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调研工作的目的,是要帮人民群众算账

星球杯 · 2024-12-22 · 来源:叁零柒计划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我们要做的,到底是仅仅记录他们的主观感受,让他们'被看见',还是进一步去追踪他们的处境,以至于能够更好地帮工人‘算账’?

  “这是一个令人疑惑的星球”(以下称星球)是一位在B站拥有38万粉丝的UP主,他多次发布过有关家乡劳动者的考察文章和视频,成为近些年来互联网上考察之风当中愈来愈不可忽视的那一阵。

  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位up主的考察视频却让一位叁零柒计划的读者朋友产生了“疑惑”。我们收到了他的来信,对于星球最新的考察视频,他提出了“我们要做的,到底是仅仅记录他们的主观感受,让他们'被看见',还是进一步去追踪他们的处境,以至于能够更好地帮工人‘算账’?”这样的问题。

  这是个及时的提问。此刻的问题并不是作为对现有考察者的批评,而可以理解为接过他们手里未完成的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考察调研来开展的思考。

  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算账”想法的?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朋友的来信想法,叁零柒计划非常欢迎大家的补充与讨论

  | 星球杯

  特别鸣谢| 禅刀、蓝色

  | 叁零柒计划编辑部

  最近在b站上刷到“这是一个令人疑惑的星球”的视频:“河南某建材厂年轻工人情况考察报告”(点此可跳转文字稿链接)

图片

  在新视频发布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超过五十万的观看

  星球老师的调研内容很详实,可以看得出倾注了很多心血。文笔也是一贯的平实有力。作为忠实粉丝,我在认真看完视频之后,也与几位同样看完视频的朋友做了一些讨论,有一些心得、好奇与疑惑,在此分享给大家。

  调研应该停留在“复述对方的经验”吗?

  在“我是怎样搞调查研究的?”一文中,星球老师谈了一些他本人做调研的方法论与原则。例如:“我们需要认清社会调查的受众:我认为,真正的社会调查不是对上负责的,你不需要去想领导或者谁谁看到了会怎么样,真正的受众对象是群众本身。

  在同一篇文章中,星球老师还引用了他过去一篇文章中的观点:

  如果你报告中写的农民,那么你就必须把报告的全文给农民读一读念一念,他们就是你的叔伯姨母或爷爷奶奶,他们必须听全听懂之后,那才算基本写成,倘若中间有听不懂的部分还需要你额外解释,那就把那部分给修改了,就按你解释的修改,否则是不过关的。多找几个人给他们念一念读一读,他们绝大部分都听懂了,那你才算是写成了。同理,你若写工人考察报告,也需要此等做法来验证报告合格与否。这个“合格”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你自我把关的“合格”,其二是你所写人物或群体本身要能听懂和理解,这两者都是必须且必要的。

  星球老师强调访谈受众必须理解调研内容,这一点是我们很敬佩的。我们想要在这里想要进一步主张的是,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工人自己的体验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到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以星球老师提到的建材厂出发。要谈论“学技术”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首先要确定一个问题:对一个劳动者来说,我们如何理解“学技术”?是把它理解为单向的“刷题”或者“打怪升级”的过程,还是需要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去理解?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去理解,意味着你需要考虑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让你获得更高的收入?

图片

  某小游戏广告传达出读书技术提升所能够带来的晋升轨迹

  两种思路的区别,其实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区别。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学技术理解成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大家也会觉得有道理。不管年轻工人还是老工人,直觉上也都大致上会同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工人的声音,看法与生活“被看见”,“被记录”。那么用“打怪升级”理解学技术当然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到了涉及职业选择,需要工人来认真替自己“算账”的时候,这样的理解可能就不够用了。我认为这也是有意做调研的同志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做调研的目的,到底是满足于让工人的生活“被看见”,还是更进一步地去提供对工人改善自身处境更有价值的信息,换句话说,工人看完之后,更有利于让对方把“账”算清的信息?

  关于“学技术”

  工人们觉得“技术才是铁饭碗”,这话在经验上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学技术”这个问题,比起年轻工人,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老工人”的经验。从两位朋友的经验来说,以下指标可能是很重要的:当工人学会“技术”之后,如果他脱离了现有的厂区,工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更方便地找到工作,乃至慢慢变成“小工头”乃至“小老板”吗?有一位朋友提到过一个电力装配设备的行业的情况。在那个行业,工人掌握工艺之后,可以靠原单位的关系,靠着更简单的工具承包某些工厂的“尾单”,用更通俗的话说:“接私活”。

  然而,如果在厂内学到的“工艺”只在于熟悉本厂区的机器怎么操作,脱离厂区就不再“值钱”,那“技术才是铁饭碗”恐怕就立不住了。有一位来自河南的朋友聊到,当地许多厂的小老板很爱强调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们总爱说:“工艺的全流程我都掌握了,销售我也掌握了,怎么打点关系,通上通下我也会,人情世故年轻人你更没我懂……”从经验上看,老板们特别喜欢重复这样的话术,强调并“创造”出自己不可缺少的地位。但是至于老板是不是真的不可替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图片

