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大众媒体的发展对西方政党政治造成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使西方的政党组织和政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组织层面,它使西方政党组织日益寡头发展,政党认同普遍弱化,政党意识形态日渐趋同;在功能层面,它使西方政党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政治选举和政治社会化功能普遍削弱。由此,西方政党的衰落和政党政治的危机成为西方学界普遍的担忧。然而,大众媒体作为政治信息传播渠道,它改变不了西方政党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本质,反而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关键词:大众媒体;政党政治;西方
从2O世纪后半期开始,大众媒体的繁荣与发展对西方政党政治造成了深刻影响,使西方的政党组织和政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迁,并受到政治理论家和政治实践者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实践的冲击,使政党的组织形态进一步朝寡头化方向发展,党员对政党归属的认同不再像以往那样稳定,意识形态型政党逐步转型为弱意识形态型政党。同时,受大众媒体发挥政治功能的影响,政党组织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利益表达与综合、政治选举和政治社会化等各个方面普遍受到削弱。本文以大众媒体对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组织和政党功能的影响,把握媒体时代的政党政治,为认识和理解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演进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一 、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组织的影响
(一)政党组织寡头化发展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以实现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为目的的西方政党则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①西方政党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组织转型。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政党组织经历了“精英政党——大众政党——精英(寡头)政党”的转型过程。17世纪末叶至19世纪,精英型政党是西方政党组织的主要形态。20世纪,大众型政党构成了西方政党组织的主要模式。然而,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大众型政党就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政党组织日益朝着寡头化方向发展,使政党在组织形态上不仅重现了政党以往的精英特征,而且表现出寡头化倾向。对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西方学界的共识认为,政党组织的寡头化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大众媒体的影响和利益集团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大众媒体的繁荣与发展,为西方政党组织的寡头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基本条件,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大众媒体为西方政党的寡头化发展提供了组织平台。在精英型政党时期和20世纪前半期的大众型政党时期,党员活动是政党发挥功能的主要途径,政党基本上是通过党员实现说服、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政治目标。而政党控制下的大众媒体,只是帮助政党完成意识形态宣传的传播工具,政党领袖或政党候选人很难像今天这样直接面向大众,高效地说服、动员和组织群众支持政党活动。但是,随着大众媒体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大众媒体逐渐脱离政党控制而成为发挥“独立”影响的社会力量。大众媒体的发展及其在传播政治信息方面的优势,逐渐使政党领袖通过大众媒体说服、动员甚至组织群众方面的能力超越了通过政党组织所能达到的水平。2特别是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政党领袖能够凭借大众媒体实现政党的大部分政治目标。毕竟,与政党相比,大众媒体一直是满负荷运转的组织,能够为群众提供实时、全面的政治信息,以便群众做出政治判断并参与政治,而“政党只是在大选期间才满负荷运转的‘组织骨干”’。所以,政党领袖更多地选择大众媒体与群众进行沟通。同时,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远远优于政党组织。3“通讯技术的变革,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使候选人可以直接接近投票人,减少了政党作为政治信息资源的作用。”4于是,大众媒体使政党不再需要党员挨家挨户去收集信息或发放传单,也不再依赖地方党组织。这样,政党领袖能够“撇开”地方党组织而通过大众媒体发挥政党影响力的现实,使大众媒体为政党的寡头化发展提供了组织平台。
其次,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推动了政党的寡头化发展。受大众媒体运作方式的影响,西方政党的组织生态和运作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市场化。5在政治市场化的政党生态和运作环境中,“虽然说服和组织群众的目标没有变化”,但政治市场化“迫使政党以不同的、更为‘现代’的运作方式完成其任务”,6并要求政党组织在政治传播方面实现由政治宣传到政治营销的战略转变,在政治选举过程中利用职业政治顾问把政党领袖推销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候选人,以获得竞选胜利。7政治营销的核心内容是政党领袖的媒体形象,而不再是意识形态或政策取向。政党为塑造其领袖的媒体形象不遗余力,从而使政党领袖日益成为政党代言人,政党政治日益个人化和寡头化,最终使政党萎缩成中央高度集权的精英(寡头)政党。由于当代西方政党的组织和运作受到大众媒体运作方式的深刻影响,甚至需要在大众媒体运作过程中完成政党活动,所以有西方学者称这种精英(寡头)政党为“媒体政党”。8而政党执政时对“媒体执政”的重视,实质上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和政治领袖形象,以推销政党的政治和政策主张。
(二)政党认同弱化
在西方政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精英型政党还是大众型政党,以阶级忠诚或党派忠诚为主要内容的政党认同,构成了政党组织坚实的文化基础,是政党存在和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党组织的这种文化基础遭到削弱,政党认同普遍弱化,政党政治发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研究者认为,政党认同的弱化,与社会结构变化和政党行为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开始、70年代进一步加强的社会转型,即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就业结构发生改变。西方社会中的蓝领工人不再是多数而是少数,并造就出新的动态社会结构。”于是,“基于阶级忠诚和党派忠诚的政党认同逐步弱化。”9同时,政党组织内部的寡头化,金权政治、以权谋私等政党行为,则使选民的政治冷漠日益增长,选民对政党的支持率和投票率均呈大幅度下降态势。10这种对政党认同弱化的社会结构分析和政治行为分析,表明了政党认同弱化的根本原因,但大众媒体对政党认同所产生的冲击,同样引人注目。
