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了《农业包产到户和人民公社大集体,那个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首发2024-06-03 10:41·园丁爱历史)一文,竞然认为“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人民公社大集体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此脑残的观点也能出现在头条,不觉得令人好笑。
“包产到户和人民公社大集体,哪个更适应农业机械化?”,这样的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问题,还需要讨论吗?
在人民公社初期,因为原来的田都是私有的,因而即使像我们江苏武进这样的平原地区,田块也都是七高八低的,高的地方像戏台,低的地方可以养鱼,而且田里到处都是坟墩头。因此,生产队化费了很大力气,把那些埋在田里的棺材挖出来归集某个地方,把所有的田块进行平整,然后进行格田成方,形成格式化的、较大的标准田块,以便利之后机械化耕作。
1974年收麦子的季节,当时读初中的我们到江苏丹阳连湖农场参观,那里的田块居然都是百亩块田,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流水作业收麦子,一丈宽的轮子,正好是收割机的工作宽度,一趟就是收一轮田的麦子。旁边是汽车与收割机并行接收收割机吐出的麦子,装满了车直接送到晒谷场上。二小时不到,百亩小麦就收完了,看了真正过瘾。当时我们也曾采访农场工作人员,得知他们平均每个职工每年种植的田亩数达到百亩之上。他们的劳动率非常之高。
在1970年之后,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善,生产队开始有了手扶拖拉机,因而最先解决的是机耕作业。但好景不长,到1980年之后,便有了分户单干的说法,后来也就真的落实下来,开始是分到组,后来反复几次后就分到了户。我们队30户左右人家,200亩左右的田,人均2亩地左右。但是,因为田块有远近、好坏的不同,因此,虽然每户分到了也只是二、三亩地,多的也只有三、五亩地,因此,每家的田都要分为三处或三处以上。几亩田分个三处,那田块就必然碎片化了。大的田块一、二亩,小的田块几分地。用机械作业尽是打圈圈。因此,即使你想化钱请人来机械耕作,人家也不愿意来,因为效率太低,费油还挣不了钱。
于是,分田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农民用钉耙翻田的情景。
再说脱粒。人民公社在通电之后,最先实现的机械化就是脱粒,只需要有一只马达和一台脱粒机即可。本来了200亩田,生产队只需要用两台(一大一小)脱粒机,也就可以了。在收获季节,只需要每天晚上开个夜工,把收到场上的麦子或稻子轧完即可。但是,分到户之后,30户人家就要每家都买一台脱粒机和马达,虽然只有三、四亩甚至一、两亩地,你也不能不自备一台脱粒机,因为你总不能年年借别人家的机器用吧。于是,本来八个人脱粒的流水作业,变成了每家一两人的个体作业。机械化还是机械化,只是作业效率因为个体作业而大为降低,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1974年到现在,50年过去了。按理来说,随着工业的发展,类似连湖农场的高度机械化的条件早已经储备,但就苏南地区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能够达到当时连湖农场的水平。原因很简单,包产到户或个体经营方式几十年不变,田块碎片化的情形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个体经营方式明显阻碍了机械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还常常会从抖音中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莳秧的情景。
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农民的收入就上不来。而农民的种田收入如果维持不了自身和家庭的生活,那他们就只能外出打工,于是家里的田能租出去就租出去,租不出去也只有抛荒了。
对比周家庄、华西、南街村等保持集体经营的单位,他们无论田多田少,都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把劳动力转移到工副业方面,从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态势。
人民公社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经济体制,事实上是为后来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所有制上的发展空间。如果不是解散了集体生产组织,那么,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队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会进一步过渡到大队和公社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就地向工副业转移,农村的农、工、副、渔等各行各业会全面发展,而且农村会必然会随着高度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实现而走向城镇化。决不会出现地区发展的两极分化状态。
人民公社过程本身是一个从创业期开始,随着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的普及和城镇化的自然发展过程,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后必然会使广大农民进入一个收获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机械化是一个关键节点。然后,当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工业化刚刚开始发展时,我们却进行了解散了人民公社的举措,恢复了农民的个体经营方式,致使生产队时期已经形成了的机械化生产力趋于瓦解。现在我们也看到许多农村是机械化作业,但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在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所谓提高农业生产力,是指农民每个人每年平均种植田亩数量的大幅提高。譬如,在1974年的连湖农场,平均每个员工每年种植的田亩数达到了百亩以上,而现在50年过去了,苏南地区的农民每年的人均种植面积是多少亩呢?如果仍然是个体经营的一家一户种植,那可能还是只有几亩地吧?虽然你这几亩地也实现了机器耕作,但这种所谓的机械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农民的劳动生产力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当然就难以提高。而如果农民种田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他们就只能外出打工,放弃责任田的种植。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成为打工一族,农村空心化现象成为必然。这也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