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冬天,我刚学会逛论坛,第一次上去,迎头看见的一句话就是:70年代人,你们老了,该退场了。
其时学校里正流行“新青年”丛书和“网络文学”。隐约听人说过,这都算是70年代人的东西。我一向来落后,未能与逢其盛,翻也不曾翻过。看到说“70年代人老了”这样的话,不觉有些诧异。后来在网上逛得时间长了,才渐渐明白,当时网上正在进行“70VS80”的大战,这便是当时80年代人进攻的号角。既然不过是对手间的相互喊话,自然无须在意。不过,这也算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人是可以以70、80这样的方式命名的,觉得未免有些荒唐。后来又陆续看过一些五四一代、四五一代如何如何的文字,才渐渐觉得这事并不那么简单。再后来,就是“80后文学”、“80后思想”一类的字眼不断出现,又不断被传媒资本主义时代的词语浪潮打翻。看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如今再回头来看,其实都是无历史的恐慌下的并发症。五四一代是革命的一代,四五一代是激情燃烧的一代,70也算是多少沾了点理想主义的光的一代,只有80一代上不接天下不着地,轻飘飘地没有质感。革命的一代吆喝启蒙,激情燃烧的一代可以忏悔青春,70一代也可以把自己的堕落解释成理想主义破灭之后的虚无。怎么说,各自都算是有个过程,只有80一代生在改革开放中,长在商业主义里,什么都挨不上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看似对什么都有兴趣,又似乎对什么都只是三分钟热情;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与自己无关,直似《阿甘正传》里的那根羽毛一般。
走过夜路的人都知道,大声喊叫可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恐惧。80一代的喧嚣其实也可做如是观,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壮胆罢了。那些大张声势的姿势,那些声嘶力竭的口号,那些故做的哀伤和虚伪的高深,无一例外。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些声势和口号背后的自己有多虚弱。
80一代是最无自由精神的计划生育的产物,但却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富于游戏精神。无论是对什么,他们总能以八卦的姿态介入。比起历史的宏大叙事来,他们更爱好旮旯角落里的零碎,并敢于用这些拣来的零碎攻击任何与崇高、伟大相关的人和事。他们中读过四大名著的人的比例远高于父辈,但他们宁愿相信《红楼梦》的主题是意淫,《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阴谋,《水浒》的主题是抢劫,《西游记》的主题是旅行,而不愿相信这些作品里的第一主题爱情、英雄、义气和虔敬。因为这些品质对他们来说,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他们是不肯相信的。
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的生存经验和习惯里从来没有分享、协作和帮助,只有占有、索取和自大。他们从不利人,专门利己,除了自己,谁也不信。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嘴里的“我们是谁”始终是以反思和忏悔的姿态出现的,而80一代嘴里的“我们是谁”却更多的只是自恋的抒情。甚至“我们”这样的词语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奢侈了。所以,他们对父辈的故事里的革命、拯救与告别革命之类的主题感到本能的厌烦。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对别人负有什么责任,民族、国家、政治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他们的身体与内心都无法因为这些而激动。
他们关心的始终是“我”,他们对任何东西的兴趣的理由从来都是“我喜欢”、“我愿意”。而且,稍微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相比于真实的历史,他们更喜欢架空的历史;相比于历史中的苦难,他们更喜欢历史中的光荣。他们天生就是用身体直觉感受世界的一代,身体无法感觉到的东西,始终在他们的生命感觉之外。
从表面看,这两年的情况有所好转,架空历史的小说与历史散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社会热点。而这一波全民学历史的高潮正是80后一代。与历史最无关系的一代,为什么突然之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以前见过一个算是富人的人,爱好收藏。我问他为什么喜欢这些旧东西?他说,我们以前什么都没有,也没什么文化,被人看不起,现在我们有钱了,就想什么都有。但是什么都是可以用钱买的,只有文化这个东西买不来,看见有文化的人,我们还是心里发虚。现在好了,大家有了这个办法,收藏古董。什么是文化?不就是历史嘛,有了历史,也就有了文化。我们是没读过大学,没有文凭,但是我们有古董了。古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有了这个,我们就有了历史,就觉得心里塌实多了。
80一代对历史的兴趣与此类似。他们以为能够谈论历史,能够因此而激动,便已占有了历史,把自己镶嵌在了历史的背景上,从历史之外进入了历史之中。历史之于他们,其实就如同文化兴奋剂。至于兴奋剂效用过去之后,这是不用考虑的。
好在历史毕竟是历史,到底不是兴奋剂。当我们与历史中的祖先一起激动的时候,祖先的血液就已进入我们的身体流淌,祖先的荣耀就已经唤醒我们的意识,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甚至2000后,都会成为一个历史的人。到那时,“80一代”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也就长大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