正如上文所述,大众媒体的发展使西方政党组织朝向寡头化发展,精英(寡头)型政党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主要政党形态。而精英(寡头)型政党对以阶级忠诚和党派忠诚为主要内容的政党认同需求,远远比不上精英型政党和大众型政党。它利用大众媒体和职 业政治顾问,通过塑造政党领袖的媒体形象,以超阶级和超党派的方式在全民中寻求政党认同。因此,精英(寡头)型政党也经常被学者称为“全民党”。试想像,如果离开大众媒体和职业政治顾问,精英(寡头)型政党是否能够在全民中寻求政党认同呢?经验表明,身处后现代社会的西方政党组织,一旦离开大众媒体,政党活动将难以展开,更不用说寻求选民的政治认同。大众媒体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在告知选民关于政党及其领袖的相关信息时,也会对政党及其领袖进行褒贬和评判,从而会影响选民对政党的认知与评价,直至影响决定政党成败的选民投票行为。可见,置身于后现代社会的精英(寡头)政党离不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已经成为政党寻求认同的主要途径。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精英(寡头)型政党通过大众媒体所寻求的政党认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认同。传统意义上以阶级忠诚和党派忠诚为主要内容的政党认同已经弱化。事实上,政党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治营销时,几乎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认同,它更需要竞选时选民所表现出的临时性“政党认同”。反过来,作为理性政治角色的政党和候选人,“他们越是缺乏政治动员的渠道,比如缺乏忠实选民、强大的基层党员和社会同盟,他们越是要把大众媒体作为动员工具,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11
(三)政党日渐趋同
在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政党组织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政党的日渐趋同。众所周知,政党组织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持有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即使是在资产阶级的不同政党之间,代表不同阶层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区别政党的根本标志。然而,意识形态弱化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所有政党的共同特征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1)就针对西方政党政治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他认为:“在西方社会中,政党通过许诺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足来进行权力竞争,道德和意识形态问题已经过时。”20世纪90年代,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认为:“在以全球化、传统衰落、社会自反性增强为特征的社会中,左派和右派的传统意识形态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12 虽然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政党本质层面不符合西方政党政治的实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所有西方政党的根本意识形态——但在政党政治运作层面恰恰反映了实际存在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政党趋同现象。
西方政党的日渐趋同,除了各种社会因素、国内国际政治关系综合作用的影响之外,大众媒体在政党趋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随着大众媒体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政党组织逐渐萎缩,政党认同持续弱化,以选举胜利为根本目标的西方政党,不得不弱化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只有这样,政党才能超越意识形态,面向全体选民进行竞选宣传,以获取广泛的选民支持。在英美国家,政党受大众媒体影响而弱化意识形态并日渐趋同的现象最为明显,且在西方政党政治中具有代表性。
在美国,电视政治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进行总统竞选电视辩论后的失败,使美国政党清醒地认识到,候选人电视形象在获取政治权力时具有“关键性影响”,意识形态型的选举策略已经过时。于是,美国政党逐渐把塑造良好的候选人形象作为政党活动的核心内容,并以牺牲政党的意识形态个性为代价。后来的里根、克林顿等多数美国总统,均是通过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来获取选举胜利的重要人物。13 2008年,奥巴马的总统竞选过程,使候选人媒体形象的塑造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媒体形象几乎成为决胜的首要指标。
1997年,英国工党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西方政党意识形态弱化和逐步趋同的又一表现,并在欧美政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既是西方福利国家主义全盛的表现,也是大众媒体发挥影响力的重要结果。14因为,英国工党弱化意识形态的动因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选举获胜,是为了能够在媒体上塑造良好的“非意识形态型”政党或英国的“全民政党”形象。当政党选举不再诉诸于意识形态,或者诉诸意识形态不能有效说服选民时,候选人的媒体形象就成为政党选举的制胜法宝。如今,当代西方政党基本完成了组织转型,它们把大众媒体作为沟通选民的主要平台,把形象政治作为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把政治营销、政治公关、政治广告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大众媒体的推动之下,当代西方政党显现出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共同本质。
二、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功能的影响
(一)政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的弱化
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它的首要功能是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西方政党所发挥的利益表达功能表明,它一方面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5一方面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还需要表达相互冲突的社会利益。16西方政党不仅仅表达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还需要对利益进行综合,从而使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被整合到政策方案之中。“通过利益综合,公民的愿望和要求最终转化为少数可行的政策”。17在西方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主要机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是政党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然而,随着西方政党组织的衰落,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也随之弱化。政治实践表明,西方政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的弱化,与大众媒体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
