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钊:什么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苏东坡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充满哲理。用此诗描述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也再是恰当不过。对于这一理论,绝大多数人只知其“名”——通过判处这个理论极刑的那个著名的《决议》而知识;少部分人能知其“要”——知识这个理论曾经被概括为六个方面的要点并被毛泽东首肯;芸芸众生则基本未闻其“详”——邓小平这位中苏论战时的副帅——这个论战的宗旨就是维护和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也不知其“详”。岂止是不知其“详”,甚至是不知其“要”。他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个提法,如果按照提出的当时的解释,即所谓向走资派夺权’,也就是撇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那么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至于作出新的解释,可以在党内继续研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2-183页)。正因为邓小平既不知其“详”,也不知其“要”,因而在一杆子打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同时,又提出了“继续研究”这个理论的任务——现在是响应和完成邓小平“继续研究”遗训的时候了。不才也不知其“详”,但愿意响应邓小平的号召,以己之“砖”,引出各位同仁之“玉”。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绝不是简单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所谓错误的理论;也不是简单的“向走资派夺权,也就是撇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的所谓错误的理论;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以思想政治工作挂帅,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想体系。它的精髓就是毛泽东生前首肯了的那六个方面的要点,它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把钥匙——必须用事物矛盾的法则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强调“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因为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立论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个理论的一把钥匙。古语有言:“举一纲而万目张,纲举目张。”矛盾规律既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立论的“纲”,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个理论的“纲”。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虽然需要整个篇章来阐述,但是为了说明这一理论,这里还是有必要“瓜豆”几句。
1、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他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因此,有矛盾不是怪事,没有矛盾才是怪事;有了矛盾,正视和解决矛盾不是怪事,回避和否认矛盾才是怪事。
2、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受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或根本)矛盾所主导和支配。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同上)。这个基本(根本)矛盾必然通过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出来。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上的表现最根本的是生产力与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有许多 的矛盾,比如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计划法则与价值法则的矛盾,所有制与商品生产体制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因而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同上)。必须“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个生产上的矛盾,为党和国家确定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关系上的表现最根本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关系上有许多矛盾,比如工人阶级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集体劳动者阶级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集体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劳工阶级与残余反动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有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哪里还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对,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产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这个“鬼”,“商品生产有没有消极作用呢?有,就限制它,否定它,过去的资本主义的‘鬼’已经吃掉了,将来再出现资本主义的‘鬼’,就再吃掉它。”(《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正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们国内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为了吃掉“再出现”的资本主义这个“鬼”,或者从根本上防止再出现资本主义这个“鬼”,就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就得正视和运用这个矛盾,分析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中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当无产阶级压迫资产阶级分子使之不能形成为阶级时,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当资产阶级事实上形成为阶级时,则必然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5、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矛盾分为两类,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所谓敌我矛盾就是“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因此,“在现在的条件下”,现实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新生了一个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是否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6、必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两种样不同的方法。”(同上)。
7、阶级斗争的实质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维护人民民主。“我们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者叫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口号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因此,阶级斗争是对敌人的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它对人民不是血淋淋的东西,恰恰是最人道、最仁慈的武器。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是对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爱国的资本家和其他爱国的人士(这个其他的爱国人士主要是指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乃至帝国主义营垒中自觉分化出来或被强制改造为人民的人,譬如傅仪、傅杰、杜聿明、王耀武、王陵基、康泽,等等人)实行民主,对地富反坏右分子实行专政的国家。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直接、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
二、一个认识——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过渡形态和相对独立形态的对立统一。这个国家之所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这个国家之所以是过渡形态的国家,是因为它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之所以是相对独立形态的国家,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共产党为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手段,以社会主义道路为路径,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国家。它强调阶级斗争,是因为要通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它强调国家作用,是因为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消灭国家;它强调公有经济,是因为要通过公有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最后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
1、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0页)。“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这个无产阶级专政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概括起来就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自己实行民主的国家。那么,什么是人民的敌人,什么是人民呢?毛泽东认为,无论是敌人还是人民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政治概念。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明确指出:“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是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一九六二年,他又明确指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爱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的资本家和其他爱国的人士,这些人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人,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下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人民的内部,要实行民主。人民民主专政要压迫的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反共的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反共的右派分子,他们代表的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反动的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和坏人,大约占全人口的百分之四、五。这些人是我们要强迫改造的。他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我们站在哪一边?站在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一边?还是站在占全人口百分之四、五的地、富、反、坏、右一边呢?必须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绝不能站在人民敌人那一边去。这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立场问题。”(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因此,所谓人民和敌人的概念,翻译成2011年代的语境,就是凡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以及分子,都是人民;反之,便是敌人。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主权的国家。
2、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毛泽东指出:“这就表明,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而由工人阶级团结全体有公民权的人民,首先是农民向着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同上)。“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没有民主,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没有群众的监督,就不可能对反动分子和坏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改造,他们就会继续捣乱,还有复辟的可能。”(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然民主——必然是人民民主;不民主,就不是社会主义。
3、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在国际国内尚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时代,夺取了国家权力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阶级、集团和个人对于革命的反抗,制止他们的复辟活动,禁止一切反革命分子利用言论自由去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
