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完整体系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判断和划分
①保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1、根本问题: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2、根本底线:为了无产阶级的根本阶级利益而行动是一切行动的根本保障。
3、根本途径:以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阶级利益为前提,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过渡到全面实现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之后,逐步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总有一天完结。
反对“彻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变化、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发展目标和规划
1、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目标:
为无产阶级服务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不是为了个别盈利而是为了社会需要。)
2、目标的规划:
①第一步,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第二步,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
(3)发展的路线保障
①根本保障:政治挂帅,调动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尊重群众创新,激发群众智慧,打击官气。鼓足干劲,争取进步,多快好省。
②必要条件:尽可能利用一切先进技术实现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靠物质技术,还要靠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靠精神作用。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的具体统筹
①关于工业、农业,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1、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业同时并举。
2、重工业优先发展前提下,适当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坚持“农轻重”次序。
3、乡村集体公社组织下,实现乡村自主的工业化,实现乡村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解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内在矛盾。
4、反对过度以农业支援工业。坚持缩小剪刀差,注意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农业支援工业,兼顾工业支援农业。工农业产品的交换,要调整价格,注意提高农民收入。
5、充分利用价值法则(毛主席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学校”)、货币关系、商品交换,建立城市全民所有制经济和乡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联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城乡商品交换,为乡村自主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巩固工农联盟,改造农民阶级。
②关于沿海和内地。
1、沿海的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大力发展。
2、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沿海也必须兼顾,可以有大型厂。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还要大力的发展。
③关于国内外方面。
1、批判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引进这些国家先进设备。从1963-1966年,中国先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80多项工程的合同,用汇2.8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56项,用汇2.6亿美元。此外,还从东欧引进设备,用汇2200万美元,合计3.02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2.8亿美元,占这一时期用汇总额的91%。
1972年2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价值4亿美元的14套化纤、化肥成套设备的报告。
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委又向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的报告,获得批准,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等项目。同年9月,中央又批准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技术项目。
2、“生产竞赛”思想,比较发展,确定超越目标。
④国家、生产单位、个人关系
1、坚持政治挂帅、艰苦奋斗作风,勤俭节约,加强积累,反对过度的“物质刺激”。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个人主义。
2、适当注意在积累、发展的同时注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大公有私、公私兼顾。
3、生产单位实行强化党的领导的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而不是严重削弱党委领导的“一长制”。干部必须放下架子、参加劳动,保持和群众的平等。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必须注意不断变化改进。群众必须参加管理,必须调动群众建设和管理的热情、智慧、创造力,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加强对群众政治教育,把集体利益、长远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短期利益之上。
4、社会主义统一计划下,适当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没必要保守“营业秘密”。
5、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广泛的办各种形式“小洋群”、“小土群”工业,加快发展速度。
⑤中央和地方关系
1、地方的各个企业,不仅要有中央直接主导的“条”的管理,而且要有地方自主建设的“块”的管理。
2、中央统一领导为前提,适当扩大地方建设的自主权,中央不要把地方卡死。
3、各省自己能够生产的尽可能自己发展,只要不妨碍全局。
(5)统筹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管理
①制作计划的注意点
1、必须依赖客观事实、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制订计划,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现有人力物力、内外环境制定计划。
2、计划存在绝对的不平衡和相对的平衡、绝对的不按比例和相对的按比例,要坚持变化发展观点。要保持好相对平衡、相对的按比例,就要注意绝对的不平衡、不按比例,根据绝对的变化发展,使计划相对的平衡、按比例。
3、处理好突击和不突击的对立统一关系。
4、计划制订和调整的过程是不断的深化认识的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过程。毛泽东时代的计划不像苏联计划方法那么僵化,而总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调整的。
5、在计划工作上,既要反对什么账都不算的听其自然,又反对丝毫漏洞都不放的过度的四平八稳。
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底线,是计划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7、搞计划,就要搞好集体福利事业,搞好公共财产分配,例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住房。
②统一计划下对商业市场的利用
1、毛主席说,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我们把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不仅好办事,而且节省。
2、我们对商业的监督,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社会主义统一计划下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是社会的必要劳动。
3、我们对市场的管理,对三类不同物资采取三种不同办法。第三类物资(地方分配物资)允许公社和农民在集市上卖,价格由国家管理,规定一定制度,促进城乡交流。
4、我们的市场必须有国家统一管理、规定,坚决不能让小自由变大自由。
5、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不过不是主要依据。
(6)战略决心——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主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的“第二次结合”。
毛主席强调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仅是学习苏联经验,更要以苏为鉴,对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做法进行批判和剔除,独立自主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毛主席对《教科书》中关于“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的说法表示赞成,认为“这个提法好”。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必须走具有中国独特的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而且,对苏联方法弊端,毛主席是最早发现的。
(7)实现共产主义必要前提——帝国主义的灭亡
毛泽东深刻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全靠国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根本不行的。帝国主义不灭亡,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消除,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不可能的。必须发动、支持反帝斗争,团结亚非拉最广大反帝各民族人民,分化瓦解帝国主义阵营,争取“第二世界”,对超级大国也进行分化瓦解,孤立顽固势力,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争取外部条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