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坚守与写作的快乐
——读欧阳杏蓬的散文集《一生两半》
不知道欧阳杏蓬知道不知道有句话叫“文人宜散不宜聚”,但他至今为止,都是生活在文人的圈子之外的,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没有“匠味”,像所有打工作家的作品,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读他的《以孤独的名义》、《缤纷湘南》和《广州读本》,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思想不受束缚的业务写泼洒在字里行间的自由与真情。
前几天,又读到了他新文集《一生两半》的大样。
《一生两半》分为“亲情”“乡情”“他乡生活”“我思我想”和“时间碎片”五个部分。
“亲情”部分我是揪着心读完的。欧阳杏蓬写了他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孩子在扮演留守儿童,时而跟随父母在他乡迁徙。在这份“拿不起放不下” 的情感中,欧阳杏蓬一口气写下了《你的忧郁我的魂》、《落日时分 我在想你》、《我走了,你留下》、《三岁孩子》、《爸爸的江湖》和《娃们,你们像子弹》一干文章,催人泪下,也在令人思考。民工、留守儿童的当事人的思想与遭遇,令人感到十分沉重。
“乡情”部分里,欧阳杏蓬仍以他那块还不及邮票大的“湘南”为对象,一边写当年的风土人情,一边寻找正在消失的故乡。《墓边映山红》、《青山尾》、《日不落的地方》等篇章都值得一读。
“他乡生活”部分里,欧阳杏蓬既是一个外来者,也是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边缘人。《在太阳落城》、《穿过开满鲜花的城市》、《从广州到佛山》、《海边的深圳》、《客居地春天的夜晚》等文章里,我们都感受得到内心世界的纠结情绪。在《客居地春天的夜晚》写道“现在,乡愁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在与现实斗争着,让我们在寂静无声中,悄然作出选择,是回乡,还是留在这个城市里,继续为物质而奋斗。经过这么多年的颠沛流离,或者过了这么多年魂不守舍提心吊胆的日子,内心里已经觉得受够了,困了,倦了,随时都产生一种撤离的想法。”
“我思我想”的部分,俨然像一个思想者,从他的社会角色跳脱了出来,进入了一种深思状态。《做一个平凡的人》、《温暖之念》、《软蛋》、《无旋律生活》的写作视角都很独特,已经从移动打工作家中解脱出来,反思生活、人性和物质。他在《无旋律生活》写的“我们的一生,只为一部鸿篇巨制的作品里做没有意义的一个符号,有的在镜头前一晃而过,有的准备了一生,甚至连一个镜头都没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笑一笑,因为,我们还健康,还可以继续为生活担当。虽然远离了崇高,但我们并没有堕落,我们仍在坚守,虽然没有价值,但这一种坚守,已成为我们这一个民族的习惯。”成了生活的一种参照。
“时间碎片”专辑里探讨的生存和死亡话题十分沉重。《葬歌》、《天堂碎片》等篇章可以一读再读。我无法给欧阳杏蓬准确的定位,或者他本人也不在乎他是什么类型。他在写作,他在快乐,这种状态才是他真实的创作状态。他不是标准文人,甚至跟文人沾不上边,他在努力生活,因为如此,他的文字才单纯得耐看。
在《后记》里,欧阳杏蓬写道“我的生命,一半在家乡,一半在他乡。”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一生两半》原来如此。或许他想做一个民工的代言人,但他做不到,他的文笔太温婉,已经超越了他生活的现实,这是他的功力所在,对自己和生存的超越。在对生活的书写中,这本书是具有相当深度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