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1年3月5日。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鲁迅写了一首五律《无题·大野多钩棘》来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同时又写了这首《湘灵歌》来歌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毛主席亲自发动领导下, 湘江两岸曾经掀起了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农民运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又在湘江两岸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接着就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上,湘江两岸,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鲁迅在这首诗中,热烈歌颂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纵情表达了对毛主席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体现了鲁迅强烈的无产阶级爱憎感情。
这首诗,首先从自然景物着笔,通过描绘湘水今昔不同变化,揭示出这一地区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的革命盛况。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江流域,罗霄山脉一带,从前虽是绿水青山,湘水尽管是碧绿如染,但它却沉默,凄凉,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悲哀。而如今,在当时我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苦难的湘江人民起来造反了,湘江两岸红旗漫卷,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千万杆红旗,千万把火炬,映红了天穹,把那“碧如染”的湘水映照得像“胭脂痕”那样鲜红美丽。 在这美好的红色根据地里,连昔日凄苦的湘灵也变得心情愉快,梳妆打扮起来。你看,“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过去,一直传说湘灵女神一向阴郁愁苦,如今她竟一反常态,翩翩来到湘水畔轻歌曼舞,梳洗打扮。她映在水中美丽的倒影,好像一轮明月在窥望如火如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这里把湘灵喻为劳动人民的化身,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广大革命人民为庆祝反“围剿”伟大胜利,而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无限向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
与这种生动、美好的境界形成了强烈对照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区的黑暗、萧条、腐败透顶。诗的后四句,怀着愤懑的心情,用犀利的言辞,写出了一幅与红色区域截然相反的阴森可怖的情景,表现了鲜明的爱憎。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黑夜漫漫,被白色恐怖笼罩着。革命战士惨遭杀害,进步文化饱受摧残,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芳荃零落”。就在这被杀害、被监禁的人间地狱里,哪里还能有一点春天的气息呢?!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屠杀革命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示无比愤怒,并渴望革命根据地的“春天”早日到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湘灵鼓瑟了,她从火红的朝霞中,看到了祖国和人类的希望。因此她弹的再也不是悲苦之音,而是欢乐的乐曲,向人民报导着东方欲晓的消息。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怎么能让广大劳动人民听到革命的声音呢?他们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竭力封锁消息,拼命粉饰太平。“太平成象盈秋门”这句诗,维妙维肖地再现了国民党反动派佯装镇定,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态,玩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骗术。鲁迅用“太平成象”这句反语,辛辣地讽刺反动派愚蠢而卑劣的伎俩,揭示了这班家伙气息奄奄的厄运,并且表现了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对毛主席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寄以无限的希望,坚信全国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