在西方社会,个体公民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比如参与选举、参加利益集团、参与抗议和游行示威等。然而,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社会,无论公民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都或多或少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大众媒体已经成为联系政府与公民的主要桥梁。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影响选举结果、关注利益集团的要求、关注合法或非法的抗议和游行示威,对政府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公民的利益表达是否成功。在这方面,发达的大众媒体具有政党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媒体化政治的大环境中,大众媒体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就表明政党本身的利益表达已经受制于大众媒体。因此,如果连政党本身的利益表达都需要通过大众媒体的时候,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显然会受到削弱,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大众媒体通过影响政策过程,还削弱了政党的利益综合功能。从政策过程来看,大众媒体通过对社会问题的选择性关注,从而使部分社会问题成为政策问题,推动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并以自身传播政治信息的绝对优势,影响政策制定。“一般政治人物,不管是政府官员、民意代表或政治活跃分子、政策制订者都认为媒体对民众的态度形成及政策制订过程有关键性的影响。”18在科学诊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和采纳政策方案,使政策制定科学化的过程中,“大众媒体甚至具有其它国家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19为科学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政策信息。相对而言,政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却大大下降。一个政策方案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成为政府的选择,不再是政党所能决定的,它更多地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因此,在把各种社会利益要求整合到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大众媒体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无疑削弱了政党的利益综合功能。
(二)政党选举功能的弱化
在现代西方国家,政党与选举密切相联。“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实质上主要表现为政党之间的竞争性选举”,“从政党组织上看,西方国家的政党是为了选举而存在的”。20 政党要实现其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就必须参与选举。通过竞选国家领导人,政党才能获得或参与国家政权,从而领导或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在选举过程中,政党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名候选人、动员选民投票、筹集竞选经费等。在电视政治崛起之前,政党的选举功能基本上是正常发挥的。然而,电视政治的崛起,尤其是互联网政治的出现与发展,使政党的选举功能受到引人注目的影响。无论是提名候选人、动员选民投票,还是筹集竞选经费,政党的选举功能无一例外地遭到削弱。
在西方政党产生之后,选举中的候选人提名权基本上为政党所垄断。在政党政治发展的高峰时期,政党是公民与候选人和政府官员之间的桥梁。政党帮助推荐候选人,政党领袖常常控制候选人提名。选民强烈依附于决定他们如何投票的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选制度的实行,使选民可以在提名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候选人被迫直接求诸公众而不再完全依赖于政党,大众媒体变成候选人与选民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21于是,“候选人在政党正式会议上获得提名之前就宣布参加竞选,以引起传媒和选民的注意,使党内的候选人提名竞选转变为党外的由媒体组织的提名竞选,政党的提名权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了。”22之所以如此,在于候选人的媒体形象是影响其是否获得民意支持、是否最终得到候选人提名的主要变量。政党虽然拥有制度化的候选人提名权,但也不得不按照因媒体形象而产生的民意支持率来提名党内候选人,以使政党获取竞选胜利。
大众媒体不仅削弱了政党的候选人提名功能,而且削弱了政党动员选民投票的能力。如上所述,精英(寡头)型政党组织已经弱化,其基层动员能力显然不能满足动员选民投票的要求。为了动员选民投票,必须有效地进人大众媒体。“如果不能有效地进入媒体,政党就难以动员足够的支持获取选举的胜利。”23于是,西方政党越来越多地利用职业化政治顾问建立竞选班子,通过政治营销、政治广告、民意测验等各种政治传播手段,使政党有效进入大众媒体。在职业政治顾问的帮助下,政党努力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特别是良好的候选人形象,从而达到吸引、诱使或动员选民投票支持本党的目的。事实上,职业化的竞选班子已经取代政党组织成为动员选民投票的骨干力量。
通过大众媒体筹集竞选经费,是政党选举功能弱化的又一表现。在西方,“政党要存在和活动,政党政治要运行,都要以金钱为前提条件。”24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金钱”,政党组织则是候选人竞选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精英(寡头)型政党时期,政党能够提供的竞选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竞选活动的需求。于是,利益集团和政治行动委员会曾经成为竞选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政治竞争和1益昂贵的政治选举,以及法律对“软钱”的严格限制,利益集团和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政治捐助也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众媒体筹集竞选经费,就成为候选人的首要选择。2008年,奥巴马放弃了美国财政部资助的公共经费,首次通过互联网募集高达7.5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并以其足够的财力最终人主白宫。事实证明,大众媒体的存在,大大削弱了西方政党通过其组织本身筹集竞选经费的能力,而更多的是通过候选人在大众媒体中的政治影响力来实现竞选经费的筹集。
(三)政党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弱化
政治社会化是政党的传统功能之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25“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等,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的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政党拥护者与追随者的政治参与。”26因此,政党“在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7在西方社会,“通过内部的辩论和讨论,通过竞选活动,政党成为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政党集中关注的问题有助于设置政治议程,政党所表达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就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部分。”28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发展对西方政党组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西方政党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以及选举功能的弱化,使西方政党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那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除了政党之外,还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其它社会政治组织和大众媒体。但是,随着大众媒体在20世纪后半期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方面日益超越其它途径,大众媒体的“大众”超过了其它任何途径所能覆盖的大众范围。从共时性上来看,它覆盖了全社会;从历时性上来看,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大众媒体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途径所能达到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深度,并以其在政治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确立了其在政治社会化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正如西方学者所言:“政治学家大都相信,在现代社会中,诸如政党等政治制度已经不再能够在政治社会化方面起到主要作用了,而其他的制度,特别是大众传媒,则能够极大地塑造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29
