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遇到四轮车,两轮车退让;同是四轮车,谁晚到中间谁退让
村民自挖768米隧道30多年未发事故
阅读提示
“我们这儿修建的人工隧道,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参观。”前天,巩义市民屈先生向本报反映称,上世纪70年代,南河渡镇石板沟村修筑的768米长单行道穿山隧道,30多年来一直延续两轮让四轮传统,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凿山筑路,石板沟村人用坚强的意志,书写了探索大山外新鲜世界的不竭动力。
现场
768米长隧道引导村民探世界
前天上午11时许,记者在石板沟村南入口处看到,高耸村口的柏木山宛如“拦路虎”,横架石板沟村口。通往村内的柏木山涵洞两侧,书写的毛泽东书法大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记录着它修建的年代。驱车进入隧道,阵阵寒气袭人,幽暗的通道内没有灯光,借着汽车灯光可见砖砌墙面,支撑着土质隧道以防坍塌。
隧道宽约4米,汽车穿行其间缓慢前行,“这么窄的隧道,万一从对面过来一辆车咋办。”驾车置身隧道里,同行的司机发出感叹。村民介绍,这条隧道1970年动工,历时8年才建成通车,隧道总长768米。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家琢磨出“两轮让四轮”的隧道通行法则。72岁的村民付嫣琴说,10多年前,大伙干脆在隧道南侧入口处设立了一个穿越隧道电话,且有专门人员值班,如果从村子里有车辆外出,就赶紧向隧道外通报一声,免得不明情况的车辆进入隧道,两车头碰头拥挤在一起。
智慧
木匠吊线法防止隧道挖偏方向
几年前,随着村子北依黄河边修筑公路,村民们对外界的联系更为便捷,行驶在通达的柏油马路上,当年修筑的柏木山隧道车流量逐渐减少。
“这条隧道,它承载着全村几代人的心血。”昨天,石板沟村65岁的支部委员王仁义称,当年村民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开山筑隧道,前后用了一年时间将隧道挖出成型。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隧道还未启用,就因山土土质疏松坍塌,将大部分隧道洞填埋了。事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积极介入,协助村民把损坏的隧道再次修筑好。王仁义说,当年技术条件落后,手头没有水平仪、开凿隧道专业仪器等,大伙儿就群策群力,最终想了个土法子,就是用木匠的吊线法,爬到大隧道口的两侧,扯起水平垂直线作为打通隧道的两个基点。
这个办法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700多米长的隧道,到南北连接的时候,只打偏了1米左右。现在看到的隧道,就是当年修筑的轮廓,基本上保持一条直线。”王仁义说,2007年,村里又出资把隧道路面进行了柏油硬化。
欣喜
隧道保护完好成旅游景点
尽管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但是铭刻着村民心中记忆的768米长隧道,依然被大家保护得完好,尽量让它发挥自身的功用,“这两年,省城的市民常到这儿游览观赏,不经意之间,它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村民张颜昆说。(记者郭致远文 闫化庄图)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