4、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就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必须同无产阶级专政一起存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就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5、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八大开幕词》)。就是要树立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践论》)。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不是为剥削阶级,不是为资产阶级,不是为地、富、反、坏、右。”(毛泽东《关于培养接班人的讲话》)。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实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为了“堵住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7、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普遍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8、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保证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我们相信,伟大的六亿中国人民,既然已经做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这样的伟大事业,那末,也就一定能够做出夺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这样的伟大事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9、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这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了防止和平演变,必须把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
三、一个总纲——以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曾经教导我们:“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所谓抓纲,就是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种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又抓住了主要方面或者说抓住了主导方面,就是够把一切带动起来。”(《毛主席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及谈话》)。在社会主义社会诸多矛盾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在这个主要矛盾中,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又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积贫积弱的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中国,就必须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为纲。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总揽全局、统揽各项工作包括经济工作,以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1、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内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基础,由于资产阶级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和现实的某些合理性,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斗争问题了——中国 当今层出不穷的黑砖窑、黑煤窑事件,富士康13连跳事件,为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最好的诠释。
2、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首先资本主义具有相对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并逐步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表面上“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三权鼎立”,一人一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很让那些缺乏哲学头脑的人欣羡,从而盲目崇拜、起而效之——而那些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共产党员、那些欧美化了的知识分子、那些大多数未经社会主义文化熏陶的人民大众,恰恰就是缺乏哲学头脑的人,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俘获;其次,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唯其是新生事物,魅力腿去,便是失落;唯其是新生事物,必然弱少羸弱,饱经风雨;唯其是新生事物,必然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行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6页)。因而希望越大,必然失望越大;唯其是新生事物,必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失误。就拿无产阶级专政来说,名字就已很吓人,一些过火的斗争,更使人感觉面目狰狞、青面獠牙;第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固有的缺陷。这是自然历史的固有缺陷,它只能依靠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和改革来逐步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最后,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存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同上)。“我们在批判教条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修正主义,或者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比教条主义有更大的危险性。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口头上也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教条主义’。但是他们的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或者企图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或者企图削弱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同上)。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无论在全国人民中间,或者在知识分子中间,马克思主义者仍然是少数。因此,马克思主义仍然必须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第389-390页)。
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被颠覆和被侵略的威胁。“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他们还会要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办法反对中国人民。”(《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筹备会上的讲话》)。“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阴风总会不时地吹到社会主义国家里来。”(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
(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质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质,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中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我们对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什么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独裁专政的关系,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例如所谓平等关系、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中共央五一六通知》)。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革命的对象
1、无产阶级专政下革命的对象,就社会阶级、阶层来说,“主要对象是混入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转摘自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因为,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从而“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党内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它》)。“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我们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充分注意识破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充分揭露他们、批判他们、整倒他们,使他们不能翻身,把那些被他们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重点对象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就是列宁反复痛斥过的资产阶级食客、寄生虫、投机倒把者、骗子、懒汉、流氓、盗窃国库者这类分子。”(《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2、无产阶级专政下革命的对象就社会领域来说,就是要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就是“旧机器要改成新机器、旧方法要改成新方法,旧秩序要改成新秩序,旧制度(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说旧的规章制度)、旧纪律(对直接上级绝对服从)要搞掉,因为,“我们旧的一套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同苏联差不多。”(转引自王力《反思录》)。就是要改革国家机关,“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一九六八年三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就是要进行教育革命,“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中共中央关于文革的通知》)。“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选集》第 三 卷)。“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就是要进行新闻战线的革命。“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毛泽东《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是办报人员的思想革命化问题。”(一九六四年一月的一次谈话)。就是要进行思想战线上的革命,“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 页)“修正主义或者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比教条主义有更大的危险性。修正主义者、右倾主义者,口头上也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同上)。就是要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府各部门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还是适合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允许并且鼓励群众的那些打破限制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的创举。”(《工作方法草案》)。
3、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的手段和方法就是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的方法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同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实行革命群众、人民解放军和干部三结合。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因此,无产阶级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战胜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专政机关,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专政机关要保障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串联的正常进行;专政机关不能干涉甚至压制,不能乱抓人。只能对确有证据的杀人、放火、放毒(放毒不是指说怪话反对领导,而是真正地去放毒药。)制造交通事故、暗害、间谍活动这些现行反革命专政,依法制裁。革命群众要发动起来,帮助监督专政机关,保障实现无产阶级大民主。毛主席反复讲,放毒不是指思想上的问题,思想反动的,坚持资产阶级思想的,只要没有违法,就不能抓。要摆事实讲道理,同他辩论。他说,专政限于很小范围。党内问题,不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好,顽固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也好,在党内、政府内、民主党派内部,即使确有证据的特务也要一人不杀。”(引自《王力反思录》)。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根本上是思想斗争,而决不是像某些人宣传的从肉体上消灭、精神上摧残人的尊严的血淋淋的阶级斗争。
4、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是总揽全局的“纲”。因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的讲话》)。因为“要办好社会主义企业,首先必须抓好阶级斗争,不抓好阶级斗争,不把领导权紧紧地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手里,不振起广大职工群众的革命精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都不可能搞好。”(毛泽东对一个报告的批示)。
四、“四个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今天要说的是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家知道,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5页)。
四项基本原则是否仅仅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我们暂时不必管它;但邓小平至少说明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或视而不见的事实:即既使被全盘否定的文化大革命及其期间,我们党仍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道统的!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这是邓小平对整个毛泽东时代的认识,也是邓小平给我们的遗训。从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整个体系看,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这个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1、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专政同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将来都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非有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必须同无产阶级专政一起存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就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2、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转摘自一九六八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
