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背景】
鲁迅的这首无题诗作于1932年。对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著作中作过最精辟、最科学的论述:“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 曾经动员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反革命力量,其时间延长至十年之久,其残酷是举世未有的,杀戮了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摧残了几百万工农人民。从当事者看来,似乎以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一定可以‘剿尽杀绝’的了。但结果却相反,两种‘围剿’都惨败了。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作为这两种‘围剿’之共同结果的东西,则是全国人民的觉悟。这三者都是积极的结果。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鲁迅的这首诗,以憎爱分明的无产阶级激情,高度概括凝炼的艺术手段,将这一巨大的政治内容熔铸在严整、简短的诗行中,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领导的人民革命在这种“举世未有”的反革命“围剿”中的不断发展壮大,猛烈地抨击了蒋介石集团对革命人民实行疯狂镇压和血腥屠杀的法西斯罪行,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矛盾重重、内讧纷起的腐朽本质,为我们展示了革命人民必胜、反动派必败的历史规律。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起首两句,鲁迅运用寓意深刻的比喻、警策凝炼的语言,概括了当时革命力量在烈士鲜血的灌溉下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文化在白色恐怖的严寒之下,像春花萌发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的情景。宣布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事业进行武力镇压和文化“围剿” 的破产。表现出对流血栖牲的革命战友的高度赞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极端藐视,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美好前景的热烈向往。“血沃中原”、“寒凝大地”,是对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人民之残酷、反动统治之黑暗最形象的揭露与控诉。 他们挥舞血腥的屠刀,动用飞机、大炮,使用追捕、暗杀、 绞刑等等惨绝人寰的镇压手段,将无数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和劳动人民推进血泊之中,使革命人民的鲜血层层淤积起来,浸透了祖国的大地。鲁迅的这两句诗,铭刻着中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这种滔天罪行的深仇大恨。我们读着这炽烈的诗句,“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青年学生、“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中被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反革命文化“围剿” 中被杀害的青年作家......当年那尸横遍野、血染街衢的悲惨景象便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怒火填满胸膛!
但是,人民是杀不绝的,革命是扑不灭的。革命先烈的热血浇灌了祖国的大地,唤醒了亿万人民,推动了革命的深入。“肥劲草”、“发春华”就是对这个历史辩证法的艺术表现。在祖国血染的大地上,坚韧不拔的“劲草”更加茁壮成长;在严冰封锁的季节里,顶风斗雪的春花更加艳丽夺目。
鲁迅不仅在“血沃中原”、“寒凝大地”的白色恐怖中, 看到了“劲草”萌芽,“春华”待发的革命生机,而且透过反动派疯狂屠杀、残酷统治的嘴脸看到了他们腐朽、虚弱的本质。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形成强烈的对照的,是反动阵营的矛盾重重。“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后二句,笔锋一转,以极其尖锐辛辣的语言,对国民党反动派虚弱的本质予以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英雄多故谋夫病”一句,淋漓尽致地活现了国民党派系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群丑图。1931年春,匪首蒋介石与胡汉民发生冲突,胡派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相抗衡。尔后又停战议和,由明争而转入暗斗。同年年底,由于分赃不均,矛盾激化,蒋介石被逼施行“韬晦”之计,辞去伪国民政府主席职务,借“故”溜回奉化老家,汪精卫、胡汉民则托“病”走上海、去香港。 面对这分崩离析的破烂摊子,孙科内外交因,束手无策,“泪洒崇陵”,演了一出“恸哭”中山陵的丑剧。这群血腥屠杀革命人民的魔鬼,由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一时间内你打我闹而演出的“多故”、“托病”和“洒泪”的种种丑剧,恰如黄昏时的一群乌鸦的聒噪,鬼哭狼嗥,丑态百出!这正是反动派病入膏肓、日暮途穷的一种必然表现。这两句诗,揭露得深刻,将反动派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活现在我们的眼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