进入21世纪,与大众媒体Et益增强的政治影响力相一致,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儿童到成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大众媒体,甚至形成了政治社会化的媒体化。在此背景之下,西方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西方政党难以像以往那样,通过其组织过程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主张以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其次,西方政党很难再通过发展新成员以对公民进行政治教化和政治训练。再次,西方政党活动很难再恢复其凝聚力,以实现其成员和政党拥护者与追随者的政治参与。最后,西方政党所表达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很难再成为西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而形成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与政治态度的不确定性。
三、大众媒体与西方政党政治的未来
综观大众媒体对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可以看到,大众媒体的发展使西方政党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担忧,认为西方政党正在衰落,政党政治出现了严重危机,政党政治的未来难以预料。但是,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政治的未来到底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冲击,它是否会像有些西方学者所担心的那样,会使政党政治不再能够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要支柱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分析:疗法,科学地理解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政治未来的影响。
(一)大众媒体不会成为取代政党的组织机构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西方政党则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其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政党起源于阶级,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0政党是阶级的代表,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达。在阶级社会里,“政党是不能脱离阶级基础而存在的,脱离阶级基础的政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1无论政党的组织形态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政党是阶级组织的政治本质。当代西方政党对整个资产阶级的代表逐渐取代了对资产阶级内部各个派别的代表,而Et益显示出寡头化,更接近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特征。要想使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彻底消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而由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来代替资产阶级的政党组织,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此,尽管大众媒体在使西方政党组织寡头化发展、政党认同弱化和政党意识形态日渐趋同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但它不会代替政党本身成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组织机构,也不能颠覆资产阶级通过其政党实现政治统治的本质。因为它在政治上不是某个阶级的代表,它更不会执掌国家政权,其作用只限于对政党政治产生某些方面的影响。相反,20世纪后期以来,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组织的影响恰恰使政党更加集权化,使资产阶级政党进一步暴露其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本质。
(二)大众媒体将更为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政党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政治社会化、组织和动员选民进行政治选举、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等,而政党最根本的功能是通过政治斗争或竞争而获得国家政权。西方政党的根本功能就是代表资产阶级通过政治斗争或竞争掌握国家政权,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虽然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的各种功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它根本不可能动摇资产阶级政党的统治功能。相反,在大众媒体的作用下,西方政党政治“形式上的障眼法”和“民主的假象”更能“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以“更为巧妙、更为精致的手法”,更为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对劳动人民的“有害性也更大”。32因此,大众媒体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大,资产阶级通过政党实行其阶级统治的本质反而越隐蔽。通过大众媒体和政党的“共谋”,西方民众对资产阶级政党阶级本质的感受不再敏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欺骗更加隐蔽更加有效,几乎使无产阶级丧失了阶级意识,更丧失了阶级斗争的动力。
(三)大众媒体对西方民主的促进只能使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更加巩固
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政治组织和功能的深刻影响,可以使我们看到大众媒体对西方民主政治某种程度上的促进。特别是选民能够“绕过”政党组织,直接获取有关政治候选人的政治信息,直接从电视上了解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水平,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统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了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更好实现形式。但是,正如列宁所言,“在一切资产阶级国家中,……政治自由越多,资产阶级政党越稳固。”33看似促进了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大众媒体,不但不会削弱政党政治,使人民成为直接的统治者,恰恰会进一步增强西方政党对选民的控制能力。政党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更好地塑造“单面人”,更好地引导和控制舆论,从根本上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当然,西方大众媒体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也与大众媒体一般地巩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一致。在西方国家,大众媒体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表面上拥有批评和监督政府与政党的权力,但大众媒体在根本上是受政府和政党控制的,并由此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此,那种认为大众媒体会危及西方政党政治的未来,甚至可能是人民民主的希望的认识,恰恰遮蔽了大众媒体在政治体系中的真实功能,遮蔽了人民的眼睛,以更为有效的方式防止人民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