3、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4、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5、必须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现相结合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论联合政府》)。“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和发展它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持和发扬它的生气勃勃的革命风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反对修正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的斗争。”(《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6、实行党委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制度。“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就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在一切部门中都必须实行党委领导的制度。”(同上)。“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这几句话里,关于党委的责任是说大事由它首先作出决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检查。”(《工作方法草案》)。“必须懂得,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这样两个方面,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配合的。而个人负责则和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的个人独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7、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什么叫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活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8、必须加强党的团结,严守党的纪律。“全党同志必须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任何破坏团结的行为都是罪恶,只要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的。”(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要在全党加强纪律教育,因为统一纪律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要严格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务中央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普通党员和干部党员,都必须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9、共产党是在同“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壮大起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0、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我们党,我们的队伍,虽然其中的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而为要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要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转引自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11、必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和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的精神,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共产党员,一定要有鲜明的、合乎党的原则的政治态度。在一切重大问题上,都必须坚持党的原则,凡是合乎党的利益、合乎党的原则的东西,……以及一切有利于党和人民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当积极支持。凡是不合党的利益、不合党的原则的东西,例如反党的阴谋活动之类,都必须坚决反对”。(在一九五年五三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的《论联合政府》)。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反对自由主义》)。
12、必须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永远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有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就是将来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能不能胜利地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的问题。总之,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我们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够充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不是象赫鲁晓夫那样的挂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招牌的修正主义者。
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象赫鲁晓夫那样,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他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但是,要特别警惕象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养成善于听取意见的民主作风。而不能象赫鲁晓夫那样,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专横跋扈,对同志搞突然袭击,不讲道理,实行个人独裁。
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不绝不能象赫鲁晓夫那样,文过饰非,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人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转摘自《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二)、必须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对人民实行民主,这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对敌人专政的一面前面已作了概述。这里主要概述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是既富中国特色又极富毛泽东个人色彩的人民大众的民主理论。
1、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按语)。
2、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即使是在“文革”狂飙突进的时候,毛主席仍在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大民主的保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不但没有大民主的,连小民主也没有。”(引自《王力反思录》)。
3、社会主义民主必然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1)、党必须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定不移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红旗》杂志一九六八年第四期)。
(2)、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起来革命,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转摘自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日《人民日报》)。“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去识别哪些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不正确的。”(《文革决定》)。
(3)、要支持群众运动,爱护群众的积极性。“一定要搞群众运动,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转摘自一九五八年十月四日《人民日报》)“对广大人民群众是保护还是镇压,是共产党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专政同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区别。”(转摘自一九六八年六月二日《人民日报》)。
(4)、必须关心群众,为群众服务。“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符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论联合政府》)。“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论合作社》)。
4、社会主义民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最全面、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1)、社会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内容。毛泽东勾画的和已经基本建成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大部分愿望。
其一,把全国办成革命的平等的大学校。“把全国办成革命的大学校,为了逐步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商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实现人民在劳动、文化、教育、政治、物质生活方面的平等。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面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了。工人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商业、服务行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
其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整风、搞试验田、消除等级制、下放干部,让干部参加劳动、劳工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逐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化。“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会破。”(《毛泽东谈苏联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其三,“过社会主义这一关”。过社会主义关的目的,就是逐步使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分子知识化、革命干部人民化,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平等化。
首先是对知识分子再教育。毛泽东一生对知识分子充满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希望。在一九三九年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就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样,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也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建国初期,采取了对国民党时期的知识分子包下来的政策,还吸收了许多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进入政府高层管理,政协参政议政。即使在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中他也作了区分。像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和科学工给予重用和支持。如果说,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成见,主要是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即那些“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恨铁不成钢。
知识分子再教育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必须改造知识分子。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的社会成员是三部分人,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三部分人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各自的职责与分工。知识分子掌握着知识与技术,对于工人、农民来说是脑力劳动者,是教育者。由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他们中间就分成了左翼、中间派、右翼,也就是说他们中间的一部分的立场和世界观不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当“先生”前,就有一个先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农民教育的任务,要向生产者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这就是再教育的基本内容:“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其二、知识分子必须同工农群众结合。即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