  他似乎在说“我要是没你懂,那还能拿你挣钱吗”

  进一步说,如果要认真讨论“技术是铁饭碗”,乃至于了解老板们是否在吹牛逼,恐怕就需要对每一件技术/工艺/复杂业务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识别到底哪一个环节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如果调研得到了这个层次的信息,可能会更有价值。因为这些信息真的可以让工人给自己更好地“算账”

  具体而言,星球老师在文中也提到了技术和工资的关系:

  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在四千至六千之间(只有第一个月是四千,之后逐月涨五百),熟练工人的收入则更高。工资差距主要体现在分工和工龄上。这里的“工龄”并不是指你工作的具体年限,而是指你操控设备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例如你刚来到这个厂,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学,第一个月就只有四千的工资,但第二个月你学会了一些技术,工资就涨到四千五了,第三个月你又学会了一些,工资就五千了。以此类推,掌握技术越多,则薪资越高。

  这里的讨论可能显得略显宽泛。如果按技术标准去涨工资,那掌握技术的考核的指标是什么呢?或者说不存在严格的考核标准,涨薪与否是凭借考核标准,还是凭借领班或“老师傅”的判断呢?

  星球老师还提到了工艺的问题:

  一条生产线需一到两个人看管,且工人必须要清楚所有机器设备的调试参数及维护维修知识。当然,由于基本全靠自动化,工人不需多费体力,主要工作内容为调试参数、维护机器和开叉车运输。

  除了生产职责外,工人还需要负责维修与保障,其实一些小厂,工程队,都是这样的。但一条产线如果从头到尾两个人照顾,那“技术”与“工艺”可能主要就是调整机器的各种参数。那么,如果设备更换、设备更新了,比如机器从300型号转为400,那工人们积累的“技术”是否还有用?如果“技术”是针对单一设备的使用经验,那这样的“铁饭碗”是否牢靠呢?

图片

  "啊?说改就改啊"

  从我并不多的阅历上看,星球老师所描述的建材厂,似乎与印染行业的工厂更类似,每一个工序往往是工人协作操纵一台机器。据一位在该行业干过学徒工的朋友说,在这个行业,“学技术”确实很重要。然而,掌握了“技术”的老工人能够得到的待遇与地位,与该行业的具体生产组织形态有关。例如,一个机台的工人往往会一起找工作,在工艺较为复杂的工序当中,工人往往是以机台为单位进厂离厂,“散工”往往较少。而不同工序的“老师傅”则在工厂的整个生产组织方面拥有发言权(例如机器更新原材料采购等等),而新厂区建立时,“厂长”往往也会带着一套自己熟悉的“领导班子”(包括管理,乃至有时候也包括具体工序的老师傅)一起前往。事实上,老工人能否获得更高的职位与待遇,也往往依赖于自己所拥有的人脉关系——当扩建新厂的时候,往往老师傅们也有通过个人关系成为更上层的管理的机会。那位朋友的师傅曾经告诫他:“技术很重要,但是我要教你的不止是技术,还有人情世故”

  总之,如果我们的调研强调的是更感性的体验,那么我们做到“知其然”,谈“技术是铁饭碗”,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获取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东西,则必须进一步追根究底,讨论工人所学的“技术”在整个生产组织当中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安排使得“技术”可以给人带来“铁饭碗”。换言之,即便我们认可调研对象,即“群众“才是我们的调研的阅读对象,那我们必须再问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到底是仅仅记录他们的主观感受,让他们“被看见”,还是进一步去追踪他们的处境,以至于能够更好地帮人民群众“算账”?

  关于噪音等职业卫生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关于噪音和粉尘。星球老师提到:

  在生产过程中,有噪音和粉尘侵扰,噪音倒还好(不影响说话),粉尘除了夜班打粉混料时的时候扬荡的多外,其他情况下都可由除尘设备管控到合理范围内。

  一位有自动化行业工作经验的朋友对这些问题非常关注,虽然可能与本文主线无关,但是也不妨分享给大家。他认为,如果严格一些看,评估噪音的标准不应是“是否影响说话”,而是要看噪音是否达到一定分贝(否则就会产生危害)。在工业生产当中,为了屏蔽相关噪音,常见的操作是建立采用隔音设计的操作室。在密闭(如果是非密闭结构,效果会减弱)情况下才有可能将噪音效果削弱。不过,即使在有操作室的情况下 大家也会自备一些耳塞。当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了解,很多朋友都容易忽略噪音问题。

  根据调研内容,该厂工人工作时间远超8小时,我们无法测算车间的具体分贝数。但如果车间用的是大功率设备,很容易就会超过85分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规定:

  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分贝。

  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分贝。

  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分贝。

  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分贝。

  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分贝。

图片

  国标附录提供的噪音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情况参考

  为了达到以上规定,工作地点需要配备以下隔音设备:

