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我在拙文(见《高校重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8条拙见》),已经谈了初步看法,不赘述。这里要补充的是,《意见》能否得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能否重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我认为至少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
(1)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并非“学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人为运作的结果。虽然《意见》在高校教师中引起了积极反响,但我总的感觉是,很多高校以及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反应迟钝,态度暧昧。这种“麻木”与高校多年来,任由甚至纵容反马克思主义理论颠倒黑白,逐渐占领讲台不无关系。很多人说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是“学术自由竞争的结果”——我必须澄清一个基本事实:这纯属胡说八道!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被边缘化、妖魔化,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说服力,而恰恰是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以及科研导向上制定各种显规则和潜规则屏蔽封杀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人为运作的结果!把这种人为运作的结果说成是什么“学术自由竞争的结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侮辱,更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2)学术竞争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背后总有立场的选择。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不仅政治经济学,但凡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均是如此。学术自由是相对的,高校并不存在纯粹的学术自由真空,尤其是社会科学,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学术。思想意识形态之争不仅是前30年高校的“老常态”,也是后30年以来高校的“新常态”。后30年的现实清楚地表明,高校学术竞争的背后一定有意识形态的选边站队,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高校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奉为主流范式,就是选边站队的典型注脚。我曾经给理工科的研究生做讲座时说,别说社会科学了,即使自然科学也摆脱不了“立场问题”。自然科学有一个“观察者效应”,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意思是:“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换言之,我们观察者的立场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自然科学如此,更何况社会科学。
(3)《意见》精神能否贯彻落实,有待于教育部以及高校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和措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较量是长期复杂的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马克思主义重返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一个《意见》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需要历史和现实的说服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对比和分析,需要实践的发展和深化,对此要有耐心,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但是,决不能因此就任由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理论在高校肆无忌惮,泛滥成灾。要把“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长期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就当前高校的现状而言,针对性的措施尤其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认为,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应当借鉴中央反四风的“8项规定”,尽快制定相关措施,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成果鉴定、科研导向上纠正并清理各种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的显规则和潜规则。否则,中央下发的《意见》再好,最终也只能是茶杯里的风暴——空谈而已。
(4)能不能作为与社会存在有关,愿不愿作为与认识和立场有关。在跟其他教师讨论《意见》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意见》能不能贯彻落实,就看教育部能不能有所作为了。如果教育部的大人们没有诚意,面对高校乱象不愿或者不敢作为,中央要想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地位,没门儿!”末了,这些教师总会问我:“元芳,你怎么看?”我在想:“能不能有所作为”,这件事情与大环境有关,也就是跟“社会存在”有关,说白了,“经济基础”是“能不能作为”的物质前提。然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尖锐化,“马克思主义归来兮”正在成为当下时代的强劲呼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没有诚意”、“愿不愿作为”和“敢不敢作为”,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后者恰恰是“能不能作为”的精神前提。而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立场问题。
《意见》会不会被悬置?我的回答是:谨慎乐观,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