总之,大众媒体的繁荣与发展给西方政党组织及其功能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大众媒体改变的只是西方政党政治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西方政党政治的实质(政治游戏,形式民主,阶级统治),因而也改变不了西方民主政治中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反而通过其作用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刘文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872)
(责任编辑:张云鹏)
【注释】:
1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243~2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比如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可以通过电视直播发表政治演说,进行政治辩论,塑造良好形象,直接动员选民为自己投票,这些都是传统政党组织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2010年底开始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也显示了大众媒体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组织功能。
3 David L.Paletz(eds.),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Approaches,Studis,Assessments,VolumeII,New Jerse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rwood,1996,P.15.
4 史蒂芬・E.弗兰泽奇:《技术年代的政党》,第2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 西方政治市场化理论认为,政党就像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选民好像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选民把手中的选票当作交易筹码,以换取政党所能给予的利益(比如较高的生活水平)。
6 R.Negrine,P.Mancini,C.Holtz—Bacha and S.Papathanass叩oul0s(ed.),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Changing Media,Changing Europe,Chicago:IntellectBooks,2007,P.37.
7 Nei Washbourne,Mediating Poliics:Newspapers,Radio,Television and the lnternet,Maidenhead:Open Univerity Press,2010.P.35~40.
8 Nicholas J.O’Shaughnessy(eds.),The Idea of Political Marketing,Westport:Praeger,2002,P.1 8.
9 Nicholas J.O’Shaughnessy(eds.),The Idea ofPolitical Marketing,Westport:Praeger,2002,P.36.
10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第361—366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 Katrin Vohmer(eds.),Mass Medi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Democrac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2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第6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英文影印版。
13 里根出身于演员,是美国历史上最善于利用媒体塑造政治形象的总统之一。美国人认为,他是最受共和党人推崇的2O世纪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最喜欢的2O世纪的共和党总统。而对于丑闻缠身的克林顿来说,媒体塑造的良好政治形象不仅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甚至帮他渡过了因莱温斯基性丑闻案而遭受弹劾的危机。
14 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113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5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2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 周淑真:《政党政治学》,第198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第1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 彭芸:《新闻媒介与政治》,第91页,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1992年版。
19 David L.Paletz(eds.),Politial Communiation Research:Approaches,Studies,Assessments,Volume II,New Jersa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rwood,1996,P.15.
20 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第252~25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 Mark J・Rozell(eds),Media Power,Media Politics,Maryland:Rowman&Littlefeld Publishers,Inc.2003,P.141.
22 张志尧:《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 Katrin Voltmer(eds-),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Democrac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P.12.
24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第365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5 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 周平:《政治学导论》,第164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第16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英文影印版。
29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第5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0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24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 梁道刚:《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32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2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 《列宁全集》,第18卷,第397—398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