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周末一则关于女德学堂的报道让不少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至陕西、广东、海南,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追求“贤妻良母”的女德风潮。其雷人语句也层出不穷:“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如果要做女强人,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今天,物质发达、经济发达、科技发达,却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了家庭孝道,我们的生活将走入空虚与迷茫的名利与物欲的追逐中,精神世界一片渺茫……”等等。
谁的“政治正确”?
在众多报道中,女德学堂自我冠以的“政治正确”尤为让人感到可怕。为了提升自己的号召力,他们大量引用了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精神,将宣扬女性必须以婚姻和家庭为终极目标、一切听从丈夫、逆来顺受的封建礼教赋予了时代和社会意义——女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在家庭中忍辱负重的,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更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这两项,就能女人就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新闻一爆出来,很快就有不少媒体人做出了评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是对于女性的侮辱,对女性精神和身体的伤害,女性不应仅完全以满足男人的要求作为唯一追求,还应有其他更广的追求。同时,还有人说,这种学堂的套以“国学”的外衣,是对传统文化的污辱。也有人指出,参与“女德学堂”的忠实粉丝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
我们更要问,女德学堂在去全国各地大张旗鼓的存在,一群又一群的人蜂拥而至,这是为什么?是怎样的社会孕育了这种残害妇女的奴化教育存在?
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在各路媒体的渲染之下,对于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的追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这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充斥——电影、影视剧、流行歌曲、广告、文学作品……而女德学堂不过是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的突出表现而已。今天,女德学堂要求女性牺牲自己身体、情感、事业、思想,牺牲自己的全部去保全一个家庭,去维护男人,然而,那些号召让女人为了父母放心结婚、为了吸引男人的注意去整容、为了守住男人去生孩子、为了维持家庭在婆婆面前做勤勤恳恳的家庭主妇的宣传,难道不是同样伤害着女性的身心吗?二者相较,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这样看来,女德学堂所标榜的“政治正确”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恰恰符合了家庭婚姻幸福至上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女人常常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最大受害者。于是,女德学堂套上“国学”的光鲜外衣,也就不奇怪了。而对于那些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容易被欺骗的论调就更加令人无语了:首先在整个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女性本身就常受忽视;同时关于女德学堂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参与其中的女性其实不乏受过高等教育,为了丈夫和孩子只能当全职太太,却被主流价值观视为“成功人士”的女性,也有那些费尽气力供起兄弟上学,自己却没怎么读书的女孩子。女德学堂抓住这一话语,轻松建起了一个美化苦难、复制苦难的大戏台。
“政治正确”背后的利益
这种被家庭主义包装起来的父权制有着其“政治正确”性,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推手?这个问题也就是,“女德学堂”一边收着高昂学费,一边对参与其中的女性进行奴化教育,为什么还有存在的空间?
很明显,女德学堂以家庭幸福为标榜,实际上追求的是金钱和利润。于是,他们左手制造出妻贤子孝就能生活幸福的议题,右手就顺利地收取利润。而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不少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房地产、婚纱影楼、珠宝店、酒店、旅游公司、妇产医院、婴幼儿用品。结婚、生养孩子、维系家庭幸福,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这些行业的广告出现在报刊杂志里、影视作品里,制造剩女剩男、不孕不育、第三者的话题,同时创造婚姻幸福、育儿美好的现世神话。我们一点也不用惊讶,商品社会比起传统社会,更“关心”我们的性、婚姻和家庭生活。今天,不仅是父权,更是资本,更歇斯底里地要求人们过上婚姻和生子的“正常人”的生活。
房地产广告常常是最露骨的。前不久破土推出的文章《随手拍奇葩房地产广告:谁需要婚姻与家庭》一文中就指出,房地产广告中的“下定决心与裸婚斗争到底”,“买房送老婆”等等口号在大街小巷、电视网络上比比皆是。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下,似乎只有“孝”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失去公共生活的目标下,“私人领域”已经成为一般人最后的情感堡垒。狡猾的商家也因此抓住了人们的软肋,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妇女奴化教育中的阶级问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就指出,婚姻、家庭私有制、父权制并非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存在,而是和一定的生产制度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是以私有财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而且,财产关系对婚姻关系具有强有力的决定作用,以至于婚姻关系变成一种权衡利弊的买卖关系。于是,婚姻是必须维系的,家庭的解体意味着私有财产的破裂,意味着“散财”。以私有财产的父系延续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对男性、女性的解放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并且不断生产着阶级的不平等。
但本质而言,这种维系私有制的婚姻和家庭对于人数众多的无产和半无产者也是奢望。对那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2.6亿农民工来说,家庭往往意味着压力源,远非安乐窝。为了在家乡建房或者买房、结婚、养育孩子,甚至交超生罚款,他们在建筑工地、流水线上苦熬着岁月,被迫成为蚁族、鼠族、柜族、井居人。企业管理者也利用家庭负担来迫使工人顺从、勤勉,接受工作中的不平等,让他们不敢为了自己的尊严反抗。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保证孩子一个有希望的未来。工人们的早婚、多子,孩子的辍学,又源源不断为资本垄断者提供着廉价的劳动力。
再回头看女德学堂,在众多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积极参与女德学堂活动的女性大多有两类:一是有一定地位的中产阶级女性,女德学堂对他们开出的目标是:保住自己的家庭!保住自己已有的幸福生活!说白了,保住自己已获得的私有财产!;另一类是承受了许多父权、资本苦难的女性,女德学堂对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好的婚姻!通过婚姻、家庭改变自己生活地位!也就是获取更多私有财产罢了。同时,在阶级固化的社会,在无论男女的无产者都不可能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的时候,他们告诉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性别特征来改变自己的地位,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想通过自己的能力,除非你“割子宫,割乳房,做男人”。由此,在一个阶级分化、资本扩张的社会,女德学堂轻松的将父权与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成为加载在女性身上的重负。
有人(男人!)说,神马都是浮云,“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人生最伟大的理想。按此思路,一个女性最伟大的理想就应该是成为某人的老婆,还要成为一个言听计从的好老婆。这种沿自小农经济时代父/男权至上的逻辑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遭到严厉批判,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再享有主流话语的地位。然而令人发指是,这种“封建制度下的小农意识”在今天却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它与资本合谋,将女性打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军”:经济扩张时,她们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经济危机时,她们回归家庭,因为正如女德学堂所说:“一个有德行的女人,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全国的“女德学堂”中,不乏地方妇联一定程度参与。以“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参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妇女人才成长”为主要任务的妇联组织,如今竟然支持这样以伪道德绑架、奴化女性的组织,这不得不反思、批判。
或许有人说,在中国,怎么能有那么好的制度安排来顾及性别平等的问题?对此,只能说真的没有救世主和神仙皇帝,只能靠反思现有经济和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因素,在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去争取更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去推动良性的政策制度变革。作为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同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劳动、争取属于自己的平等权利来实现自己真正的解放。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只要团结和争取,我们就能创造奇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