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散步的时候,突然看到成都发布推送的一条噩耗:
3月28日,记者从马识途家人处获悉,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19时25分去世,享年110岁。
一百一十岁,虽也是高寿,但老同志的猝然离世,仍旧令人神伤。
2010年贺岁档上映的姜文电影《让子弹飞》,让很多人知道了传奇革命作家马识途。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作品《夜谭十记》之《盗官记》。电影《让子弹飞》与小说《盗官记》尽管在主角名字、故事框架上基本一致,但两者的精神内核却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在以前曾经引述过朋友白头豕对姜文的评价:“情感上的左翼,理性上的右翼”,这个评价放在电影《让子弹飞》上亦是准确的。
在拍《让子弹飞》之前,姜文就从不掩饰对毛主席的敬仰,还曾坦言“想演毛主席、但人家不让”,结果,姜文还是在自己的电影《让子弹飞》里按照自己的理解演了一把。
不可否认,《让子弹飞》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堪称一部革命理想主义的英雄史诗,浸透了姜文本人对毛主席以及毛主席未竟的伟大事业的理解。但是,电影《让子弹飞》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浓烈的英雄史观,却与毛泽东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张牧之打败黄四郎貌似也是依靠发动群众,但电影里的群众更像是没有主体思想的“群氓”,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工具。
一部《让子弹飞》在B站上演绎出了浩瀚的“让学”,各种演绎且不说是否符合真实历史,这种将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一一对应的做法,本身就透着浓厚的阴谋史学色彩,在英雄史观和唯心史学的错误道路越滑越远。
马识途同志创作的原著小说《盗官记》在这一点上,恰恰是相反的。
《盗官记》里的张牧之可不是什么“彼时彼刻”就已经显赫的精英,而是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家出身,从小给地主放牛、大字不识一个,儿时启蒙靠的是长工领班给他讲绿林好汉的故事。
张牧之走上造反道路,是被黄老爷害的家破人亡,他怒而反抗,却被官府捉拿,最后才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成了张麻子,专门跟土豪劣绅对着干,黄老爷勾结官兵多次围剿无果。
后来张牧之收拾了一个买官的,才知道县长是可以买的,于是便买了个县长,要进城干掉黄老爷、整治贪官富商,同时也为受尽剥削的老百姓多做一些好事。
在当地群众的坚决支持下,张牧之确实也干掉了黄老爷,但其本人也被团防兵抓住杀头,他的兄弟则去投靠了红军……
所以,《盗官记》里的张牧之,也只是穷苦百姓的一员,是首先觉醒起来的群众,他个人成绩的取得一方面的确离不开他过人的胆识,但根本上却离不开穷苦百姓的拥戴与支持;《盗官记》里的张牧之最终牺牲了,而张牧之的兄弟却找到了红军,革命最终胜利了,这恰恰说明革命的胜利不是也不能是只靠一两个张牧之。
从这一点上讲,《盗官记》在精神内核上才是真正符合毛泽东思想的。
去年,听到央视记者说“那个时候您受过的苦,过去的那种苦难结束了”,马识途同志却语出惊人:“新的斗争开始了!”。
“新的斗争”更需要成千成万个张牧之的破茧重生,这大概也是驾鹤西去的马识途同志所希望的吧?
沉痛悼念马识途同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