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和认识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在分析和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时,我们常常都会涉及到两个概念: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许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从而也就难以真正认清苏联模式的弊病根源所在。
先传统公有制,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形式。
当我们来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改革时,我们首先必须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点与性质。这里的公有制,是尚未建立企业制度的所有制形式。我们需要从这种公有制为什么产生、怎样产生、以及它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来考察。而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时,我们就必然会发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有制,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它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一旦我们抓住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本质特征,就不难把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西方国家的公有制的根本区别。
再说传统公有制模式,即与企业制度结合的公有制模式。
传统公有制模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与产权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包括集体性质的工商企业都是这种模式,通常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另一种是与劳权制度相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生产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的模式。
明确地把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区分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弄清苏联模式错在何处。当我们把传统公有制和传统公有制模式区分开来,我们就在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来辨别传统公有制模式的特征,从而了解其弊端产生的根源。我们就以苏联模式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历史地、现实地考察传统公有制,就不难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有制,它性质上是劳动所有权的体现形式。但是,当我们考察公有制+产权制度的传统公有制模式时,我们却发现,这种模式所体现的却不是劳动者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而是资产所有权或产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传统公有制企业所建立的企业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而不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
明确地把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区分开来,有助于我们总结40多年改革的成败得失,正确吸取经验教训。我国农村改革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而且一举成功;但是,为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却改革了40多个年头还没有完成,而且许多国企都改没有了,国企改革是越改越少?很显然,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公有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改革中公有制模式发生的变化进行清晰的辨别,才能真正找到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明确地把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区分开来,有助于认识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找到正确的对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必然会导致腐败。这显然是把错误的公有制模式的弊病算到了公有制的头上。公有制企业不存在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者,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在公有制企业只能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制企业才能正常发展,但是我们却建立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结果是能够当家作主的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被否定了,而确立的资产所有者事实上又不存在,客观造成了公有制企业的无主体状态。试想,一个没有主体的企业,没有真正主体的企业,发生腐败,又有什么奇怪呢?这明明是产权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必然结果,然而许多人反而把腐败的原因归结为公有制,岂不荒唐?
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还是当前的经济实体改革,都需要我们对历史的和现实的公有制模式作为具体的分析。在这里,把传统的公有制与公有制模式区分开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要想对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的经验教训有本质上的了解,就必须重视这一方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