其四,“从严治官,治国先治吏”。毛泽东吏治的特点,可以用“严厉”概括。他对党内干部有三条红线。其一、必须廉洁自律。不被糖衣炮弹击中,不学李自成,赶考合格;其二、必须三要三不要。就是“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其三、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三条红线是高压线,无论谁越过都将受到党纪政纪追究。毛泽东对干部有一个重要的肯定与否定的公式:“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因此,毛泽东提出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从立场、年龄、文化、业务四个方向对培养和选拔干部提出了标准,中心是“又红又专”。他提出五七干校——即右派们恨得咬牙切齿的“牛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是建设新型干部队伍的最好阵地。五七干校之好,好就好在五七干校陈述了民主的权力观和群众路线,它把干部与工农群众安置于平等地位,成为主体间的关系,“再教育”意味着“官”要向“民”学习,接受“民”的监督,而“民”有权参与“官”执行政策的过程,消解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官本位思想,让干部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更坚决地执行党的三大作风。他始终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干部政策,即使是在文革中,毛泽东仍然认为:“绝大多数的干部都是好的,不好的只是极少数。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要整的,但是,他们是一小撮。要团结干部的大多数。”“死不改悔的是少数”,“不要一提起走资派,就认为都是坏人。”“犯错误的好人,要多做教育工作,在他们有了觉悟的时候,及时解放他们。”
其五,“人民的自我教育”。人民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民群众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使人民群众自己获得当家作主的能力。毛泽东采用了从“平凡人”的先进事迹中描述新的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通过教育、公众舆论、公共宣传等渠道,获得了人民的普遍认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规范个人行为和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准则。毛泽东又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而既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又极大地改造了劳动人民的主观世界——逐步取得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毛泽东勾画出了一副社会主义制度平等的图画,而且极大地实现了社会平等。
(2)、政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通过建立和建设人民民主的大众政治制度,使中国人民成了国家政治的主角,实现了人民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权利。
其一,通过宪法赋予人民大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罢工”的五大自由权利,使人民群众实际拥有自己民主诉求的权利。毛泽东率领全国人民制定的《一九七五年宪法》——事实上,在他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整个时期,一直主张并赋予了人民“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罢工”的权利,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人民群众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贵贱,直接跨越政治权力、资本权力和知识权力三大门槛,拥有自由表达自己诉求的方式,拥有了反抗顶头上司和各级、各部门官僚压迫的政治手段,拥有了抗衡“反动学术权威”文化压迫的手段,从而拥有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权利,把中国的民主事业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
其二,通过从人民群众中直接推举人民代表、推举各级官吏,让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拥有了管理党和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协商会议制度和人民政府制度组成的中国政治制度,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政治有了坚强有力的核心,由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不同政治家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可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的政治创造能力和政治激情,提供经过多方较量,反复斗争和详尽论证的最佳政治较量、反复斗争和详尽论证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择;由于人民代表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会按照天道公理和自身利益进行选择;选择以后便成为法律,交由人民政府去执行;而人民政府的官员,则主要是由来自于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和普通老百姓,像陈永贵、李淑文、吴桂贤、孙建等人组成,这样就有了保证“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爱人民政府”的可能。这种权力结构既能保证由最优秀的政治家来设计制度,又能保证人民直接选择和制定制度,是世界上迄今为上最能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其最优最特之处,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了直接或间接地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其三,把官僚集团置于中央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让人民群众拥有了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由于历史的限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还都不可能直接由人民掌权,而只由各级官员作为人民勤务员代替人民掌权。如何防止新的国家官员由人民勤务员变成欺压人民的官僚集团,使社会主义革命再次重蹈历史上一个剥削集团代替另一个剥削集团的悲剧,毛泽东一方面既给各级官员定位,又给各级官员告诫:“我们的干部不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另一方面,又在总结中国古代吏治教训和现代西方国家分权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的权力约束机制,把官僚集团同时置于中央和民众双重约束之下,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约束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效的约束方式。
自上而下的约束方式,主要是吸取了中国古代吏治的经验教训,把布衣将相的格局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基础上,直接选拔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党政最高领导层,通过不断吐故纳新使最高决策层具有来自人民的新鲜血液。为防止这些布衣将相再次脱离人民群众,毛泽东还专门制定了“三三制”的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地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到基层搞调查研究。这套制度保证了中央最高层和人民群众具有直接的血肉联系,任何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方案都很难通过。
自下而上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国家分权制衡的民主约束制度,只是民主约束制度不再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一是前面提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罢工”的五大自由,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强大舆论压力;二是社团民主又形成了地动山摇的强大组织压力。可以说,中国文革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社团民主发展最壮观的时期,红卫兵组织,造反派组织,各类战斗队、宣传队,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群众组织,可谓是祖国山河一片红,人民大众第一次成了政治生活的主人,不用申请就出现了,无论就单独个体的政治权力而言,还是就人民大众整体的政治权力来说,都达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实现形式。在那样一个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理想主义大火熊熊燃烧,贪污一元钱都会有数十上百个战斗队等着你交代的年月里,怎么可能有贪官污吏!又怎么可能会产生贪官污吏!这实际上也就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是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权利。
其四,建立了权与利相分离的新型权力体制。权与利分离的体制,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官僚和生活的特殊化,使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基本成为了人民勤务员,成为了人民中的一员。
毛泽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出了权与利相分离的新型权力制度,切断了升官发财之间的内在联系。文革后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职务变动不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无论是工厂厂长、大学校长、国家部委的司长部长,地方的市长省长,工资收入都可能低于普通百姓,甚至出现了仍然在农村拿农民工分(陈永贵)、仍然在工厂拿工人工资(吴桂贤)的国务院副总理,这就是政治局开会时他们不敢喝茶只喝白开水的原因(政治局开会喝茶要收费)。这套新型管理制度的伟大意义在于,由于包括党政最高领导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老百姓在利益上完全融成了完全一体,彻底消除了官民对立的经济基础,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政府绝不可能制订出危害百姓利益的政策法规。更为伟大的作用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古今中外官员的成分和来源,由于当官已经无利可图,只是实现政治抱负和展示政治才干的途径,这就能够在制度上保证进入官员队伍的永远是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理想主义者。
其五,毛泽东创造了以人民为本、符合天道的现代法律制度。自然法和公众立法,使人民不仅是法律的遵守者,而且是合法的创立者、执行者,人民真正成为了“人赋人权”、“人定人权”的人。司法领域是目前人类社会历史性转变最突出的领域,是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最早表现出大众政治色彩的领域,也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已经得到验证的领域。目前推动世界司法领域发生历史性转变的两大核心原则——自然法和公众立法,就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大众政治建设的伟大成果。虽然目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总有一天,现代立法的两大原则由毛泽东创造,必然会归还给中国人民。
(3)、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毛泽东通过建立和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为社会平等、经济民主创造了条件。毛泽东高度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变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个体农民私有制和个体手工业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他认为所有制的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增长准备了条件,为消灭剥削人的制度和建立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创造了前提,这是比民主革命还要深刻得多的革命。但是,毛泽东没有理想化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一方面他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矛盾,另一方面,他深切地感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能自然生产社会平等和经济民主,而仅仅是为此创造了前提。并且变革所有制必须有一个边,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就将深切的目光主要投入到生产关系的其他领域。
——不断调整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平等、经济民主。毛泽东不只是高度重视所有制的变革,而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断改进。他提出必须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因为资产阶级法权必然妨碍人与人平等关系的建立,“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是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关系都必须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必须不断地破除。因此,在干群关系这对矛盾中,毛泽东一方面十分强调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他要求各级 领导干部必须是人民的勤务员,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社会,各级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勤务员”和“平等”意识,很容易异化为人民的老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当人民的勤务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他又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实现干部思想的革命化;再一方面,他又用几乎苛刻的要求,对待各级干部,防止干部的特殊化。毛泽东强调对知识分子的再教育。毛泽东又在实际中极大地提高了劳工阶级的地位,认为工人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强调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在农村依靠贫下中农,使普通劳动者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毛泽东还极力提高工人农民的能力,强调工人农民知识化,强调工人农民要管理国家、管理学校、管理企业、管理军队。毛泽东不仅重视所有制变革、重视社会主义的人与人的关系,同时还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问题。他认为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因而毛泽东极力反对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复辟。因为所有制基础一动摇,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其他关系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就会改变颜色。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毛泽东也眼光独到、措施有力。他认为,利益问题和利益关系是公与私的对立统一,他说:“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因此,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他认为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都重要,他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上)。同时,他又强调:“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同上)。要求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建立起世界上最公平的分配制度。他在文革中把权力和利益分开,干部和技术管理人员不论职务、职级如何升迁,工资不再与职务、职责挂勾;同时,工资的调升向生产第一线工人倾斜,农村则基本按劳动工分分配,形成了为后来改革开放极力诋毁和诟病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公平分配结构。
