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强国论坛上对《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讨论比较多。首先声明,我是不看这个剧的,因为我是过来人,对那段历史至今记忆犹新,无须别人来编一堆故事来忽悠我。因此,我的议论仅仅是基于网友对此剧的评论。
昨天,有一位叫“南京涛声依旧”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他们为何诋毁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文章,义正词严地说,此剧创作主要内容是忠于历史,虽然细节上有不真实或错误,这也是一部“反响巨大”的好作品。(注:这个帖子很奇怪,我一上贴回复,就被告知‘上级贴不存在’或是‘回复已经存在,请勿重复回复’。)这些细节,据其他网友指出,包括台词的错误,比如说“出乎意料之外”(“出乎意料”就行了,无须“之外”),“我家离他家近,因此捷足先登”(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等等;还包括画面,将水稻说成麦子(这个比较玄乎);还包括鸡蛋的价格,等等。简言之,按照“南京涛声依旧”网友的逻辑:一部作品,只要政治(主要史实)正确,就是一部好作品。
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是怎么说的。有人说,毛泽东说的就正确吗?在这个年头毛泽东说的也不一定正确。不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就手抄这个讲话,应当算是认可这个讲话的,也就是说,诺贝热文学奖得主认可的讲话,因该算是正确的。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上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个极端严肃的政治剧,而不是戏说娱乐剧。这样一个严肃的政治剧,必须严格按照毛泽东说得“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来评判。毛泽东说得很明确:“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
网友们“吹毛求疵”吹出来那么多的毛病,就连“南京涛声依旧”网友自己都承认,“画面与台词不符合【台词说的是小麦,画面是稻子】那是导演拍摄背景疏忽出了错”,“至于煎饼的成本鸡蛋的价格,是与历史有点出入,毛泽东时代的鸡蛋价格大约5-8分钱一个,三分钱是买不到”。这就说明,这个电视剧是“艺术性较低的”,用“艺术性较低,则是坏的,或较坏的”的电视剧,来表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虽然不能说编导们“别有用心”、“对邓小平诋毁污蔑”(“南京涛声依旧”网友语),至少说明编导们对待这部戏极不严肃,有损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就算不提毛泽东的说法,一部影视作品包含太多虚假的细节,就容易让人怀疑你的“主流”的真实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