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农民的出路——恩格斯如是说
徐全红 2006-4-4
当前理论界对农民问题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谈到这一问题的时候,通常借助于20世纪中叶兴起发展经济学的相关论述。笔者最近有幸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8,第一版),发现恩格斯在19世纪80-90年代对农民问题的理解不亚于当今任何发展经济学家,他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民出路问题的表述,对我国目前正在解决的农民问题,仍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不可能涵盖恩格斯所有的农民思想,只是对恩格斯在书信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一、工业化条件下的农民的出路。
在谈到工业化对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的影响时,恩格斯在1892年至尼.弗.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指出:“……但是,这里有一个重大区别:老的“工场手工业”同现代的“大工业”之间的区别(在农民,即对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小农生产者的影响方面)同1960年的旧式滑堂燧发枪和1892年的7.5毫米新式弹仓式步枪之间的区别是一样的。其次,1680年,小农业还是一种常见生产方式,而大地产只是个别的。今天,大规模使用机器耕作土地已经成为一种常规,而且日益成了唯一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以,看来农民在今天是注定要灭亡的。”
在这里,恩格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工业化(大工业)对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并提出了工业化会“消灭农民”的论断,并且其假定的条件和今天的经济学家地提出的相关论述是一致的,即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会导致农民的灭亡。其实,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和农村生产方式的变改和恩格斯描述的状况何其相似,如何评估中国的工业化对农民的影响和以渐进和谐的方式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1.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恩格斯在1884年12月11日致倍倍尔的信中说:“……其次,由于从事家庭工业的工人通常都经营自己的一小块土地,这就使得有可能把他们的工资压得比其他地方都低。” 恩格斯在1884年12月11日致丹尼尔逊的信中又说:“既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租地的农业工人,一年当中只是在一定时间能找到工作,如果他们只是靠在这一段时间工作得到报酬,在整个事业期间他们就要挨饿,假定这个期间他们没有工作的话。现代资本主义剥夺了农业工人找到这类工作的任何希望。在西欧或东欧,这些困难在可能的限度内是这样解决的:(1)资本家——农场主或土地所有者,在自己农场整年要留下一部分工人,为了尽可能少的支付现金,尽可能让他们使用农场自己使用的东西。(2)所有为维持农业工人冬季生活所需要的东西,通常通过妇女和儿童在新的家庭工业部门劳动来取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诉了我们,即传统的农业部门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因为土地的数量不能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农业的总产量总会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造成整个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农业部门主要使用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技术进步基本上建立在传统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从长期看,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保持稳定,而不能持续增长。也就是说,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工资一般都很低,仅能够维持生存或稍有剩余。要取得高的收入,农民必须到城市找到工作,这就为建立和发展现代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2.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必要条件。恩格斯认为,要想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还必须保证其能自由流动。恩格斯在1882年12月15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谈到封建社会的农民时说:“农奴制的普遍恢复是妨碍十七和十八世纪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原因。……在英国这里,工业向没有行会组织的农村迁移。在德国,这种做法因为农民和从事农业的小城镇居民变为农奴而受到阻遏。”
在这里,恩格斯谈到了这样一个现代经济学常谈到的理论,即工业化是农民在贫困条件下向工业转移为充分条件,以农业劳动力的能够充分流动为必要条件。英国通过“羊吃人”的工业化过程,实现了农民的贫困与破产,在保证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下,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而德国由于采取农奴制,虽然德国农民也贫困,也可能向工业转移,但由于没有保障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使得当时的德国工业化过程陷于停滞。
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应当说,中国的工业化得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是具备的。但由于以户籍制度为堡垒的旧的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很不顺畅。因此,如何解决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诸多制度性问题,显得非常急迫。
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1892年6月18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提到:“就拿英国来说,最后一个新的市场是中国。这一市场的开辟可以使英国的贸易暂时恢复繁荣。因此,英国极力要修建中国的铁路。但是,中国的铁路意味着中国小农经济和家庭工业整个基础的破坏。由于那里甚至没有中国的大工业来予以平衡,亿万居民将陷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其后果将出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移民,可憎的中国人将充斥美洲、亚洲和欧洲,并将在劳动市场上以中国的生活水准及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准,同美洲、澳洲和欧洲的的工人展开竞争。如果那时欧洲的整个生产体系还没有改变,那就一定要改变。”
这里恩格斯讲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问题,即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一定要和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适应。中国目前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如何调整工业结构,处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以提高城市对过剩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村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变得刻不容缓。
三、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恩格斯在1882年12月22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谈到:“……因此,一切工业劳动者都要靠农业、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的产品维持生活这一尽人皆知的经济事实……。”这一表述实际讲到了一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因为工业化过程中吸收的农村劳动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农业剩余作保证,否则,工业化过程将受到限制。
四、工业化与国内统一市场
恩格斯在1892年6月18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指出:“要知道,大工业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他在建立本国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同时又在破坏这一市场。他在建立国内市场时,破坏着农民家庭工业的基础。但是,没有家庭工业,农民就无法生存,他们作为农民在遭受破产。他们的购买力降到最低点,而他们作为无产者在还没有适应新的生存条件之前,对新出现的工业企业来说,将是极其匮乏的市场。” 在1892年3月15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恩格斯又指出:“目前你们国家的情况,我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的情况相似。在法国,也是通过柯尔贝尔的保护关税制为工场手工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三十年后人们才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只有靠牺牲农民的利益才能够建立起来。农民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为货币经济所排挤。国内市场建立起来,但同时,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又几乎完全被破坏。其原因在于这个过程本身和经济必然性赖以实现的从未有过的力量的作用,还在于对钱和人的需求的增加……”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工业化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工业化需要农民的破产以满足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但这将导致农民的贫困,消费能力降低到无法满足大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最低消费,国内市场的统一性遭到破坏,最终将阻遏一国工业化进程。因此,在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良性互动,以维护国内市场的统一性。
(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