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向左,美国向右?》这本书很有意思。书阿努·帕塔宁2008年跟随美国丈夫赴美生活,期间担任美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撰稿人、客座记者,2018年左右又举家返回了芬兰生活。
这本书详细对照了芬兰为代表的北欧资本主义模式,与美式资本主义模式的优劣,凸显出北欧模式的优势:善待员工,慷慨赋予各种假期和社会福利;发展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淡化社会竞争压力,使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不再成为“卷”的代名词或者说分类标准;较低成本维系了较高水准的公共医疗服务;发展出很高水准的养老服务体系,耗资不高,但对待老龄尤其是高龄老人较为友好。
美式资本主义一贯自诩“小政府”,但美国的税法为代表的法律体系却非常繁复,以至于美国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居民都必须聘用专门的会计师来帮助报税。相较之下,芬兰等北欧国家的政府更像是小政府,按照书的亲身体验,在芬兰报税非常清晰而简单。
而且,芬兰的税收体系主要面向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居民,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减税已经使得工薪阶层成为主要的税负承担者(富豪则成为减税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连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超级富豪都因为自己纳税甚至比秘书还少而感到羞愧。书以芬兰、瑞典、挪威等国的案例指出,虽然北欧国家对于富豪的征税比例比较高,但并未产生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抑制创新、造成金融活力不足等问题。
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以及联邦(参众)议员、各州州长的选举中,经常出现候选人渲染征税增加、福利增长会有损资本主义活力,甚至践踏公民自由的言论。虽然,美国的政治学家、经济学者其实完全可以看到北欧国家的例子,但是却往往将北欧国家说成是类同于苏联那样,认为不利于个人主义发展。书的观点恰恰相反,指出在充分提供公民福利的基础上,才可能为发展个人自由创造条件,“强烈的个人主义气质正是构成北欧社会的基石之一”。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书中介绍了芬兰的生育保障,包括相关的产假、陪护假等制度安排。比如,每对父母最低的育儿假期在九个月左右。在芬兰,孩子出生后三年内,家长有权随时回去工作,交替照看孩子,薪资、工作机会等不受影响。而在孩子三岁后,芬兰还有国家补贴的日托中心为之提供服务。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在于,“个体强则家兴”,反过来,给予适龄婚育人口以比较好的生育制度、福利保障,不仅仅可以促成社会人口的良性增长,保障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还能切实起到减负的作用,避免中青年适龄人口在婚育后陷入家庭与工作两方面事务难以兼顾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受益于芬兰国家、社会的帮助,芬兰的孩子从小就得以不断降低在生活、经济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更早地成长为社会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相较之下,在美式制度环境下,每个生育、养育长大的孩子,实际上耗费了家庭的大量投资和精力,对于家庭的依赖度就很高,反而更可能成为难以自立的“巨婴”。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书中指出,北欧的社会福利也并不像美国人所设想的那样,会造成大量的“福利女王”。事实上,北欧经验的核心是促进女性在婚育后继续留在职场,继续投资于自身的职业技能,继续筹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芬兰的教育,其实可以解释这个国家为什么有能力、有意识、有财力维持覆盖如此之广的公民福利。书指出,芬兰1917年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独立,但在二战结束后也仍然是个穷国,除了森林以外没有其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没有海外殖民地为本土“输血”。所以,这种情况下,芬兰除了老老实实发展教育,然后通过培养的人才发展产业,再用税收不断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发展水平,才可能养活自己,才可能迎来富足的生活——良好的教育体系,才能让适龄婚育人口也就是社会的中坚人群,尽可能摆脱后顾之忧去投入工作。芬兰人在当时的选择,并没有效仿美国引进、发展私立教育,而是分步骤筹建并最终推广统一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由国家出资建立。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书中甚至想到了反对意见者的观点,并给出了回应说明。中文互联网上,曾经有人谈到芬兰模式,认为芬兰是个小国家,族裔单一,而美国等国家地域辽阔、人口较多,所以不认为芬兰模式具有可复制性。问题在于,美国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问题,其实是美国大多数州共同存在的。美国的这些政策困局,不同程度上出现在各州,而美国的州和地方权限本身较大。美国的州,与芬兰的规模就差不多,也就是说,至少在美国很多州,完全可以通过引进芬兰哪怕部分经验,来摆脱政策困境、走出政治困境。
在分析美国的医疗困境(美国的医疗总支出、人均支出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一,服务水平和供给质量却位列倒数第一)后,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
所评图书:
书名:《北欧向左,美国向右?》
:(芬)阿努·帕塔宁
译者:江琬琳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2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