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大概是厉以宁先生近年来最为忙碌的一周。据11月18日《时代信报》称,“上周以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重庆掀起了一场‘宏观经济’的风暴,其所到之处,受到商家和业界人士近乎疯狂的‘围攻’。追捧者明确希望从经济学家高深的理论中寻找一些可以‘一招致胜’的法宝。”好家伙!这位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中的“魁首”人物,自国内关于国企改革大讨论以来已经沉寂多时,面对“追捧者”近乎疯狂的“围攻”和对“一招致胜”法宝的渴求,终于又开始以“高深的理论”来“指点江山”了。
或许是因为厉先生“功底深厚”和“高瞻远瞩”,谈起来总是洋洋洒洒,一付居高临下,志得意满的样子,常让人听起来徒生“崇拜”之意。可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却又感到有点不对。在厉先生“慷慨指点”的“招术”后面,似乎总隐含着一种别有用心。而这种“用心”显然是处心积虑后的“研究成果”。为此,笔者再举一例供网友们思考。
《时代信报》的记者向厉以宁问了一个问题,“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大量的工人下岗,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厉以宁回答说,“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其中之一,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就有收入,收入要花掉,就会带动另外的人就业;另外的人就业,也要花掉收入,又会带动一批人就业,如此类推,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乘数效应’。减员增效从宏观来说,是根本错误的。”
其实,细心的人可以对照记者的提问与厉以宁回答中看出个中奥秘。因为记者明明在问,“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大量的工人下岗,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而厉以宁的回答恰恰回避了“产权制度改革以来”这一特定时段这个关键词,却迅速将话题转换到了“减员增效”上来。厉先生先是告诫我们必须明白什么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对此将另行撰文评论),甚至于厉以宁还要作出一付为民登高疾呼的样子,声称“减员增效从宏观来说,是根本错误的”。只可惜再愚蠢的人也知道,“减员增效”当然是对企业这一“微观”而言,因为被“减员”的人们依然还在中国境内,“宏观”上当然未能“减员”。
类似的话,厉以宁在另一个场合也说过。据《重庆晚报》11月14日一篇题为“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渝演讲:裁人先裁工资最高的”文章称: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毫不客气“批判”目前的减员增效方式。“我国下岗工人方面的矛盾为何这样多,主要是企业一味追逐效益,实施减员增效造成的。”
这里,厉以宁又把指责的矛头转向了企业,认为造成工人下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一味追逐效益,实施减员增效”。厉以宁说,“很多企业动不动以‘减员增效’进行裁员,而被裁掉的员工,往往是年龄比较大的、女的和没得关系的。事实上,这种裁员模式一点都不科学。首先,我国有10几亿人口,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减员肯定会使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其次,很多人搞不懂的“4050”人员,恰恰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浪费;减员增效对经济还有负作用,失业人员一多,会积聚很多社会矛盾,使经济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解决我国就业,应该采取的方式是‘就业扩大就业’,即:让已就业的通过扩大消费来带动未就业的。” 厉以宁甚至还作出呼吁,“我们企业裁员时多动动脑子,为职工今后的生活着想。”在这里,且莫说厉以宁的“让已就业的通过扩大消费来带动未就业的”这个过程究竟有多长,也莫说现在为什么“本在就业的变成未就业的”会愈来愈多,可以明显感到的是,厉以宁仍然在竭力回避工人下岗与所谓“国企产权改革”之间的关系。
有的人看了厉以宁所讲的这些话,很受感动。认为厉教授终于也为下岗工人说话了。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厉以宁看到在国企改革讨论中百姓对主流经济学家的强烈反感而迅速“变脸”。其实,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再对照一下厉以宁所说的全部内容,才会明白厉以宁的真实用意。
其一是“减员增效”是怎么提出来的?其实大家都明白,“减员增效” 是在朱容基总理任内,作为加强国企经营管理,扭转国企亏损局面,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的。这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因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普遍由于冗员太多,严重影响国企效率。这个道理十分简单,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也是理解的。否则,所谓的“国企改革”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必要的前提。因此,“减员增效”这个提法也是写入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文件中的。在笔者看来,“减员”当然未必“增效”,这与“减哪种员”和“怎样减”有很大关系,这只能是加强国企管理和深化国企改革系列措施中的一项而已。但“减员”和“消肿”的确是当时国企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然,有一点也是非常明确的,“减员增效”这个提法也确实不是由厉以宁提出来的。
其二是大批下岗工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对第二个问题就更要进行具体分析。自从国企实行“减员增效”的改革以来,下岗工人愈来愈多。但从国企改革进入“改制”阶段,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实际上执行的是以“私有化”为取向的所谓“产权改革”。而正是这样的改革迅速造成了大量的国企员工下岗失业,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增加。所谓大批员工“买断工龄”一说,也主要是在进入国企“改制”后出现的。在“减员增效”初期,“下岗”还仅仅是一种“待业”形式,地方政府和原国企还大多设有“再就业中心”帮助下岗工人通过多种途径就业,并成立一些辅业的外围公司来安排下岗员工。那么,在国企推行改制后出现的大量下岗失业工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下岗”与“减员增效”时的“下岗”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或改制完成后的“新主人”根据自已的意志以“体制改革”的名义而不是以“减员增效”的名义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中下岗的工人,他们大多在“买断工龄”后被直接抛向了社会,与原企业已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下岗”就是真正的“失业”。从实际情况看,因国企“改制”而造成的“下岗”失业工人数量要远远大于因“减员增效”所造成的“减员”数量。
所以,目前在下岗失业工人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由于国企改制过程缺乏公开、公平和公正,出现了大量腐败行为;工人们不满原国企领导在企业改制中以权谋私,损害职工利益而产生的。实际上,归根到底是由于国企改制走上邪路所引起的。但厉以宁的看法不然。据《重庆晚报》报导称,厉以宁“除‘批判’减员增效外,还对企业鼓励职工买断工龄深恶痛绝,结果造成很多职工把买断工龄时的钱花完后,不是找企业闹事就是搞上访。”这是厉以宁首次表示对“买断工龄”这种企业行为的“深恶痛绝”。但后面的“结果”就有点荒唐了,这哪里是在批评企业“买断工龄”的做法,分明是在责怪职工“花完钱”后无理“闹事”和“上访”。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难道不清楚百姓现在对国企改革和改制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最为不满?