——通过上述生产关系的变更和调整,形成了毛泽东式的中国经济民主。毛泽东的经济平等和经济民主到底如何,还是用英籍印人诺贝尔经济学家阿玛提亚.森的一番评论作为结论:“平等不仅仅是起点平等,还必须包括分配平等,而分配平等主要是指使‘最小受益者福利最大化’,即改善社会最下层百姓的生活和福利。平等同时还包括能力平等,即要增加下层劳动者的能力,就必须给人们平等的教育,参与政治,提升他们的信心。毛泽东时代在改善社会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和福利以及增加基层劳动能力方面,中国做得最好,也在全世界做得最好。”——阿玛提亚森的评论是公允的。但是这位先生既可能是健忘,也可能是回避——这就是被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判定的“必然无效率”的公有制——中国的“起点平等”更是平等的。
(4)、文化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通过建立和变革文化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民主。
——毛泽东通过争得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使人民大众的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3-664页)。因此,自文明社会以来到无产阶级取得根本统治之前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奴隶社会里是占统治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文化,在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地主阶级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应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据毛泽东的观点:上层建筑并不总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意味着必然产生两个悖论或矛盾:一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可以臣服于作为“社会共识”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而“帮助资产阶级统治自己”;二是在经济基础发生了社会主义转变的制度下,其上层建筑依然可以是资产阶级的,这一点绝不会因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自动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同样也可以帮助丧失了经济地位和基础的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统治自己,甚至听任他们从文化上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合法化。(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因此,“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不仅是事关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能否建立和建成的问题。“文化领导权”不会“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自动完成。”也不会因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建成而自动地建立和建成,必须开展政治战线、思想战线和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无论是政治战线、思想战线还是文化战线上的革命,都是文化革命。一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的实质,都是文化革命史。建国之初,毛泽东之所以高度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因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是事关中国革命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否合法的问题:“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6页)。让毛泽东揪心的不只是电影《武训传》本身,更让毛泽东揪心的是整个共产党领导集团对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态度——几乎一边倒的既叫好又叫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象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象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同上)。
毛泽东之所以又高度重视对《红楼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让文化新人崭露头角,另一方面就是要告诫和抑制那些文化权威。主要的是,他认为《红楼梦》写出了:“兴亡之辩,盛衰之道的辩证法,反映了血淋淋的阶级斗争。——《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
这表明,毛泽东所说的“阶级斗争”史观不是简单地指农民起义,而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出发去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方法,而人口问题,则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而用这样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如果不能维护工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任凭资产阶级或者剥削阶级的意识统治他们,行吗?
“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直接的任务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开展教育革命,开展新闻战线的革命,改革文艺,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进行到底。这既是为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又是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了。毛泽东通过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建立起了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毛泽东通过给“人民安上哲学的头脑”,使人民大众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力军。
现代历史的基本矛盾就是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之间的分离,是精神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分裂。当然,这里的所谓“精神者”,绝不是一般地指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精神活动的人或者“知识分子”,而是指一种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着的文化——知识结构,这一结构赋予社会生活以形式的和规范,并塑造社会生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性就是这一文化——知识结构的集中体现,正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使得劳动者越劳动,从而就越增加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财富量,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对劳动的统治关系愈加强化,换句话来说,如果不改变生产资料对于劳动的统治关系,那么劳动者只能是越劳动就越贫困。于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同时也是对于这一精神的形而上学的批评——这就是马克思《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的用意所在。
根据这样的认识,劳动者解放的目标就是追求二者(精神者与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政治解放和经济翻身。在毛泽东看来,这种革命和解放的历史过程,一方面是“头脑”在寻找它的“身体”,“真理”在寻找其“主体”——这就是所谓“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而另一方面,则是“身体”在寻找“头脑”,“主体”在寻找“真理”——这就是所谓“劳动人民知识化”。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谓,重要的不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经济上”的劳动者阶级,以及劳动者阶级悲惨的现实处境如何(政治无权),关键在于劳动者的阶级意识,一句话——关键不在于劳动者是否受压迫,而在于劳动者是否“有觉悟。”——认识到历史和自己的历史使命。
劳动者的革命不可能不通过宣传而自动发生,所谓宣传既不是标语口号也不是广告生产,而是为了造就一种新的人和新的社会主体。这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党的宣传工作就是“人的思想工作”,而不是紧跟中心,甚至不一定跟生产密切结合。
劳动者的悲惨命运,不是由于他们没有“身体”、没有气力,不拼命劳动,而在于他们没有头脑、不会思考、不会表述,因为他们如同机器一样,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力,如同奴隶劳动一样属于“黯哑的领域”,因而才“越劳动就越贫困”。——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的贫困,从根本上说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哲学的贫困”。因此,以劳工阶级为基础的人民大众要想实现“真正”的解放,就必须实现革命政党和执政党的理论化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化”,把哲学和知识交给人民大众,对劳工阶级来说,革命最大的胜利果实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把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力,把“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的权力,把思考和表述的权力夺到自己手里。而要达此目的,革命政党和执政党、劳工阶级就要不断地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改造自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
在毛泽东看来,现代文化的“家园”也就是“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现代文化的根本“归宿”,就是现实世界生活着的民众所追求的平等。通过克服种族、阶级的、性别的区别和矛盾,现代文化扩胀着、运动着、不可阻拦地向着这个众生平等的世界迈进,向着它的家园和归宿“普遍人权”的实现迈进。因而毛泽东说:“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大众也必然更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力军——通过解决文化是谁创造的和为什么人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既是由人民大众创造,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在毛泽东看来,文化归根结蒂是同劳动人民创造的,因为劳动人民本身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文化,因为生活本来就是文艺(化)的源泉,因此,文化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如同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一样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文化应该也必然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服务的”——一部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史实质也是一部人民大众文化的创造史和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历史。首先,它是一部人民大众创造文化的历史。从建国之初的民歌、地方戏、少数民族戏剧进京晋演到大跃进中文学艺术创作的群众运动,再到“文革”中遍布城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无不散发着田野山花的馨香,也无不体现人民大众的文化首创精神和主创精神;其次,文化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工农兵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描写对象,人民大众也把自己的文艺作为欣赏对象。
一曲《白毛女》,唱出“新中国”。今天,如果我们背离了这个艺术民主和民族化的传统,那么,就不会懂得中国究竟怎样才能“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芭蕾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至今依旧是世界上顶尖舞团的保留剧目(例如著名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它早已经列入世界芭蕾舞剧的经典。我们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 黄河》至今在世界各地巡演,长演不衰,而1990年代以来动辄以百万、千万打造的“歌剧”,却竟然无一成功,徒留下一片劳命伤财的骂名。
如果我们今天忘记了这个伟大传统,我们的文学史写作也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于“瞒和骗”,而不去顾及一些最起码的事实。例如:到1996年,中国的电影观众,比1949年增加了900多倍,以前是没有什么人看电影的。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为例,1958年初出版后,仅一年半就销售了130万册,1960年它的日本版发行5年后,也印刷了12次,印数也达到5万。而《青春之歌》还不是1950年代发行最高的长篇小说。我们更必须知道:1949年之前的中国,是没有多少人看小说的。不管它写得好、写得坏,自由还是自由,开放还是不开放,毕竟这个数字也能说明最基本的问题:它说明中国已经有大批的人看电影了,有大量的人读小说了。它说明看电影、读小说的习惯并不是天然的,再早以前,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几乎没有看电影、看小说这些个说法。一个广泛的阅读群体、观影群体、特别是观剧群体——即我们学院里说的审美的群体,就是在1942年-1960年代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起码的事实,任何好坏、自由、开放与否的判断,都不能离开这种最起码的事实去发议论。最后——它更说明:1980年代文学的繁荣和作品发行量的保持,其实就是建立在丁玲、杨沫、赵树理们所培养的审美群体和阅读群体之上,建立在普通民众对于文学的热爱之上,而今天文学作品发行量的大幅度下降,人民大众对于当代文学的冷漠,难道就与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化潮流没有一点关系?1990年代以降中当代文学的日渐衰微,是中国当代新文化的合法性日益丧失的表征,1980年代后期以来割断历史的历史写作本身所写就的,就是一部忘恩负义的历史。(参见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
