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论”是有道理的!
当争论过多导致出现内耗时,用这句话来中和一下社会舆论,这未尝不可。
但看待这句话不能脱离背景,它有适用的范围,适用的时间,适用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这是实用主义,与普遍性、长远性和哲学高度是不相关或相关性弱的。
我们不能对此话搞绝对的政治正确,认为什么事什么时候都是真理,如果有人提出异议就给别人扣上否定“改开”的帽子。
当年“不争论”的提出,有三大因素:
原因一,中美合作,美国希望我们放弃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美国在冷战时,面对苏联有很大的压力,而且前有在朝鲜战争失利,后有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他们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又受到毛主席思想的意识形态输出,面临内忧外患。尼克松访华,有一个原因就是想从越南战争体面地退出来。当时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占据优势,无论是对苏联修正主义(如“九评”)还是对美国资本主义都如此,毛主席成了很多进步青年的偶像。后来中美合作,他们希望我们放弃意识形态输出,新加坡也有人建议,最后设计师决定了放弃意识形态的争论。
原因二,为了减少内耗,聚焦地发展经济,放弃阶级斗争相关的争论。
原因三,已“争”到解释权和决策权,要推行新的策略,如果争论过多就没有合力。
所以意识形态方面,《红》去《求》来;
聚焦发展经济方面,提出“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针对这点又相应提出“两手抓,两手硬”),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共同富裕”,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推广小岗“敢为人先”精神(推行单干),出现“阶级斗争熄灭论”;
为了推行新的策略方面,否“两个”,定“三七”,提出破除“个人崇拜”。
但因为是务实主义,所以时间久了后,有些方面难免出现了异化、恶化和反向。
当下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此话。
1.讲不争论时,不要忘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这才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还是毛主席说得好:组织内部的矛盾,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
对内要自我批评,同时接受外部的批评。
对内要整风运动,同时接受人民监督。
革命后会有新特权出现,故要继续革命。
“改开”高喊解放思想的人,几十年后也会形成思维固化,所以需要在解放思想下再解放。
需要考虑“历史周期律”的问题。
2.我们放弃意识形态输出后,反过来被美国的普世价值观输出,警惕新殖民主义。
面对欧美的舆论战,很多精英成了西方思想的皈依者,甚至跪下甘愿被其奴化。
整个社会都陷入文化的自我否定,屈服于欧美的审美权和解释权,知识分子创作喜欢用欧美价值观来讲述传统的东方故事。
有些人逐渐地成为精神和文化的亡国者。
我们曾经在舆论战中占据制高点,对国民党、日本侵略军、苏联和美国都如此,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当时年轻的毛主席就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搞舆论工作毛主席也是很厉害。中美合作,应该要考虑西方在舆论战的攻势,我们即使放弃意识形态的输出,也应该要做好防御。
对待舆论阵地,态度不可马虎。
还是毛主席说得好:“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
需要运用辩证法去思考,比如在舆论战中我们可以避其锋芒,但要做的是“防御战中的进攻战”,这才是积极主动的,不能完全放弃。
3.我们不讲阶级斗争后,贪官污吏出现,为富不仁出现,各种魑魅魍魉出现,最为重要的是丛林法则思想充斥着社会。
大家像动物那般为各自膨胀的私欲厮杀。
把个人恩怨、同事竞争、团体对抗、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和种族生存都通通称为丛林法则。
对资本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压迫、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矛盾,精英与底层的矛盾、先富与穷人的矛盾,通通被转移或忽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这都是涉及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为何不谈?我们可以警惕对抗性斗争,但也不能不谈非对抗性斗争吧?
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
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争,最后却变成如动物般竞争。
不论,最后西方进行普世价值观进攻。
不议,权力、资本和知识逐渐会异化。
不吵,部分年轻人出现躺平。
团结一致向前看,变为互相内卷向钱看。
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而来。
人还是要有斗争精神,强调团结互助,也强调斗争精神,这才符合对立统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