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是初中毕业生,三年前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壮志回到了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当时,我想:农村是一座大熔炉,是锻炼人的地方,有志青年应当争取到农村去磨炼磨炼,向农民学习优秀的品质,使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成熟起来,实现“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理想。如今三年过去了。艰苦的劳动生活使我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对于自己的成长确实有不少帮助。但是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觉得从农民身上很难学到什么。说句老实话,论革命道理,他不如我懂得多;对新技术,他们许多人不大相信,非得有十成把握了才肯点头,就连一些队干部也是这样;有些农民至今还有迷信思想。编辑同志,我这种看法对不对呢?
河北永年李信之
信之同志:
我也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回到农村已十年多了。现在我想就向农民学习优秀品质的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不见得对,欢迎你一起来探讨。
我在初中毕业之前,总觉得自己很“进步”,农民很“落后”。从思想深处瞧不起农民,自视清高。但是和农民共同生活以后,逐渐发现农民在很多主要的方面,比自己进步得多,品质很好,风格很高。通过实际的教育,使我扭转了错误的偏见。他们那些优秀品德是值得我们老老实实地学习一辈子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贫农、下中农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热爱集体的思想和朴朴实实的作风。他们立场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坚决;他们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他们实实在在,不爱夸耀自己,不说自己办不到的话。贫农、下中农的这些优秀品德,是在实际斗争中养成的。由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我从心里热爱这些脸色黑红、不怕严寒酷暑的劳动者,愿意做他们的小学生,老老实实地向他们学习。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实际感受。
毛主席说,贫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坚决。从我们村里的实际情况看,的确是这样的。一九五三年,我们村办起了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可是,不到半年时间,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和新办社没有经验,有些中农社员闹着要退社。贫农社员们却毫不动摇,对党支书表示:谁退社咱也不退社。由于贫农社员坚决办社员,这个初级社不但没有垮,而且在一九五四年获得了大丰收。这个初级社成了我们村后来办高级社、办人民公社的基础。
一九五五年春天,初级社为了找肥源,在街上脱了很多坯,准备换炕。当时我在社里睡觉,晚上帮助照管东西。一天,我睡得较晚,一觉就睡到了天亮。早晨出屋一看,满院都是水,知道夜里下了场雨。
我想:“糟糕,坯一定让雨淋坏了。”当时真恨自己,为啥睡得这样死,连外边下雨都不知道呢?这得使社里受多大损失啊!可是当我跑到街上一看,坯都用柴禾盖得严严实实。这时我的心里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社里有这么多好社员为集体操心,惭愧的是自己不如一般社员经心。
回家吃早饭时,父亲指着我的鼻梁说:“大伙都起来顶雨背坯,你怎么没有去呀!都照你这样下去,我们这个社还搞不搞啊?”当时我只觉得脸热辣辣的,不知怎么说才好。
同年麦收时,麦子都拉到场里去了。地离家有一里地远。这天晚上邻村有电影,大家都看电影去了。电影还没有放映完,就变了天,雷雨快来啦!大家都往回跑。我跑到半路突然想起了场里还有很多麦子没有盖好,马上转过来向场里跑去。这时天漆黑,路又远,庄稼又高,真有些胆寒,我有点动摇了。
这时听到后边传来社员的脚步声,才又壮起胆子跑到场里去。到场里一看,麦子又早被社员们苫好了。通过这些事实,我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农民进步,他们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比我强得多。从中也可以看到,农民嘴上不一定讲多少革命道理,实际上革命道理比我们懂得多,而且能够身体力行。
你在信里说,农民思想保守,“对新技术,他们许多人不大相信,非得有十成把握了才肯点头”。我觉得你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农民是讲究实际的。对待新事物,一开始可能接受得慢一些,甚至使人觉得有股子“顽固”劲儿。但是当这些新事物表现出了伟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农民马上就会变成为新事物的热烈支持者、推广者。
解放以来,各地农村都推广了许多新品种、新技术,没有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和推广,怎么可能呢?!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农民对新技术的积极性,给他们扣上“保守派”的帽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是有切身感受的。
一年春天,我们推行甘薯浸种,洧灭黑斑病。开始很多社员想不通。有的人用手试试水有多热,能不能烫坏薯种。当他们的手被水烫得缩回来时,对浸种更表示怀疑了。在领导的耐心说服和支持下,我们只试验了一部分。
隔不多久,没有浸种的薯炕,比浸过种的炕晚七、八天出秧,并且染上了黑斑病。在事实面前,人们由反对变为支持。以后推广其他的农业技术也容易多了。
一开始他们为啥反对呢?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我觉得是好现象。因为他们对集体事业很关心,生怕有谁弄糟了,使集体财物受了损失。这说明他们是热爱集体事业的。农民是讲究实际的。一旦有了事实,他们就马上会改变看法。正因为如此,党从来教导我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先通过小型试验。讲究实际,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还有这样一件事。一九五八年春,我们搞起了一个青年生产队,计划亩产一千斤。当我找老农边大伯商量时,他却摇头,认为不可能实现。他说:“你们有这样的胆量,劲头这样足,是好的。但要真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不实在的事情说他干啥!”