——通过借鉴扬弃、学习吸收创造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对封资修文化展开了严厉批判,但他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抛弃,而是提倡“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他提出了一切民族的东西都要学。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正因为能海纳百川,又能够正确处理,毛泽东时代的文化,不仅普及性的一面无出其右,而且提高性的一面也登上了世界文化的高峰。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我们党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八大开幕词》)。毛泽东始终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直到晚年仍谆谆告诫全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强调的“弄通”是弄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强烈批评那种为学习而学习的空对空的学习方法,“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他主张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反对修正主义的态度,坚持“抓住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的学风,只有这样,才是真学、真懂、真用马列主义,才是真正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象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个“矢”就是为了为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构,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第778-801页)。
2、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现代修正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口头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实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用阉割的手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这样做时往往振振有词,更显得与时俱进,以为“时代的性质和条件变了”,再坚持那些“过时的原则便是僵化的教条主义”,因而只有否定这些原则,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指出:“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修正主义的实质是主张在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之间实行阶级调合,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帮助帝国主义熄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修正主义的阶级属性的实质就像列宁指出的“就是为着极少数工人的暂时利益而牺牲群众的根本利益,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部分工人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无产阶级群众。”(《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49页)。“机会主义者形式上属于工人政党,这一情况丝毫也不能抹杀这样一个事实:机会主义者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队伍,是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3页)。现代修正主义者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吹“三和两全”、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其结果是全盘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可避免地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引向邪路,使社会主义陷于失败。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既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前提,又是反对修正主义的结果。历史上每一次反对修正主义的重大斗争的胜利,都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丰富和发展。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死亡,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还在深化和扩展,无产阶级反抗和消灭资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就不会因挫折而沉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但不会枯竭,而且必成烽火燎原之势。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要由并已经由一百五十多年来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结果作出鉴定。这个由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长期实践作出的历史鉴定告诉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不可能取得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胜利,因而自己也就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放。迄今为止,还没什么其他的工人运动理论能够取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世界历史地位。许多有觉悟的工人由于其阶级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起不少脱离工农、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来,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上,实在要高明得多。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工人政党的政治思想路线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中心问题是代表哪个阶级——究竟是为无产阶级还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列宁说得好:“谁若还说什么非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社会主义,谁就只配关在笼子里,和澳洲袋鼠一起供人观赏。”(《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40页)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必须在思想、理论体系上以及政治、组织路线上确保自己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则,在这个科学技术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所控制、生产力的主体——工人阶级在资本统治下沦为劳动力商品、而生产又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当代世界上,一个不在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明确地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反对资本权力的斗争、反对产生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制度的斗争的政党,就不可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为无产阶级谋解放的革命党。这样,也就背弃了人类历史发展迄今最先进的文化结晶,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理论,从而蜕变成修正主义的党。修正主义者用空洞的修辞绕弯子,就是不敢也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能培育工人阶级的政治阶级意识;只有以革命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剥夺资本的生产力;只有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占有的生产力,才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真正解放;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才是为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直接服务的物质基础。这四个只有的根本实质就是,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并且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承认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才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3、毛泽东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内涵丰富,论述精辟,但千条万条归结为一条,就是用矛盾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过渡时期的社会,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始终,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四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本来就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的整体,可以说,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义专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目的就是为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解决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换句话来说,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坚持,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毛泽东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自一八四0年以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自一九二一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前途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现实的回答。毛泽东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一直是非常缓慢的。解放前五十多年间,全国除东北外,钢的生产一直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的最高年产量也不过是九十多万吨。在一九四九年,全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但是全国解放不过七年,钢的生产便已达到四百几十万吨。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而这些现在都建立起来了。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更是给予了事实上的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
2、毛泽东没有明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是,毛泽东已经初步概括和总结了这一问题。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靠社会实践才能解决。正像毛泽东在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所指出的:“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因为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时间老人也没有厚爱毛泽东,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毛泽东全面、系统地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他分明已比较清晰地画出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赋予了社会主义生动活泼的灵魂。
第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的方法也不同。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这两类矛盾,就不能正确地处理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才能够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专政。这个专政是对反动派进行专政,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这种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
第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第五,不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必须解决依靠谁、争取谁、反对谁的问题。
第六,必须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遍地、反复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七,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普遍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八,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种形式。
第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我们要经过文化革命,经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革命实践,建立一支广大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第十,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
第十一,绝不要实行少数人的高薪制度。
第十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武装部队,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第十三,人民公安机关,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第十四,在对外政策方面,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必须真正实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政策,援助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
