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小说的传统与当下文学的使命
——从小说《豆选事件》说起
张宏
21世纪的中国,改革方兴未艾。今天,随着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构思的具体实践,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已经提到了落实的日程。不过,理想的政策方针在贯彻中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期待中的完美结果,甚至会不时地暴露出让人意料不及的新问题。曹征路的小说《豆选事件》正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所谓“豆选”, 用小说中方继武的话说,“就是一个候选人名字搁一个大碗,你高兴选哪个,就在他碗里丢一颗大扁豆,旁人都看不见,一水的是县里来人监票!”而在方继武看来,这样的选举无疑是一场公正和民主的乡村选举:“村长是大家选的,大家不拥护,他就不能当村长。”不过,看起来易如反掌的事情却并不简单。在方家嘴子的村长豆选中,过程一波三折,结局也出人意料。一开始,“祸害了多少家庭”又“卖光了地”的原村长方国栋不仅没有呈现出被选下台的征兆,反而因为强硬的家族背景(“国栋家除了国梁当副乡长,还有个国材在省里当处长,还有个国宝在美国读博士呢。”)和许诺的选票贿赂而显露出连任的迹象。而随着事件的发展,一直被乡里年书记看好,认为是方家嘴子里正义力量的代表,同时是唯一胆敢和方国栋叫板的人物方继武,又因为组织青年成立护地队,而被县委钱书记以“破坏选举就是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拘留审查。本次“豆选”的结果也让组织者们颇为意外,一向软弱的方继仁以压倒多数当选。
小说的结尾,落选者并没有失败,“国栋全家都搬走了,搬到城里发财去了。”当选者也并没有胜利,方继仁的妻子在“豆选事件”中被迫自杀。与此同时,本次“豆选”的主要当事人之一方继武离家出走,进城打工,而策划者年书记也黯然“打报告当教员去了”。
这样的结局让人沉重和伤感,更让人寻味和深思。简而言之,小说《豆选事件》至少提出了三个耐人寻味和发人深思的问题:第一,看起来公正和民主的“豆选”为什么引出那么多复杂和意外的问题?小说里给我们提供了权钱交易、家族政治、村民的软弱与麻木和上层独断的政治定性等诸多解释的因素。第二,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怎么讲呢,现如今都各人顾各人了,集体是个老黄历了。可要把方国栋选下台,没点集体主义还真不中。你费了多少劲,喉咙哑了吐沫干了,人家还是半信半疑,人家只跟你来现的。方国栋小拇指动动,掏点钱许点愿,比你什么大口号都管用。”小说通过方继武的感喟发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当村民的整体利益需要大家的合力维护之际,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却往往败于一盘散沙的个人主义?第三,为什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小说中的年书记“原本在县委工作,是个研究生,理论水平很高的。”他满怀理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且去韩国看过新村运动,去美国考查过农业合作社,有着很多很多的先进思想。但是他要在天堂乡搞豆选试点的结果却让他最终黯然离职。当然小说虽然没有明言却暗含其中的还有第四个问题:如今提倡和谐社会,但是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和民主地化解矛盾?
上述问题只是笔者初读之下的简单列举,而要详细论述这些问题,则应该是另外一篇长篇大论的内容。在此,笔者仅就《豆选事件》的书写,谈论另外一个看似离题却又紧密相关的话题:关于问题小说的传统与当下文学的使命。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从问题小说开始的。曾几何时,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下,当费孝通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遭遇现代性叙事下空前激烈的思想变局,正是问题小说直面现实,几乎书写了当时中国包括婚恋、劳工、家庭、教育、伦理在内的所有问题。今天看来,问题小说虽然有失稚幼,但是却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关注现实,揭示问题。此后,这个传统一直被鲁迅等人的乡土文学和赵树理笔下《“锻炼锻炼”》这样的农村题材小说所继承。
遗憾的是,“新时期”以来,标举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纯文学”理念在反抗套在当代文学头上的政治教条的同时,也同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渐行渐远。不过,文学的艺术与审美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新时期”文学在文学主体论和文学本体论的指引下,从“向外转” 一跃变为“向内转”,结果却逐渐丧失了对当前社会的关注性和批判性,蜕变为故弄玄虚和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正值一个新的思想勃发时期,昔日跃立时代潮流之前沿的中国文学却陷入到自吟自唱而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纯文学”理念的恶果暴露无遗。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已经意识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有更多的作家把目光投向当下中国社会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层面,开始在作品中关注现实,揭示问题。于是,一大批被文学评论家们界定为“地层写作”、“打工者文学”、 “三农小说”的作品应运而生。今天,尽管对于这些作品的具体命名和阐释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学直面现实的传统正在被一批作家重新发扬光大。在我看来,以发表《那儿》而倍受文坛关注的曹征路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性作家,而他的中篇小说《豆选事件》也正是揭示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一部问题小说。或许有读者会发现,《豆选事件》尽管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但是却并没有在作品中通过文学叙事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解决的方案。的确如此。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对作家和作品提出质疑甚至诟病的理由。实际上,早在鲁迅等人的乡土文学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著名口号。而在今天,已经没有人再去苛求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扮演上帝的角色上。正所谓桥归桥,路归路,当下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合力解决。而当下文学的使命,就在于将真实的社会问题,用自己独有的形象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豆选事件》无疑是继承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优秀传统的一部好小说。(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