或许有人会说,厉以宁不是明确反对“减员增效”和“买断工龄”吗?不,他不过是为了回避“产权制度改革”而故意作秀而已。他借与其本人无关的“减员增效”和“买断工龄”的具体做法大作文章,实际上,就是为了躲避记者提问中关于“产权制度改革”的要害之处。所以,即便从厉以宁表面上表达的意思看,也仅仅只是反对这种“减员”和“买断”的方式而已。实际上,他既没有反对“减员”,也没有反对“买断”。他提倡的是一种所谓的“厉氏裁员法”。而这个“厉氏裁员法”的矛盾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重庆晚报》报道,厉以宁称,“如果企业人多了怎办?”厉以宁语惊四座“先把工资最高的裁掉。” 他说,“美国就采取这种裁员模式,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厉以宁认为此举好处至少有两点:因为企业每给员工涨一级工资,就意味着该员工离被裁掉更近了一步,为了不被裁,员工肯定会拼命为企业做贡献,从而相应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其次,裁掉一个工资最高的员工,可以养活更多工资低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加起来创造的效益并不比一位高工资员工少,何况高工资员工的谋生能力更强。还有,也可借鉴瑞典的裁员模式,裁员先裁进厂时间最短的。厉以宁认为,这样可以让年龄大、工龄长的职工安心工作,对社会稳定也有好处。
首先,厉以宁又在自立“模式”。也许是我们此等百姓见识浅薄,依笔者看来,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企业“裁员”总是根据本企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来具体决定。而裁去“冗员”(包括因企业业务变动而不适合本企业工作的员工)是一般的通常做法。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泰斗”式人物,厉以宁居然振振有词地公开宣称,美国是采用“先把工资最高的裁掉。”这种模式,而瑞典则是采用“裁员先裁进厂时间最短的”模式。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一个国家的个别企业可能采取一种特定的“裁员模式”,但将一种“裁员模式”定义为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模式”,不知厉以宁发出如此“惊人之语”究竟有何依据?!如此说来,中国还有所谓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之说。不少中小型国企改制后“裁员”则大有“先裁非亲非故者”的做法,莫非这也可以称为中国企业的“裁员模式”?
其次,厉以宁认为,“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这样就可以出现“为了不被裁,员工肯定会拼命为企业做贡献”。这就真有点使人莫名其妙了。果若如此,“贡献”越大,理所当然加薪越快,那也就会越早被“裁员”。这岂非自相矛盾?另外,在任何一个企业中,一般来说,由于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总是由下而上提升的。“工资最高的”一批人通常是企业的管理技术骨干。所以,在裁去冗员后,上一层的职员很容易地接任或兼任原来下一层(或同层)员工的工作,从而使企业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而下层员工由于普遍缺乏上层员工的工作经验,一般在短期内均难以接替上层员工的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瑞典模式”的主要依据。但这种做法也势必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所以,笼统地以“裁掉一个工资最高的员工,可以养活更多工资低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加起来创造的效益并不比一位高工资员工少”来进行比较,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才是最不科学的。如若不信,厉先生可去问问任何一个民企老板,他们会采用“厉氏裁员法”吗?
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的国企采用“厉氏裁员法”,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当然,国企负责人不会先裁自已,就只有先将国企中“工资最高的”一批管理技术骨干裁掉,这样,国企将加速走向“灭亡”;其次,如此一来,最了解国企上层情况又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骨干可以迅速被排除,基层员工将会成为一盘散沙;而且,提出这一主张,还可以挑起上下层职工之间的矛盾情绪,转移职工对国企负责人的注意力;企业岂非成为国企负责人的手中玩物,这将为推行“产权改制”创造多么好的条件;这可真是一个“一石三乌”的好主意!