第十五,作为民族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必须同无产阶级专政一起存在,在一切部门中都必须实行党委领导的制度。党必须保持和发展它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持和发扬它的生气勃勃的革命风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反对修正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的斗争。(转摘自《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当然,毛泽东还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国,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国家,“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等等,从而事实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已构成一个比较严谨的科学体系。
五、一个中心——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普遍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转摘自《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可以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二十七年,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二十七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二十七年,是掀起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二十七年,是将一个农业国建设成为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工业国的二十七年,是将一个民生凋敝、“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初步建设成为民生改善、国家富强的新兴国家的二十七年。毛泽东的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实际上既创立了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有充分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1、毛泽东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最科学的经济理论。它基本回答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乃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内涵丰富。主要的内容有: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性质、任务,提出了三个过渡时期的理论,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化三改”理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9页)。二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理论。(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的过渡理论。(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毛泽东同意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解释,他说“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毛泽东文选》第八卷第135页)。毛泽东极为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首先毛泽东极为重视所有制的变革。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领导了中国所有制变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理论上对中国所有制变革给予了科学总结。他深知所有制的变革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会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条件,会为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创造前提;其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地位。毛泽东认为,在基本上解决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赋予劳动者管理企业、学校、机关、军队和国家的权利;第三,毛泽东极为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他论述了公与私的辩证法关系,强调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提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过分悬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长期的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理论。毛泽东承认并重视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他说,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实在,要研究它并熟练地运用它。毛泽东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商品经济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必须运用好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理论。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是社会主义整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纲领。
(5)、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理论。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亚病夫,现在不是抛掉了么?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转引自周恩来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这也就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一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一个从初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社》一文按语)。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和工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也就是说,“人”既是生产关系,“人”也是主要的生产力,因此,毛泽东从来就不是就生产力谈生产力,而是联系人与人的关系、所有制关系、科技技术的进步等来谈生产力的。毛泽东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所作的批注,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毛泽东评论道:“斯大林说,为了准备在实际上过渡到共产主义,至少必须实现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
第一,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
第二,必须用逐渐过渡的办法,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制来代规商品流通。
第三,必须使社会达到高度的文化水平,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终身束缚某一种职业。
斯大林提的三个决定条件是对的,主要是第一条。这几条的基本点,就是极大地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缺点是没有讲一个政治条件,没有讲用一套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三个条件。如果没有政治挂帅,没有定期的整风运动,没有逐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斗争,没有办工业、办农业、办文化的群众运动,没有几个同时并举,斯大林这三个先决条件是不容易达到的”。因此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建成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1)、进行社会主义主义革命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发展生产力。毛泽东从来认为,必须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当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时,就必须进行革命和改革,因此,“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摘自一九六七年八月二日《解放军报》)。必须“抓革命、促生产。”(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三日《人民日报》)。也只有“抓革命”才能“促生产”;必须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只有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变革人与人的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建立平等的、同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限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3)、变革所有制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认为,所有制的变革会为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开辟道路。
(4)、变革分配关系,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分配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因而分配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比较公平的分配则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毛泽东指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技术自然十分重要,没有一定数量的科学技术干部是不成的。为了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我们现在就应该提出这样的任务,即是在十几年内造就出大批的红色专家。”(《两种领导方法》)。“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转摘自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因此,毛泽东所说的大跃进其实就是指科学技术的大跃进,这比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能鼓舞人心。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将科学技术的摇篮——科学实验列为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认为是人类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最基本的活动。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工业“鞍钢宪法”,成为管理科学创新的典范。
3、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早在进城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一九五二年,毛泽东又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六年,毛泽东又强调:“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解放军报》)。一九七四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宣布:到一九八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它贯穿于毛泽东时代的始终。只不过毛泽东从来不就经济抓经济,而强调“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罢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也即既要多快好省地发展经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罢了。
4、两个总路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纲”。毛泽东提出的两个总路线,指导了整个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工作。一九五三年,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或曰 过渡时期的路线。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又指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成为了整个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的指南和灯塔。
6、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独立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的批示)。
(2)、“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方针。毛泽东强调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按语)。“勤俭办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3)、“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一九六二年,毛泽东指出:“全国人民当前的一切任务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
六、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久久回荡的“人民万岁”的声音。这声音,已经穿越历史,穿越时空,沁入中国人民的骨髓。这声音固然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真诚的祝福,但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观和他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依归,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正因为毛泽东奉人民为上帝,人民奉毛泽东为领袖和导师,形成了中国当代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毛泽东健在时,“毛主席万岁”声固然响彻云霄,不绝于耳;毛泽东仙逝三十五年后,毛泽东仍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如果说,毛泽东健在时的“万岁”声难免有个人迷信,那么今天的毛泽东崇拜则纯粹是人民的自觉了。这是因为毛泽东将人民举上了天,人民也就永远将毛泽东铭记在心里。人民是什么?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现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0页)这实际上是说除了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和反对社会主义分子之外的“人”——至少是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人都属于人民,即使是属于敌人范畴的分子,只要脱离或经过教育改造脱离了他们原来的阶级和集团,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建设者,也就成了人民中的一员,成了国家的主人。正因为如此,昔日的皇帝傅仪,才能成为“中国人民”;杜聿明、王耀武、王陵基等一大批战犯,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事实上又是人民理论,是实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理论。