  1:基础减振、管道外壳阻尼、软连接

  2、消声器

  3、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障、厂房隔声

  4、吸声喷涂

  5、其他。

  这些是生产设备中的隔音设施,后面具体到人的防护设备,有隔音耳机、耳塞、护听器等等,均应由企业提供。

  另外,该厂生产墙板,我们眼下还不知道墙板的生产成分。如果要讨论生产过程当中的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讨论。包括化学气体防护标准等指标。当然,许多小厂在这类生产安全保护方面往往是普遍地不上心,不达标准。真正能在这些方面做到“合法合规”的,恐怕都是那些成规模的大企业。不过,在具体行业的各种“习惯法”当中,老板与工人往往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哪怕工人本身恶心、焦虑、想吐,但总要想办法自己克服,乃至于把相关行业内部的“职业病”视为一种必须承受的“代价”。

  在劳保方面的问题,在现阶段敦促各种小厂“合规”生产恐怕不太可能。但是对于年轻工人来说,明白一些基本原理,评估在该行业工作的“长期影响”(此类行业的工资当然可能比别的行业高,但是这些工资“高在哪儿”呢?职业健康方面的额外成本也需要考虑),也是工人自己需要清楚的——对一些相关行业的老工人来说,这也是需要自己“算账”的部分。

  结语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星球老师可以达成共识: “我们需要认清社会调查的受众:我认为,真正的社会调查不是对上负责的,你不需要去想领导或者谁谁看到了会怎么样,真正的受众对象是群众本身。”然而,我们想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恰恰在于此:复述群众已经知道的信息,是否是真正“以群众本身为受众”的调研最好的方式?在我们看来,恐怕并不是这样:我们不需要帮“群众”做“群众”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说,如果和一个工人聊到老板,许多老工人自然会有自己的一套区分“好老板”与“坏老板”的经验。更进一步说,大家都想要“好老板”——从星球老师调研中提到的这位建材厂老板,到于东来。从我们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来说,期待“好老板”比思考一些更沉重的现实更加容易被接受,毕竟“明天会更好”的期许总比“迎接暴风雨”的焦虑更好受。但是我们认为,调研工作恐怕更需要有“凝视深渊”的勇气——毕竟对工人来说,老板好不好,好老板之后会不会变坏,往往都是不可控的因素。这点其实不用说太多,我们都读过马克思。

  所以这是我们的观点:调研工作需要重视的,是那些溢出一般劳动人民(尤其是刚入行,需要行业“老鸟”指点的劳动者,他们往往是我们的调研最重要的受众)的经验,却又能回应其现实需求,能有助于劳动人民“算账”的内容。要做到这点,我们恰恰就是要有自己的“预设”——你要有自己的问题和判断,这些判断可能被调研中得到的经验事实证伪,群众可能觉得你的东西有偏见,有时甚至可能会被他们觉得特荒谬,被他们反感——被人骂总是不开心的,但是要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必须要做好被“打脸”的风险。如果错了,就虚心接受批评。

  正如某位自媒体大v在某一年的总结中所说:“在‘骂声’中前进”。我想我们最终要做好挨骂和试错的准备,在疑惑与失误中前进。毕竟:

  这的确是个令人疑惑的星球。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看今朝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真不要脸!这么明目张胆
  2. “鸡汤”文重现江湖
  3. 西安这件事,让人既愤怒又心酸,欺负老实人,他们总能有办法!
  4. 弃用余茂春,重用张振熙,有些华裔甘心给特朗普当狗
  5. 特朗普想跟中国联手?我五年前就料到了……
  6. 毛主席的一张罕见照片
  7. 中国不能“弯道超车”?
  8. 舌尖上的淮海战役,吃上看国共两军胜败
  9. 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话,我谈七点看法
  10. 琉球基本情况
  1.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2.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3. 他不是群众
  4. 为了活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上街摆摊,但也难以为继
  5. 莫言对英烈牺牲意义的歪曲
  6. 真不要脸!这么明目张胆
  7. 朝廷和地方的博弈,孤臣干将就是牺牲品
  8. 社会“新四害”,已严重影响老百姓生活,很多人还未察觉
  9. 井冈山观心|《邓选》学习93 劳动致富
  10. 光秃秃的树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我为什么不再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3. 宁波这起事件,荒诞到让人不敢相信!
  4. 【燃烧】谁把老实人逼疯了?年轻人的愤怒之火怎么燃起来的
  5. 鹤岗市公安局局长会场指挥10余警察抓捕副局长
  6. 王泰俊:党建以挣大钱为目的,就是政治投机
  7. 1964年,主席与少奇从分歧到冲突
  8. 谁敢说愿意回到毛泽东时代?
  9. 富得流油,跌得粉碎
  10. 一帮蠢货
  1. 活着的一等功
  2. 美国抛弃了尹锡悦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莫言对英烈牺牲意义的歪曲
  5. 为了活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上街摆摊,但也难以为继
  6. 他不是群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