级不懂理财、不再恪守信用,而是为何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方式要走到「欠债式消费」的地步?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全社会的生产领域几乎都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时,社会总产品与总价值的流通与再生产,自然也就以资本主义的特有方式来进行。流通的目的除了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更是为了实现所有的商品价值,尤其是剩余价值。商品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顺利转化为货币,亦即被消费者购买。一旦流通不顺畅,资本主义内在的根本性矛盾就会以各种表现方式现在众人眼前,诸如生产过剩、消费不足、通货膨胀或紧缩等等,造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对于自身体质所产生的矛盾是两难的。这个危机要得到彻底的解决,就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矛盾着手,即要改变生产关系,也就是废除雇佣劳动和私有制。但是这样一来,资本主义那种以剩余价值和利润生产为导向的经济基础将随之瓦解。如若不欲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在资本主义的分配比例上,让属于工资部分大幅上扬,以使工资的消费数额能逼近社会总产品价值(在此生产数据的消费与奢侈品消费暂不计入),让消费不表现为不足,让生产不表现为过剩。可是,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不了根本的矛盾,也可能因为工资上涨造成积累的困难,还是可能引发另一波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当中,出现了新的消费方式,即欠债式消费。这种消费方式企图在实质上不提高工人的工资,而以欠债的方式进行消费。就资本主义的实际运作而言,有三个先后出现、但对于加速商品价值实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方式,一是广告,用谎言和影视科技的结合来刺激各种不见得需要的消费;二是分期付款,让工人先得到使用价值的实惠,再烦恼交换价值的付出;三是信用卡消费,把商业经营的风险(商品卖不出去)转嫁给货币经营,以图再生产的顺畅。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确保商品可加速出卖、可以加速转化为货币,并且,为了保证这种消费方式的普遍性和效度,背后则是司法、监狱等国家机器的法权保证──只要你瞻敢不按时缴费,就有信用破产、身系囹圄的下场!尤其是分期付款和信用卡,更是加速了商品所有者加快拿到货币的手段,因而信用资本的经营范围从生产领域走向了个人生活的消费领域。根据Fite Gilbert在《美国经济史》一书中的分析,1920年代美国商业广告的扩大,以及分期付款的兴起与大量增加,既造就了美国一次大战以后短暂的繁荣,也埋下了日后经济大恐慌的种子。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这种预先消费的办法,无疑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消费性信用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而在1950年,美国大来集团(Diners Club)发行首张现代信用卡,原本只是针对金字塔顶端的商人发行,目的是让他们方便在各高级消费场所,以签帐方式消费。不过,半个世纪之后,签帐消费的信用卡已经普及到一般工薪阶级,因为就流通领域而言,它提供了与分期付款方式一样的功能,差别只在于借贷双方从工资所有者VS商品资本家,转换成工资所有者VS货币资本家。不幸的是,在台湾,在这个资产阶级业已上升成为真正统治阶级、而资产阶级法权却因资产阶级自身长期玩法弄权而远不受人民信任的社会,借贷关系又进一步的恶性发展,成为了工资所有者VS黑社会,那些还不出钱,而有家不敢回,甚至是断手缺脚、失去性命的人们,便成了媒体SNG文化下的猎奇对象。电视公司把这些人的遭遇制成节目,再把广告时段卖给各大银行信用卡部门,继续吸引更多人欠债消费,以便再生产新一批的牺牲者!
然而这种加速消费的手法,对于避免资本主义危机而言,仍是徒劳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是用什么技术问题可以解决的,任何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技术处理,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速消费的结果,很可能只是刺激下一轮生产更加盲目、更加大量与快速,反而将消费与积累的矛盾,以扩大的方式延后罢了。
人一出生就要消费,但不一定就会因为消费而成为卡奴,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之下,他才会成为卡奴。人们关切卡奴苦难的同时,更应该关切造成卡奴的经济关系。企图只用加速流通的方式逃避此一困难,那么结果是可以想象的:美国和日本的泡沫经济殷鉴不远,短期受苦的是卡奴们,长期遭殃的是整个社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