1、给“人民装上哲学头脑”,让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认为,现代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或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不是任何别的阶级的世界观。”(《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因此,人民群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教育自己、解放自己,就必须“哲学要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物质武器,人民群众要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毛泽东的哲学就是给人民群众装上哲学头脑的人民大众哲学,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论。
(1)、毛泽东的认识论是人民实践第一的认识论。
毛泽东的实践观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观。毛泽东指出:“实践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因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所讲的认识从实践中来,也就是认识从群众中来;认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认识要到群众中去,经过群众的检验,因而“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识、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毛泽东《工作方法草案》)。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实践第一的基础上的。
毛泽东的认识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证和阐明了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毛泽东认为认识的目的是要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特别强调三大实践活动的地位和意义。毛泽东严肃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政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在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起跑了聘为,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人腐蚀侵蚀,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建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第293页)。这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民革命和建设论:只有动员人民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有为了人民群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毛泽东强调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毛泽东指出:“正如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一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并且认识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中可能挫折和失败,“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胜利。”
(3)、毛泽东强调全党都要学习马列,注重中国人民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他要求“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毛泽东更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到下面去研究问题,我希望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这样做,听说现在许多负责同志不下去了,这不好。中央机关苦得很,在这个地方一点知识也捞不到。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识的地方是工厂、合作社、商店,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群众的情况怎样,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各有多少,我们的群众的工作做得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58页)。
(4)、毛泽东认为人民的实践结出了一定的认识成果。一九六二年,毛泽东曾经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这些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分为前八年和后四年,一九五0年到一九五七年底是前八年,一九五八年到现在是后四年。我们这次会议已经初步总结了过去工作的经验,我们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或者将要制定各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已经制定了的例如农村公社60条,工业企业70条,高等教育60条,科学研究工作14条,这些草案已经在实行或者试行,以后还要修改,有些还可能大改。正在制定的,例如商业工作条例将要制定的,例如中小学教育条件。我们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也应当制定一些条例。军队已经制定了一些条例,总之,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个七个方面的工作,都应当好好地总结经验,制定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使它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在工农学兵政党的方面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头8年内,我们的革命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候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坟墓。不率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候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因此,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他们的认识,工作也就比较做得好。但是,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特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那一年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路进的口号。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相当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提出,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期,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现在好了,有了这些东西了,或者正在制定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可能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总路线指导下,制定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总之,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筋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到那个时候,我们比较主动了,比较自由了,就变成比较聪明一些的人了。
但是,毛泽东的这个概括和总结,未避对己失之公允,因为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收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理论成果,而且收获了具体的理论和策略成果——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各方面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这固然是伟人的谦虚,也是历史的局限。
(5)、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不会完结,人类的认识也不会完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整,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产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上旬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6)、毛泽东主张将哲学变为人民大众的哲学。他曾经指出:“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认为哲学就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希图用认识论来统帅整个哲学体系,使原来的“两大块”或“四大块”改造为一元化的、统一的、有机联系的、科学简明的哲学宇宙观体系,从而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他的晚年,也确实掀起了一个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
2、树立“人民万岁”观念,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曾经在天安门城楼深情呼喊“人民万岁”。“人民万岁”不是来自天国的福音,而是来自人间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不仅是人民未来的理想,而且是人民现实的权利;不仅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现实的福利。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也即他的“人民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情操和毕生追求。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似珍珠般撒落在毛泽东的主要著作中,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一根主要红线。
①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是关于人民路线的理论。毛泽东认为,群众路线就是人民路线,走群众路线就是走人民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与亿万人民比较起来,都是渺小的。只要一直沿着人民路线走下去,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反之,则会失败。自以为了不起,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谁都不会有好结果。
②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是关于人民利益的理论。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利益,不得侵犯人民的利益,伤害人民的感情;共产党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心连心,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③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是关于人民创世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是人民写的,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才是不可战胜的;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从此站起起来了,任人宰割、被人奴役的历史结束了,中国人民能够破坏一个旧世界,也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
④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是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不仅享有最充分的民主权利,既享有劳动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又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要让人民监督干部,共产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创精神,要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毛泽东的“人民万岁”理论是关于人民国家的理论。我们的国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的检察院,我们的公安是人民的公安,农村的生产组织是人民公社,城市的商店是人民商店——无处不在的“人民”体现了中国人民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以复加的荣誉和尊严。
3、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2、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不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3、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4、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5、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6、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7、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
8、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9、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
10、在国际上,矢志不渝地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更多的国际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