听了他的话,我们不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反而把计划指标又提高到二千斤。边大伯看到后说:“这简直是开玩笑,哪里是计划!”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空话,要讲实在点。”
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委屈,觉得太瞧不起青年人了,他太保守了。但是到秋收时,青年生产队一百五十亩地平均亩产六百八十斤,只有三亩多穗高粱亩产一千二百六十斤。事实证明老农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我为说了空话感到很惭愧。
可是边大伯却兴冲冲地找到我说:“真了不起,凭我们这些人能打这么多粮食,是天大的喜事。我六十多岁了,连想都没敢想到这些。”这些话说得我脸不知往哪里搁。他不仅没有责备我,反而加以鼓励,农民多厚道呀!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刻。
十年来的农村生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真正地向农民学习,必须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阶级感情的问题,一个是思想方法的问题。
我们要真正地认识农民,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是说,要在思想感情上同农民打成一片。如果同农民在感情上格格不入,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曾讲过自己的感情变化那一段话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他说:“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你看,思想感情变化了,对人的看法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们知识青年来到农村,一定要加紧思想改造,丢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在思想感情上同农民打成一片,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觉得农民干净,越来越觉得农民的品质好了。
要真正认识农民,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应承认,农民也有缺点,例如小生产、小私有地位给他们带来的狭隘性和自私心理。但是,严重地存在这些缺点的,在农民中只占一小部分,而占农民大多数的贫农、下中农,在党的长期领导与教育下,阶级觉悟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逐渐克服着自己的缺点与弱点。他们听党的话,热爱集体经济,积极支持和接受新事物;他们中的先进人物,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成员。这些,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主流的一面,十个指头中九个指头的一面。我们看人看事,一定要学会看主流,看九个指头,这样,才能看得正确。
同时,当我们对农民有了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之后,再看某些农民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还应正确地加以分析,并正确地对待它才行。比如某些农民还有狭隘性、自私心理以及迷信思想等等,应该认识到这是由于几千年来,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经营着小块土地,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原因造成的,是旧社会带给他们的影响。
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正确认识之后,我们知识青年就不应该抱着“厌恶”的个人情绪来对待某些农民的缺点,而应该在党的领导下,满腔热情地、积极地去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好的风俗和落后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树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是放在我们这一代青年肩上的任务。
二十六年前,毛主席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这个指示是极为重要的。今天,广大知识青年奔向农业第一线,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正是按照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做的,这是青年的一条革命的道路。但是走向农村,这还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努力解决和农民“相结合”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来说,首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农民学习、特别要学习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先当小学生,而后当先生。我们要善于从一件件看来似乎不大的事情中去体会、去学习农民的优点。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伟大理想。
上面说的,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供你参考。愿我们携手前进。
河北昌黎县封台公社左封台村知识青年 龙万顺
1965年x月x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