还有,厉以宁似乎为了证明其是真心为百姓着想,有意举了一个辽宁某煤矿将下岗工人买断工龄的钱集中去农村再就业的例子。可是,请问厉先生,这种情况在大量中小国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为民营或私营企业的情况下,能实现吗?更何况,要是让工人下乡开辟新的产业后大部分都能迅速致富,那么,我国的“三农”问题只要再来一次“上山下乡”运动也就能万事大吉了。以这样的个别例子来指导“宏观”上的经济问题,厉先生真是太天真了!
综上所述,厉以宁此次在重庆等地提出的所谓“新观点”实在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别有用心之言。其目的之一是推卸责任。即推卸因其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张而产生严重社会后果的责任;其次是转移目标。即企图将百姓对以私有化为取向的国企产权改革所造成大批职工被迫下岗失业的不满转移到所谓的“减员增效”上去。还有就是误导改革。即向国企改革推销其所谓的厉氏“减员增效”法。总而言之,是竭力将正在进行中的国企改革大讨论的水搅浑,搅浑,再搅浑。
不过,无可否认,厉以宁还是有一点令人佩服之处。那就是在全国百姓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大讨论之际,厉先生居然能从容淡定,轻而易举地和记者大耍“太极”,以惯用的“答非所问”和“似是而非”的“高深理论”将年轻记者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且还要让你为他作义务宣传员。不赖,厉以宁真可谓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主流经济学家”,岂是张维迎之流可以望其项背?真是不赖!
2004年11月20日
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17:24 时代信报
信报主笔范时勇/文 信报记者张秀良
上周以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重庆掀起了一场“宏观经济”的风暴,其所到之处,受到商家和业界人士近乎疯狂的“围攻”。追捧者明确希望从经济学家高深的理论中寻找一些可以“一招致胜”的法宝。
。。。。。。。
时代信报: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大量的工人下岗,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厉以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其中之一,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就有收入,收入要花掉,就会带动另外的人就业;另外的人就业,也要花掉收入,又会带动一批人就业,如此类推,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乘数效应”。减员增效从宏观来说,是根本错误的。
在裁员问题上,全世界有两种模式:一是瑞典模式,谁进厂时间最短就裁谁,除非有特殊贡献。道理很简单,进厂时间最短,对企业的贡献就最少。二是美国模式,谁工资最高就裁谁。美国是一个重效益的国家,你的工资高,就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否则就有被裁掉的危险。最不好的裁员模式在我国:谁年纪大就裁谁。既不符合瑞典模式,也不符合美国模式。
同样的道理,经济学还有两个基本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
。。。。。。
稿件来源: 重庆晚报 编辑: 虞佳佳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渝演讲:裁人先裁工资最高的
--------------------------------------------------------------------------------
http://www.xinhua023.com/ 2004年11月14日 10:22
“我国下岗工人方面的矛盾为何这样多,主要是企业一味追逐效益,实施减员增效造成的。”昨日,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毫不客气“批判”目前的减员增效方式。
减员增效“不科学”
厉以宁称,很多企业动不动以“减员增效”进行裁员,而被裁掉的员工,往往是年龄比较大的、女的和没得关系的。
事实上,这种裁员模式一点都不科学。首先,我国有10几亿人口,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减员肯定会使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其次,很多人搞不懂的“4050”人员,恰恰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浪费;减员增效对经济还有负作用,失业人员一多,会积聚很多社会矛盾,使经济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
解决我国就业,应该采取的方式是“就业扩大就业”,即:让已就业的通过扩大消费来带动未就业的。
先裁工资最高的
如果企业人多了怎办?厉以宁语惊四座“先把工资最高的裁掉。”
他说,美国就采取这种裁员模式,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厉以宁认为此举好处至少有两点:因为企业每给员工涨一级工资,就意味着该员工离被裁掉更近了一步,为了不被裁,员工肯定会拼命为企业做贡献,从而相应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其次,裁掉一个工资最高的员工,可以养活更多工资低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加起来创造的效益并不比一位高工资员工少,何况高工资员工的谋生能力更强。
还有,也可借鉴瑞典的裁员模式,裁员先裁进厂时间最短的。厉以宁认为,这样可以让年龄大、工龄长的职工安心工作,对社会稳定也有好处。
不提倡买断工龄
除“批判”减员增效外,还对企业鼓励职工买断工龄深恶痛绝,结果造成很多职工把买断工龄时的钱花完后,不是找企业闹事就是搞上访。
他举了一个例子:辽宁某市煤矿破了产,职工面临下岗,但煤矿方面并没有鼓励职工买断工龄,而是把本该一次性补给职工的钱拿到农村去租地和盖房,让本该下岗的职工到农村去搞农业产业经济,有的种菜,有的栽花,没过多久这些人都富起来了。
这些本该下岗的职工现在的说法是:我们不是农民,也不是城市人,而是农村新型的民营经营者。城里人上班时间在城里,周末想到农村散心;而我们却有两套房子,上班时间住农村,周末回城里原单位宿舍,过得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厉以宁呼吁, 我们企业裁员时多动动脑子,为职工今后的生活着想。
记者 张 彬
稿件来源: 重庆晚报 编辑: 虞佳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