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冯小刚的《芳华》:一锅被烧成了泔水的鸡汤

李北方 · 2017-12-18 · 来源:行走与歌唱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这种表现战争的手法,在《集结号》中已经使用过了,在冯小刚眼里,战争只有血腥,战场上都是炮灰,一切跟价值观无关,跟是非无关。《芳华》的宣传中极力凸显越战的元素,目的无非是想骗越战老兵这个群体的票钱而已,此外皆是浮云,冯导嘴里的漂亮话,都被他的镜头给否定了。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终于上映了,而且是全须全尾地上映的,跟之前的版本比,一点儿没有剪。这就印证了之前大家关于“逃档”的猜测,国庆档竞争太激烈,干脆推迟到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的贺岁档。

  避开大会的说法肯定没有道理。今年下半年开这次非常重要的大会,不是临时决定的,几年前我们就知道,怎么可能到了9月底才想起让一部电影回避呢?审片的时候干嘛去了?如果《芳华》真的敏感到要给大会让路的地步,在会后也不可能一刀不再剪就上映的。

  我一直等着看《芳华》,憋着劲儿要骂冯小刚,为此还早早就读了严歌苓的小说原著《你触摸了我》,并且写了评论(见《芳华》:真小人的欢歌)。终于等到电影上映,但看完电影之后,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骂一个作品,前提得是这个作品表达了某种思想,这才有的可骂。但冯小刚的电影版《芳华》,等于啥都没说,就是把一堆70年代的符号堆砌在一起了。在《芳华》之前,也有人这么干,把21世纪现代大都市的元素堆在一起就成了一部电影,这个人叫郭敬明,拍的电影叫《小时代》。

  关于小说原著,我的归纳是:讲了一个“好人没好报”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好人就应该没有好报”的态度。《你触摸了我》这个小说,虽然结构上比较混乱,写作手法也不咋样,但至少故事主体还算清楚,主人公刘峰的命运以“触摸”事件为界,分为两段,其他人物故事都可以视为补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通过叙事表达出来了。

  但到了电影《芳华》,连叙事都没有了。一部电影,根基是讲清楚一个故事,无论风格如何。哪怕是2017年比较受欢迎的那部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风格飘忽,但终归是形散而神不散,故事内核是清清楚楚的。拍完《我不是潘金莲》,我就嘲笑过冯导不会讲故事(冯小刚已经连故事都不会讲了——评《我不是潘金莲》),然后他就拍了《芳华》,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在叙事上的容量肯定不如小说,改编的时候要对原著修修剪剪。可是,把电影剧本变成了对小说原著的片段式呈现,一小块一小块地拎出来,再拼凑在一起,就拍成电影了,是说不过去了。如果没看过原著,仅从电影《芳华》是看不出完整的故事的,也看不出来创想说点啥。

  比如,主人公刘峰冲动之下抱了摸了林丁丁,这在电影里显得非常非常突兀。刘峰为什么会抱林丁丁?电影中只有一处可以算是铺垫:刘峰问萧穗子周末干啥,萧穗子反问,你是问我干啥啊,还是想问林丁丁干啥。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所以从电影情节根本看不出来刘峰对林丁丁有意思,更不要说掩藏了好多年,所以刘峰的突然表白和表白后的一抱,都显得没头没脑,倒是真像临时起意地耍流氓了。

  被刘峰抱住的林丁丁,在那一刻并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只是有点羞涩,如果不是被两个男兵撞到,她都没有挣脱出来的意思。可是回到宿舍,林丁丁却哭得稀里哗啦,郝淑雯还在旁边说风凉话,为什么别人抱得刘峰就抱不得。这也不合逻辑。

  “触摸”事件后,刘峰受处分,下放伐木连。但在伐木连的刘峰怎么就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呢?还是丝毫没有交代。唯一可以算得上交代的,是何小萍(原著中的何小曼)因装病而被下放到野战医院。到了野战医院就等于上战场了,这个跳跃也是够大的。

  跟越战有关的这一段情节,是冯导在宣传时大书特书的。然而,跟谁打仗、为什么打仗这些问题一概略过,影片直接就开始呈现战斗场面。在那一段宣传中特别突出的一镜到底的6分多钟战斗戏里,没有出现敌人的形象,莫名其妙地遭到伏击,莫名其妙地中弹,莫名其妙地死去。这种表现手法让人联想到某公知的名言,“从来不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让你盲目地仇恨,莫名地恐惧,稀里糊涂地活,不明不白地死。”

  这种表现战争的手法,在《集结号》中已经使用过了,在冯小刚眼里,战争只有血腥,战场上都是炮灰,一切跟价值观无关,跟是非无关。《芳华》的宣传中极力凸显越战的元素,目的无非是想骗越战老兵这个群体的票钱而已,此外皆是浮云,冯导嘴里的漂亮话,都被他的镜头给否定了。

  单就影片《芳华》而言,讲了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所以,能表现创作意图的,就剩下文工团生活了。冯导年轻时在文工团当过好多年美工,那是他的青春岁月,人老了,想玩点情怀,就邀请严歌苓写一个文工团的题材。所以说,冯导拍《芳华》,跟赵薇拍《致青春》是一回事儿。

  故而,《芳华》最突出表现的不是战争、不是家国天下、不是个人命运浮沉,而是文工团女兵们的生活,排练时齐刷刷上下飞舞的又细又长的大腿,澡堂里热气氤氲中的青春的身体,游泳池里的戏水……这里寄托着冯导年轻时在荷尔蒙刺激下的蠢蠢欲动的回忆。

  这才是冯导要呈现的,虽然是给他自己,但也可以说是给他的同时代的一批人,找回他们熟悉的符号,攒在一起炖一锅鸡汤。理解冯导的这个初衷,才能理解为什么原著里的很多东西都被放弃了。然而符号拼接成就不了好电影,连故事都抽离出去了,鸡汤就炖成了一锅泔水。

  报道说,《芳华》上映首日,票房过亿,市场表现还不错。没办法,冯导早有言在先,垃圾观众太多,所以垃圾电影终究是有市场的。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中国人喜欢解放军吗?”国外社媒上的国人留言,差点给我看哭了
  9. 掩耳盗铃及其他
  10. 从历史工人运动到当下工人运动的谋略——(一)历史工人运动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3. 与否毛者的一段对话
  4.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5.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6.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7. 社会乱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着
  8.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10.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7.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